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傑克曼在電影中飾演男主角冉·阿讓 |
安妮·海瑟薇在電影中飾演芳汀,20來分鐘的戲份為她贏來了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激昂的音樂響起,無數觀眾熱淚盈眶。
藉助同名音樂劇的經典歌舞與精巧編排,電影《悲慘世界》在全世界上映後獲得了超過4億美元票房,並一舉奪得了最佳女配角在內的三項奧斯卡大獎。
電影的火爆將這部經典音樂劇帶回了百老匯——《悲慘世界》25周年紀念版將於2014年3月在百老匯舒伯特劇院再度駐演。同時,全球掀起了《悲慘世界》音樂劇熱潮,曾擱淺的中文版計劃也被重新啟動。
市場
《悲慘世界》電影大熱 同名音樂劇回歸百老匯
「感謝上帝,這部電影奇蹟般地被大眾所接受,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電影《悲慘世界》和百老匯同名音樂劇的製作人卡梅倫·麥金託什在接受加拿大多倫多電視臺採訪時激動地說。不過這還不是他最喜悅的事,隨著電影票房全球大賣,《悲慘世界》也得以回歸百老匯。
《悲慘世界》自1985年英國首次公演後,受到全世界的追捧。從1987年起,該劇在百老匯連續上演了16年,迎來了900萬觀眾,創造了4億美元的票房,但後來《悲慘世界》趨於平淡,於2003年告別了百老匯舞臺,2006年曾再度回歸,但兩年後又黯然離開。
如今,《悲慘世界》25周年紀念版將再次入駐百老匯,在美國引起極大反響。該版《悲慘世界》目前正在北美巡演,奧斯卡頒獎季期間在南卡羅來納州的演出,竟出現了排隊買票的情況,迄今為止,該劇巡演票房已超過1.3億美元。
而北美巡演也只是電影成功之後帶來的部分效應:倫敦西區買票需要大排長龍,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也希望引進原版的音樂劇,中國則重新啟動了中文版計劃……一股《悲慘世界》音樂劇的熱潮正在席捲全球。
影響
重燃業界熱情 成百老匯復興象徵
在過去的近10年裡,隨著觀眾減少,劇目式微,美國屢屢出現「百老匯已死」的消極觀點。「《悲慘世界》的出現讓百老匯再次看到了曙光,它被看成是百老匯加快復興步伐的象徵。」美國知名劇評人賈森·惠特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賈森·惠特克的觀點得到了美國媒體和音樂劇人士的認同。美國ABC電視臺在報導《悲慘世界》再次入駐百老匯時稱:「《悲慘世界》被看成當代音樂劇,而不是復刻經典,現在有數以萬計的美國觀眾願意加入去百老匯看戲的行列。」
更重要的是,不少音樂劇名家也都表示要出山再做新劇。託尼獎獲得者巴特利特·謝爾就是其中一位,他打算復刻經典劇集《窈窕淑女》,甚至表示希望由憑藉《悲慘世界》榮膺奧斯卡影后的安妮·海瑟薇和因《國王的演講》榮膺奧斯卡影帝的科林·費斯分別飾演杜立特爾和希金斯。
百老匯音樂劇的粉絲也燃起了熱情。美國《亞特蘭大每日憲報》的編輯吉娜在博客上寫道:「當我看到電影《悲慘世界》時,我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電影裡散落著很多倫敦西區版本的熟悉的面孔。電影是美好的,但是無法取代舞臺的版本。幸運的是,我們又能在美國看到這部經典的音樂劇了。」
連線
音樂劇改電影
有百利而無一害
《悲慘世界》的成功影響了百老匯,甚至被業界稱為「復興之星」。本報記者為此連線了百老匯舒伯特劇院的媒介經理艾利克斯·史密斯,他表示,《悲慘世界》的再度上演或將是百老匯改變窘境的一次機會,電影對音樂劇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法制晚報》(以下簡稱FW):現在來百老匯的美國觀眾並不多吧?
艾利克斯·史密斯:大都是遊客,百老匯輝煌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像《悲慘世界》這樣的劇目能夠在這裡演出,這或許是一次改變窘境的機會,紐約被稱作戲劇之都才不是空有虛名。
我們很高興卡梅倫能夠帶著《悲慘世界》回到百老匯,這是個成功的音樂劇,我相信明年上演後,會有數百萬的美國觀眾願意在百老匯看到它。
FW:《悲慘世界》的成功與電影有關嗎?
