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雖然已經結束了,但考生們還要為選擇什麼學校、什麼專業而煩惱。眼下正是各大院校開始招生的時間,而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出類拔萃的名校很多,也是很多學子慕名想來的地方。
其實,南京不僅僅令今天的學子們慕名而來,在古時候,也有很多文人書生投奔到南京來讀書,只是當時他們來讀書的地方不叫大學,而叫做書院……
南京的書院
到宋朝才開始出現
書院一說,最早的記載見於唐代,在一般人眼裡,書院應該是求學讀書的地方,在很多古裝片裡,我們也經常看到古代書院的身影,比如電視劇《少年包青天》中,少年包拯和他的謀士公孫策都是在書院讀書的,那個書院就如同現在的學校。
但是書院在一開始並不是學校,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說,書院最初是源自於私人治學的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民間書院是來自古代讀書人個人的書齋,與書齋不同的是它向社會開放,從而成為公眾活動的場所,儒生、道士、和尚等人都可以出入其間。正因為這一服務公眾的性能,後來絕大多數書院都成為讀書治學、開引士民的教學機構,這也是後人所津津樂道的。
書院除了來自民間,還有另外一個源頭,就是官方。比如唐玄宗時期的麗正書院、集賢殿書院,就是朝廷整理圖書典籍的地方,專門掌管抄書、校書、修書、藏書工作。
正因為書院有這兩個來源和傳統,使得書院有了後來的發展和變遷。
南京的書院最早出現在宋朝時期。因為唐朝還只是書院的發端時期,這時候的書院還很少,根據鄧洪波教授曾經研究的數據統計,在唐五代時期342年的歷史中,見諸文獻記載的書院只有70所,年平均數只有0.2所多一點。
一直到宋朝開始,書院才開始興旺發達起來。北宋初期,新政權剛剛建立,很多地方還沒有來得及統一,統治者忙著南徵北討,無心於文教,官辦的學校沒有任何發展,只勉強維持了國子監和太學,地方教育制度始終沒有恢復,於是一些有責任感的士人就自覺地分擔起培養人才、發展教育的職責,而他們的做法就是沿襲前代的做法,聚書山林、建院講學。所以書院一下活躍起來,南京的書院也在此氛圍下開展了起來。
南京最早書院
被列入天下四大書院
在宋朝的南京書院中,最有名的就是茅山書院。
茅山書院被南宋著名詩人範成大列為宋初四大書院之一,他在《石鼓山記》中這樣寫道:「天下有書院四:徂徠、金山、嶽麓、石鼓……」其中金山就是今天的茅山,當時這裡屬於南京江寧府所轄。
但這個說法很快引起了很多爭議,比如朱熹修復好白鹿洞書院後,請有「東南三賢」之稱的理學大師呂祖謙作《白鹿洞書院記》,呂祖謙在文章中就把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嶽麓書院和睢陽書院列為天下四大書院,茅山書院已經不在其列。不過再後來又出現了六大書院、八大書院等說法,茅山書院有時也列入其中。
不管怎麼說,茅山書院在當時還是有一定地位的,可能因為茅山書院存在的時間比較短,所以才會出現爭議。
鄧洪波告訴記者,茅山書院是由宋初處士侯遺(字仲逸)創建的,當時辦學經費是由書院自籌自支,這種情況一直維持了十多年,影響有限。但隨後發生的皇帝賜田事件,真正使它聲名遠播。
北宋早期,政府因為無力興辦官學,於是大力支持剛興起的書院。在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到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60多年的時間內,朝廷接連不斷地通過賜田、賜額、賜書、召見山長(校長)、封官嘉獎等一系列措施對書院加以褒揚,賜田給江寧茅山書院就在這時發生。那是在1024年,江寧知府王隨奏請賜田三頃給茅山書院,以田租作為書院的日常開支費用。當時朝廷與地方之間往往皇車來往不絕,在一次次賞賜褒獎之後,書院不僅獲得書、田等,辦學條件也得到改善,其名聲、影響等無形資產更是無法估量。
可惜這麼一座皇帝給做過廣告的書院,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在侯遺死後,書院就人去樓空,漸漸荒廢。不久,書院也被旁邊的崇禧道觀所佔,直到南宋端平年間,書院又遷到別的地方重建,但辦學時間都不長。
南宋的「清華大學」其實就在南京
到了南宋時期,偏居江南的南宋政府對書院繼續採取寬鬆政策,書院的發展又有了一個新高潮。據嶽麓書院文化研究所統計,南宋時期全國共有711所書院。特別是在宋理宗時期,採取了寬鬆的文化政策,因此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書院。而在南京,就出現了鼎鼎有名的明道書院。
