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部佔卜書籍,成書時間距今大約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據說是西周時所創作,關於《易經》的由來曾經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易經》是人類先祖伏羲所創,還有人說是當年周文王被紂王囚禁時無聊時所推演出來的一部奇書。
易經講的就是天地之間的法則,是一門窮究天人之際遇的學問。易經傳承幾千年,有很多的易學家,研究很深了,非常了不起,但是從來也沒有人能全學完的,全部解開易經,但是有些學習易經的人卻更容易成功。易經告誡:人到六十才發現,這3樣東西已經和我們漸行漸遠了
第一樣:理想。
人到六十,我們已經開始退休了。這時候,我才猛然發現,自己的理想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是啊,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心比天高,擁有很多這樣那樣的理想。於是,在奔赴理想的路上,我們一路摸爬滾打,有的踉踉蹌蹌,有的滿身傷痕。
但是,即使我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甚至受到了很多的傷害,最後,我們也是收效甚微。如今,多年過去了,我們已經步入了老年,這時候,我們才真正明白:人到六十,理想漸遠,往後餘生,心如止水的生活,也是,才是我們最為明智的選擇吧。
第二樣:故鄉。
人到六十,我們已經老了。在這樣的一個年齡,如果我們還在異鄉奔波,那麼,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很難回去了。人在異鄉多年,我們已經熟悉了異鄉的味道,有的人,甚至已經完全融入了異鄉,從此以後,只把「異鄉當故鄉」。
是啊,人到六十,如果我們還在異鄉奔波,那麼,故鄉的山山水水,我們即使難以忘懷,但時代的變遷,已經讓我們的家鄉的人和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回家,也很難融入新的環境。即使我們再次回到故鄉,我們也是會遭遇「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尷尬了。所以,人到六十,我們才真正明白:原來,故鄉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第三樣:紅塵。
人到六十,我們突然變得喜歡孤獨,喜歡寂寞了。也許,是自己經歷了世間的許多坎坷,也許,是自己遭遇了許多人世間的起起落落,在歷盡滄桑之後,我們更喜歡心如止水的生活。於是,人到六十,我們從單位退休之後,或者停止了我們的創業之後,我們更喜歡找一個遠離紅塵的地方,開始過上天高雲淡的生活。
也許,在這樣的一個遠離紅塵的地方,我們只是養花種菜,我們只是喝茶閒聊,但我們的心卻會慢慢安靜下來,從此以後,我們面對生活的是是非非,更能夠做到寵辱不驚。所以,人到六十,我們才真正明白:原來,紅塵離我們越來越遠了,而我們,卻更能適應這樣清淡的生活啊。
「讀萬卷書不如讀真經一部」,就是說的《易經》
自古以來,那些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士,都是把《易經》列為必讀之書。
比如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每一個人雖然處於不同的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在40歲之前熟讀《易經》。
《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
讀懂了《易經》,也就讀懂了最高級的為人處世:「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對朋友太客氣,反而會讓關係疏遠;「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才能沒有禍患
《易經》可以啟迪智慧,提供關鍵時刻的破局之道:處於逆境中,我們會明白「否極泰來」;生活中遭遇不公平待遇,我們會知道「有損有益」
它可以教會我們,要如何按規律辦事,做出正確選擇,如何把自己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
《易經》可以告訴你,根據今時今日的條件,如何選擇才是最正確的。每選對一次,成功機率放大10倍、20倍。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周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64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如果有一樣苦惱的朋友,也可以選擇這個版本的《圖解易經》來讀讀看。
一本僅需要5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