艾利克斯:對,電影大獲成功是音樂劇如此火爆的原因之一,電影讓觀眾的範圍擴大了,而不局限於原本的劇迷。當然本身紀念版的《悲慘世界》就非常好,經過了重新編排有了新意,並不是一味復刻。
FW:之前《媽媽咪呀》的電影票房也很火爆,影響到音樂劇了嗎?
艾利克斯:是的,《媽媽咪呀》一直是百老匯上座率很高的音樂劇。因為來百老匯看戲的大都是遊客,他們可能平時不經常看音樂劇,到了這裡就會選擇相對熟悉的劇目,一般不看新劇。
FW:也有人說,其實是音樂劇名聲在外成就了電影。
艾利克斯:《悲慘世界》畢竟是一部經久不衰的音樂劇,很多劇迷看到電影時都特別激動,因為電影裡請了很多倫敦西區版《悲慘世界》中的演員。但我想能夠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音樂劇的魅力,還是電影的功勞大。
FW:卡梅倫同時參與了《悲慘世界》電影和音樂劇的製作,是不是一切早就策劃好了?
艾利克斯:應該不是。把音樂劇搬上銀幕的並不多,也就有《歌劇魅影》、《芝加哥》和《媽媽咪呀》等少數幾部。影片成功了對音樂劇會有影響,但不成功不會對音樂劇的票房產生什麼不利影響。
因為音樂劇和電影雖然都是表演,但音樂劇重視對白,一般都有大段對白或獨白。當改編成電影時,電影公司會請音樂劇的編劇重新寫劇本,肯定會添加一些場景來豐富電影,有時電影版和原版的情節幾乎完全不同,只是保留了曲目。
中國落點
中文版改編計劃再次啟動
早在2007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就與麥金託什公司達成意向,想將《悲慘世界》改編成中文版,當時演員招募工作都已啟動。但由於中國音樂劇市場尚未成熟,劇場條件、演員配備等各方面都未達到演出條件,計劃最終被束之高閣。
同名電影大獲成功後,該項目又重新排上了日程。亞洲聯創宣傳總監陸紈君告訴記者,他們目前已經和麥金託什公司重新籤訂了意向書,準備在2016年推出中文版《悲慘世界》。除此之外,音樂劇《歌劇魅影》也籤訂了中文版意向書。
電影《悲慘世界》在中國仍在上映,截至今日,票房已達5700萬,遠超《安娜·卡列尼娜》(1280萬)、《國王的演講》(615萬)、《藝術家》(400多萬)、《雨果》(2110萬)等奧斯卡獲獎影片的最終表現。
「我們當然希望電影越火越好,電影的火爆對音樂劇是特別好的普及和預熱。」陸紈君透露,中文改編版將完全啟用中國演員和中國技術團隊,國外團隊則全程參與演員的選擇,負責把關。
電影和音樂劇相互積極影響
「不管是《悲慘世界》還是《媽媽咪呀》,西方電影中所謂的歌舞片,都是先有音樂劇,電影再引用音樂劇中的精彩唱段。由於音樂劇形成了觀眾群,必然帶動電影的發展,電影的影響力比音樂劇的範圍更廣,這樣反過來又推動音樂劇的發展。」北展演藝總經理張力剛認為,「文化的發展本來就是相互影響的。」
在《悲慘世界》之前,已經有《歌劇魅影》、《貓》、《媽媽咪呀》等多部國際知名音樂劇被引進中國,《媽媽咪呀》和《貓》都改編成了中文版演出。中演票務通執行長王琛介紹說,2011年《媽媽咪呀》演了200場,觀眾達到30萬人次,2012年演出100場,觀眾14萬人次;2012年《貓》演了160場,觀眾25萬人次,「僅這兩年,兩部音樂劇就培養了69萬人次的觀眾,中國的音樂劇市場不可估量。」
「雖然電影《媽媽咪呀》沒有在中國公映,但很多人看過光碟,通過對電影的認識又來看音樂劇。」對此,王琛信心滿滿,「觀眾不會因為看過電影,聽了音樂就不來看音樂劇了,舞臺表演現場性很強,感染力不是非現場的娛樂方式可以替代的,所以誰都不會吃掉誰。」
來源:法制晚報
/記者 張婷婷 田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