人的一生,就是向死而生的過程

2020-12-15 中國新聞周刊

伴隨著我們的死亡焦慮

文/唐婧

發於2019.8.19總第912期《中國新聞周刊》

我是一位心理諮詢師,與別的心理諮詢師不同,我的來訪者當中,有一半的人都在與死神搏鬥。是的,我就是深耕於癌症心理康復領域的少數研究者之一。

死亡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我曾問過許多人。

一位醫生告訴我,死亡,意味著灰飛煙滅。意識消亡、身體焚毀,就什麼都沒有了。他說,生命就是這樣一個從有機物回歸到無機物的過程,別想太多。

一位肺癌患者告訴我,死亡意味著巨大的孤獨和痛苦。他說,一想到生命盡頭,自己會被割開氣管,渾身插滿管子,不能說話也不能動,孤獨地死在病床上,他就恐懼得夜不能寐。

我的88歲的身患癌症的爺爺在病床上告訴我,死亡是一件讓他嚮往的事。死了就不疼了,死了就解脫了。他懇求我們放棄治療,帶他回家,讓他在家裡終老。

一位企圖自殺的家暴受害者告訴我,死亡意味著報復。她想用自己的死懲罰施暴的丈夫,讓所有人都見證,她這些年所受的苦。

一位35歲身患絕症的單親媽媽哭著說,死亡意味著,眼睜睜看著兩個孩子成為孤兒,一雙父母晚年孤苦。她說,她不怕死,只是不敢死,代價太沉痛,她死不起。

還有一位跨國公司高管,他的妻子、父母和三個孩子都喪生在一次空難之中。他告訴我,每一天他都在盼望著死亡,死了就能合家團圓了。

所以,死亡真的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它不僅僅是呼吸心跳的停止、生命體徵的喪失,還是巨大的心理困境、人性的困境和倫理困境。不管你怕不怕、願不願,死亡都會來到你身上,它有它的時間表,它有它的意願和安排,對此你只能敬畏,無從選擇。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歐文亞隆在其著作《直視驕陽》中說,對死亡的焦慮伴隨著我們整個人生。「對於有些人來說,這種恐懼不會直接出現,它喬裝打扮成心理疾病,或是一種普遍的不如意感;有些人卻體驗到一種明顯的、能夠意識到的死亡焦慮;還有一些人陷入死亡恐懼,完全不能享受人生的歡樂和滿足。」他認為,許多人所患的焦慮、抑鬱等症狀,皆是由死亡恐懼所引發。

我的一位來訪者,因為嚴重的睡眠問題前來諮詢。他患有嚴重鼻炎,常常在睡夢中感到窒息而醒來,他擔心某天自己窒息時醒不過來就會這樣死去。於是,夜裡他保持著高度的覺察狀態,不敢睡熟,非常痛苦。

還有一位來訪者,在美容院修眉毛刮壞了一點皮膚,她擔心可能感染愛滋病;在外邊上廁所,馬桶裡的水濺了一點在身上,她緊張可能感染性病;家中裝修貼了壁紙,她擔心會有汙染,怕家人得白血病,將房子空置了一年半仍不敢入住。她生活得非常焦慮,處處小心。

我家附近的一位老人晚年喪偶,兒女都在海外。每天傍晚在院子裡散步時,老人都會拜託鄰居次日去敲敲他的門。他擔心自己一個人在家裡生病或受傷,又無人發現,沉默地死在家裡。

死亡焦慮真的是無處不在,與我們如影隨形。人的一生,就是向死而生的過程。

是的,死亡是一位導師。只有明白了死亡,我們才能尋獲內心真正的自由,學會不驚惶、不恐懼,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安然而來、坦然而去。在餘生的每一天裡,學會好好愛,好好感受,好好活著。

(作者系腫瘤心理康復諮詢師,友伴心理創始人)

