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極光視覺 極光photo
動物資本論,©王翰林
——
2020年8月8日,為期7天的極光視覺「武漢再發現」影像工作坊順利結業,極光photo也做了相應的推送:在最終結業的作品評選中,學員王翰林、陳秋實從11名學員中脫穎而出,分別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本期推送帶來王翰林的作品及訪談。
導師組代表王景春(左一)與武漢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麻建雄(右一)分別為王翰林(左二)和陳秋實(右二)頒發優秀學員獎金。
王翰林曾在中央美術學院攝影專業接受本科和碩士教育,本次他的選題延續了之前關於人類情感、個人記憶與生活感悟等議題,關注了非常時期下武漢人與寵物的情感與關係。
圖 / 王翰林
採編 / 章文
動物資本論,©王翰林
1.
「拍攝過程充滿未知,
挺刺激的。」
極:請問你參加本次工作坊的初衷是什麼?
王:最近正好在做新的作品,希望搜集一些疫情相關的素材。再一個之前沒去過武漢,想切實地去感受這個城市。
動物資本論,©王翰林
極:在工作坊過程中,你的選題是如何確立與執行的?
王:其實在參與之前就有構思,一是自己正在進行中的項目,再者希望採集一些疫情相關素材。考慮到在武漢的拍攝只有一周的時間,就必須從一個具體的切入點來進入這個城市,"寵物"這個選題就快速地確定下來,並進入實施階段。前期執行就是通過朋友介紹和網上發布招募的形式進行的。
動物資本論,©王翰林
極:在執行選題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是如何解決的?
王:前兩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句話,用來形容整個拍攝過程就非常貼切:「當人說不可能,只是因為他不想做而已。」——斯賓諾莎
最重要的是要邁出第一步,首先要不斷的和對方闡述我是做什麼的,打消對方的疑問,在經過同意之後還要約時間,有的人開始同意,之後又拒絕,或者壓根就不予理睬。
動物資本論,©王翰林
後期拍攝的人數逐漸增多,我就要從中篩選出合適的人來進行拍攝,到了他們家裡又要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結束拍攝,有時還要藉助他們家中的道具或者特點臨場發揮,總的來說是天時、地利、人合共同促成的每一次拍攝,過程中充滿未知,挺刺激的。
再就是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武漢之旅就結識了一位新朋友,先是網上朋友介紹,見面後又給我介紹了幾個養寵物的人,還把她的車借給了我。武漢的幾位老朋友也提供了很多幫助,總之很開心。
動物資本論,©王翰林
動物資本論,©王翰林
動物資本論,©王翰林
2.
「可以做專一的事,
但不要只吸收一種養分。」
極:你最初是如何接觸攝影,並決定學習攝影專業的?
王:攝影最初是作為一種愛好開始的,我一直沒有把自己限定在一個專業裡,多方面的給養其實是有利於自身成長的,你可以做專一的事,但不要只吸收一種養分,過分單一的在一個領域裡,看到的多是這個專業的歷史,新的可能性往往不在其中。
城市博物館,©王翰林
刻骨銘心,©王翰林
極:你以往的作品似乎結合了商業攝影、紀實攝影、現成圖像與研究性文本等創作方法,能結合本次工作坊作品談談創作方法上的選擇嗎?
王:我希望嘗試新的可能性,相對個人來說,不斷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自己,能發現缺點,也能發現新的優點。
別太堅守自己那點所謂的"立場",「雜交」其實也是一種進化,所謂「雜交」,與當下的「跨學科」創作有相似之處。現在的各種行業都在強調「跨學科」構建,但如果這種「跨學科」只是在表面上的結合,其實對原有學科是有很大傷害的,應該一切的嘗試都為主幹服務,並不是越多越好。我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在不斷的嘗試,我喜歡不斷的探索。
通過對體內星型膠質細胞產生的Sema3a在運動神經元的軸突取向上進行檢測(源自自然雜誌的科學圖片),《內啡肽的火焰》 © 王翰林
父親看到所有親人歡聚在一起,他感受到了寧靜,《內啡肽的火焰》 © 王翰林
極:之前你的作品關注私人情感與記憶及其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本次選題作為你的新項目「動物資本論」的補充,似乎也延續了這一脈絡。能具體談談這一新的攝影項目嗎?
王:我一直在關注人類的情感這一相關命題,從個人記憶到生活感悟,從現實記憶到虛幻的體驗,我對於人類情感的感受力在不斷放大。
尋覓魯博 © 王翰林
尋找愛情 © 王翰林
而此次的寵物計劃,也是由日常體驗引發我關注人與寵物之間的情感變化,本質上是對人類情感在「物」上的變相體現。
動物資本論,©王翰林
動物資本論,©王翰林
動物資本論,©王翰林
動物資本論,©王翰林
3.
「災難之後的平靜是我
對這座城市的直觀感受。」
極:在你看來,「後疫情」時期下武漢的人與寵物的關係是怎樣的?這座城市給你帶來了哪些新的印象?
王:這種關係正是我需要尋找的,疫情期間有因為主人隔離,寵物被活埋或拋棄的;也有因隔離在外地,導致武漢產生大量"留守"寵物的;也有在疫情期間與寵物相依為命、相互陪伴的;放眼國外,疫情期間甚至把遛狗作為"通行證",為了出門或「喬裝打扮」一番,寵物已然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結構出現在人類社會中。災難之後的平靜是我對這座城市的直觀感受。
動物資本論,©王翰林
極:對於本次工作坊的作品呈現,你有哪些不夠滿意的地方,之後有繼續補充的計劃嗎?
王:有驚喜也有遺憾,一張好照片是強求不來的,對我來說好的機遇才能促成好的照片,人際交流在這過程中也變得至關重要,可能一次簡單的搭訕可以促成一次拍攝,這充滿未知。一周的時間對於選圖和校色來說時間較短,但作為新作品中的疫情相關部分的採集算是基本完成,之後會在北京拍攝幾位朋友,後續的收尾工作則要回到上海後繼續完成。
王翰林正在編輯照片
極:對未來極光視覺此類工作坊的建議與期望是什麼?
王:高標準、高要求是一個工作坊質量的保障。十分感謝各位老師在這過程中真誠的付出和經驗的分享,祝後續活動可以越做越好。最後再次感謝極光視覺對我提供的資助和認可。
極光視覺「武漢再發現」影像工作坊導師與學員合影
王翰林採訪視頻
攝影師簡介
王翰林
1993年生,祖籍山東日照,目前工作生活於上海。
獲得首屆1839攝影大獎,入選索尼世界攝影獎、中國攝影年度排行榜、TOP20中國當代攝影新銳獎、三影堂攝影獎等獎項。作品曾在上海明當代美術館,連州國際攝影年展,麗水國際攝影節,平遙國際攝影節,北京國際攝影周等地展出。
個人主頁:https://www.wanghanlin.art/
原標題:《王翰林:疫情過後,用鏡頭探尋武漢的人與寵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