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寒、暑、溼、燥、火這致病的「六淫邪氣」中,溼氣是最難調理的。雖然在營養學上並沒有「溼氣」這個概念,但是有時藉助中醫的理論也能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舒服一些。所以有時候覺得自己眼皮腫、眼皮重,提不起勁,排便比較粘滯,那就可能是溼氣比較重,適當嘗試一些祛溼的小妙招,會讓身體相對舒暢一些。
一提到祛溼,很多人就會想到煮個紅豆薏米水喝。中醫理論中有一句經典——薏仁用對,祛溼加倍。薏仁的祛溼作用是十分明確的,但如何吃、吃生熟、吃多少,都非常有講究。有些人發現煮了「紅豆薏米水,反而身體越喝越「溼」」,身體越來越沉重。這可能是因為你搞錯了。
溼氣重怎麼調理?這樣喝「紅豆薏米水」,讓身體越來越「輕鬆」
一、注意紅豆的選擇
市面上的確有兩種「紅色的豆子」,分別是紅豆和赤小豆。雖然外表相似,但其實是不同種類。從外觀上看,紅豆比較圓,體型相對較大。而赤小豆則長著一副修車的身材,比較細,也比較長,體型要比紅豆小一些。
即使都是紅色,兩種紅也有區別。紅豆顏色較深,表面呈現比較暗沉的棕紅色,細看可能還透著一點紫色。而赤小豆既有紅色也有黑色,紅色的赤小豆表面比較亮、光滑發光,中間的白色線條也比較明顯一些。
從質地上來說,紅豆更容易被煮爛,而赤小豆即便泡過之後再煮,也是比較難被煮爛,口感吃起來會更硬一些,沒有紅豆那麼軟糯。所以南方人的紅豆沙湯水就是用紅豆製成的。
從營養成分上來說,赤小豆和紅豆也是有一點區別的。雖然二者同屬於主食,碳水化合物相似、熱量也相似,同樣也都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但是在微量元素上存在著一點差異。從中醫的角度上說,紅豆能療飢,但是卻沒有利水祛溼的功效,甚至吃多了會敗血。反而赤小豆才有利水祛溼的功效。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赤小豆。如果成人體質虛弱,正服用補益作用的中藥時,就不宜食用赤小豆,否則會影響藥物的療效。而且上面說到赤小豆由於比較難消化,所以消化功能差的人則不能進食太多,否則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可見,紅豆和赤小豆二者的功效不一樣,用對了赤小豆,才能起到健脾祛溼的效果。
二、注意薏米的選擇
雖然薏米有祛溼的功能,但是生熟薏米的選擇也不相同。生薏米祛溼雖好,但生薏米性涼,長期單獨煮來吃,會傷脾。中醫上講,脾是負責運化溼氣的,如果脾傷了,反而溼氣更加難以祛除,長此以往反而溼氣越來越重。
我們可以在做紅豆薏米湯之前,把薏米先炒制一番,炒到有一點金黃色,並且略微帶有一點焦香味道。中醫上有個說法叫「焦香入脾」,經過炒制的薏米與生薏米相比,少了一點寒性,反而因為炒制之後有了一些溫澀,溫脾、健脾的功效變得明顯。這樣搭配赤小豆熬製的湯水,才能發揮更有效的祛溼作用。
煮製赤小豆薏米水時,有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浸泡。因為這兩者都屬於比較難被消化的食材,如果直接煮的話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除了浸泡之外,也可以用高壓鍋壓煮,也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
人其實在一年四季都會受到溼邪的困擾,而在炎熱的季節,人體代謝快、出汗多,再加上吹空調、吃寒涼,受風寒的機會比較多,因此應注意祛溼。但是中醫也講對症下藥,並不是所有的溼氣症狀都可以通過喝紅豆薏米水就解決得好。如果吃了幾次後發現身體仍然不適,則要另尋他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