相關焦點

  • 人一生從生到死的過程,究竟要經歷什麼?
    有的人說,我的一生經歷了事業的顛覆起落,看透了世態炎涼。有的人說,我的一生在情感中掙扎了一生,落得心瘡百孔;有的人說我的人生平平淡淡無大起大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生順遂平安;有的人說我的一生歷經坎坷,百世不順;也有的人說我的一生富貴,健康、幸福美滿;還有的人說我的一生無非是生老病死。
  • 向死而生,向陽而活
    文丨思同 · 主播丨塗山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觀點,即生存的開始的同時死亡也悄然而至。時間並不是斷裂的,而是延續的不可分割的,我們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維度之中,所以生與死無法分割。
  • 《風聲》:風聲就是人生,她的人生向死而生
    10個素不相逢的陌生人,被一起邀請到島上的別墅小住,一個神秘的聲音說出了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各自隱藏的秘密,隨著線索的逐漸顯現,10個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這本書中沒有偵探,沒有任何探案過程,卻也正因如此將人性的不同面展示得淋漓盡致,所有的矛盾集中爆發,讓人不到最後一刻不敢鬆懈。
  • 品讀《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生」與「死」,一個代表希望,一個代表沉重,但不管你如何喜歡「生」的希望,活著總是一個不斷向死靠近的過程;不管你如何畏懼「死」,人最終都是逃不脫宿命的輪迴。所以,我就想跟你聊聊,如何向死而生。死,可以指一個過程,就好比人從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邊緣,我們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是走向死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過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個人生理意義上真正的消亡,是一個人走向死的過程的結束。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死亡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常常讓人感到恐怖和深沉,但是卻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闡述了自己對死亡的獨特見解,讓我們對死亡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
  • 人生只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我們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一,人生是向死而生的過程我媽曾說人生就如一盞點燃的燈,遲早都會熄滅而死亡,就是熄燈之時。總之,人生就是向死而生的過程。有人說,生命就像一個斷開的圓,一端連著生,另一端連著死。人們用嘹亮的啼哭,表示生的痛苦;用無奈的呻吟表達死的痛苦。但如果無生無死,便沒有那段美麗的過程。
  • 落葉歸根與向死而生
    當然,不是小編我想死,而是一種對生與死的看法。今日隨感一篇,我想過些年後,讓之後的我看看曾經的我對生死是如何想的。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男人的中年危機,生個孩子就好了》中寫到:「美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歐文·亞隆說,每個人都要直面人生的四大根本問題:死亡、孤獨、自由與責任、以及生命的意義。亞隆提出一個很常見也很有意思的解釋,他說對抗死亡的一個重要辦法就是影響力。
  •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還債的過程
    有沒有人可以不欠不還,乾淨利索地過完這一輩子呢,答案是沒有,每個人,只要他擁有生命,只要他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和活動,就處於一個欠和還的過程中。母親十月懷胎,將我們生下來,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育成人,這是我們一生中欠下的最重要的一筆債。我們也要用自己半輩子的孝心去還。可以說,父母的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我們想要還上這樣的情債是並不容易的,但不管怎麼不容易,都一定要盡力去還,孝順父母是極為重要的事情,百善孝為先。
  • 她,生於亂世,向死而生,卻成就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對於咱們這一代人來說,回憶中生活的大多數可能都是些雞毛蒜皮,但對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人來說,他們的回憶中不僅有生活,還有家園。在上世紀有這樣一個女子,她生於亂世,以一個奇女子的際遇見證了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的變遷,她就是齊邦媛。
  • 【村官隨筆】向死而生,活在當下
    「向死而生,反求諸己」,在追逐中得到頓悟,明白生命的真諦,為自己而活。向死而生,從死亡的角度看生命,放下不該有的執念,善待每一位重要的人,不留遺憾地去愛。
  • 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向死而生,活到淋漓!這才是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很多人對中庸是有誤解的,其實中庸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方式處理問題。屬於人類最為激進的生存理念,在明白一點說,中庸就是最徹底的實用主義。在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一體兩面。
  • 向死而生,就是《最好的告別》送給我們的禮物
    生個二胎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可能是為了給老大生一個玩伴,也是為了將來在父母離開後讓他們互相幫忙照顧彼此。有沒有想過一種可能性,當父母年老生病躺在ICU的時候,一個孩子的時候,孩子不忍心拔下維持父母各種生命的器械,兩個孩子的時候,大家一商量,拔了吧,於是就拔了,這有可能是生二胎最大的好處。
  • 《活著》:生命意義終極答案——向死而生
    臧克家曾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種狀態以前還不能理解,隨著不斷成長,才明白生命意義的終極答案是向死而生。小說的結局比這個還殘酷,白髮人送黑髮人,最後只剩下福貴自己孤身一人,這就是福貴的一生。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有些人歌頌生命,有些人歌頌死亡,比如詩人狄金森、作家莫迪亞諾、《少女與死亡》的作者圖尼埃爾,以及昆丁·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電影。不僅西方如此,東方亦如此。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 你的《向死而生》,打算寫成誰的版本?
    偶然在手機閱讀APP中看到李開復的《向死而生》,最近利用碎片時間讀完了它。紙質書出版於2015年,李開復在書中分享了他罹患癌症後治療和康復的整個過程及其心得,後來還拍了同名紀錄片。這種警示對讀者確實有影響,輕則讓人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重則讓人做出一些行為調整,但多數情況下,起作用的時間不會太長,幾天、幾周,觸動過後,往往心態和行為又回歸於日常習慣。其實李開複本人在書中也描繪了這樣的情形,患病後康復的朋友曾向他分享自己的經驗,提醒他不要透支身體,但他並未放在心上,直到自己病了才想起朋友的忠告。
  • 從李開復「向死而生」看人生的生老病死
    從李開復「向死而生」看人生的生老病死 資訊標籤: 淋巴癌 李開復 向死而生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1926年出版的《存在與時間》一書中,以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第一次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概念。作者站在哲學理性思維的高度,論證了「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在「向死而生」的概念之下,死是過程,亡是結果,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 閨蜜夜談「向死而生」,就是我們日後生活的座右銘
    紅:剛剛經歷了喪母之痛,她說的中肯:人上了年紀,始料不及的事,隨時可能遇到。我們應盡人力,聽天命,靠著堅強的信念,一切都會過去,祈禱大家平安。春:是個出版界白領,她講的溫馨:想想我們都是奔七的人了,有病也屬於自然規律了。不管多難,都要時常換個角度看困難,讓心情儘量保持舒暢。
  • 《活著》——向死而生,反求諸己
    「向死而生,反求諸己。」這是我對《活著》的最直觀感受,餘華擅長寫鄉村文學,在他筆下,作為一部時間跨度極長的小說,這部作品跨經國共兩黨內戰、共和國成立後的農村合作社、大躍進、文革這樣的重要時間節點,主人公一家也在這段時光的折磨下只留住了主人公一人。
  • 向死而生:假如婚姻必然會失敗
    海德格爾有句名言:向死而生。這話到底什麼意思?文章後面我們再來解釋。先從一段戀愛說起。不對等的戀愛,想分手該怎麼提?先說我自己,學校985,大四學生,目前在國企實習,畢業後即可轉正。中產階級家庭,父母關係和諧,也都在國企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