南宋時期,南京有了多家書院,如果論起講學氛圍和師資、設施,則首推明道書院。明道書院位於鎮淮橋(今中華門北)東北。南宋理宗時期,郡守吳淵依照白鹿洞書院的規制創建了「明道書院」,宋理宗還親寫了匾額賜之。景定四年(1263年),知府姚希又花巨資重修了書院。這些在《景定建康志》中有專門記載,是宋代書院難得的一份完備的原始材料。
根據記載,明道書院作為官立府級書院,規模甚大。中軸線上,有大門、中門、祠堂、春風堂(御書閣)、主敬堂、燕居堂等六進主要建築……春風堂為會講之所,七間,廣十丈,深五丈,是院中最大的建築。堂中設講座,四圍設聽講座……主敬堂為會食會茶之所,三間。教師住宿兼辦公之所分散在春風堂、主敬堂左右前後。生徒齋舍有尚志、明善、敏行、成德、省身、養心六齋,齋各三間,環繞春風、主敬二堂而建。工作人員值班及住宿之所,則叫直房、吏舍、幕次。米廒、錢庫、蔬園、公廚,則屬後勤處所。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明道書院和今天我們的大學已經非常相像,裡面住宿、吃飯、辦公一應俱全。
另外書院還有自己的資產,有田產四千九百八畝,每年收入不菲,建康府每月還撥給銀錢。
令人驚訝的是,明道書院還有醫諭職位,連校醫也有了。當時書院總共職事有十五種,是南宋所有書院中職別最多的,可見明道書院還是南宋學府重點中的重點,相當於今天的清華、北大類別了。
可惜好景不長,到了元代,明道書院荒廢。明朝嘉靖年間以及清朝康熙年間,明道書院也曾得以重建,但不久又都毀掉了。
明朝金陵第一個狀元
是從這裡考出去的
書院到了元朝又有了新的發展,因為擔心漢人造反,元朝統治者對文化事業管理得比較緊,雖然他們對民間的書院也大力提倡,但是每個書院都有朝廷委派的官員坐鎮,以防文人作亂。所以這時的書院失去了民間身份的自由,與官學沒有多大區別,失去了特色。這時南京的書院有南軒書院、江東書院、昭文書院。
到了明朝初年,書院依舊得不到振興,但這時的原因就有些好笑了,居然是因為朝廷重視科舉制度,大力發展官學。既然「正規本科」多了,那民辦學院自然就沒人去了。
直到明朝成化年間,因科舉腐敗,官學教育也日見不振,於是一批士大夫便紛紛興復或創建書院。明代嘉靖年間,南京建有崇正書院、崇文書院、華陽書院、新泉書院、新江書院等。
其中較有名氣的當屬崇正書院,明代開國以來南京人裡的第一個狀元焦竑就是在這裡進修考中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到清涼山一睹其風貌。崇正書院是明代嘉靖年間由戶部尚書耿定向任南京督學御史時興建的。書院位於清涼山東側,依山就勢,有殿堂三進,選拔南京所屬的十四府優秀諸生前來學習。明代的李贄、湯顯祖,乃至後來的張岱、袁枚等人都在這裡活動過。清鹹豐年間,書院毀於戰火。1980年,政府重修崇正書院。
清朝省級重點學院
在南京遍地開花
鄧洪波告訴記者,到了清朝,為了適應書院普及的形勢,打破宋元以來所謂天下四大書院的局限,清政府開始詔令建立省會書院,集中地方人力、財力與學術人才資源等優勢,在各省建設一到二所重點書院,使其成為風範一省的文化學術教育中心。而南京,作為當時江南省(今蘇、滬、皖)的首府,鐘山書院就成為當時江南省的省級書院。
鐘山書院位於江寧府城錢廠街(今太平南路),清雍正二年(1724)由兩江總督查弼納創建。有房屋百餘間,為當時全國重點書院之一。書院毀於太平天國戰火。
鄧洪波說,省會書院都有一些共同特點,一是經費充足,各省城書院在雍正十一年正式確認之時,就獲得了皇帝恩賜的帑金,數量一般是每院一千兩白銀,最少的也是兩院共一千兩。二是頻頻受到皇帝的關照,皇帝經常賜書、賜錢,還親自視察。三是師資水平高,山長基本都是一代名流。四是肄業諸生須在全國範圍內經過嚴格篩選才能入院。五是規模大,招生多。
比如鐘山書院,資料顯示在嘉慶年間的招生數為125人,而到光緒年間則共計130人。這個數字放在今天是小數目,但在當時是全省招生人數最多的書院了。
清朝中後期,很多省會城市又增設了一些省級書院。所以在南京,還有文昌書院、虹橋書院、尊經書院、奎光(雞鳴)書院、惜陰書院、大新書院等。其中惜陰書院現在依然可以找到舊跡。惜陰書院位於龍蟠裡,建於道光十八年(1838),由兩江總督陶澍仿杭州詁經精舍、廣州學海堂而建,主講者亦多名師。
書院到了清朝末年,因為西學東漸的緣故,書院都改成了學堂,書院的歷史也到此結束,取而代之的就是今天的各種大學校園。
快報記者 戎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