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萬世師表,孔子後代的地位也非常高,嫡傳後代還會被封為「衍聖公」。要知道,「公爵」是古代封建王朝中,非皇室成員的最高爵位。孔子後代得封這個爵位,可見歷代統治者對孔子及孔子後代的重視。
不過,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一個現象,孔子後後代在歷朝歷代都極為受重視,歷朝歷代都給予他們極高的地位。可是為什麼,每次在國破家亡的時候,都很少有孔子後代站出來殉國赴難呢?
更讓人不理解的是,孔子後代沒人站出來殉國赴難,但似乎也很少有人對他們說三道四,這是怎麼回事呢?
照理說,孔子後代是最應該站出來為國殉難的。因為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就成為歷朝歷代的倫理標準。這個「三綱五常」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忠君」。既然「忠君」是倫理核心,當王朝滅亡的時候,孔子後代最應該做的一件事,就是「忠君」,就是站出來,為挽救朝代,維護君王而戰鬥。
再說了,古代是禮治社會,「禮」是那時候的最高標準。如果一個人不尊禮,那麼將會受到整個社會的譴責,統治者也會以此處罰人。但為什麼,古代從來沒人以此責罵孔子後代,統治者也從來沒有給予過他們什麼懲罰,而且每個朝代建立以後,都會給予孔子後代足夠的尊重和地位呢?
我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看看古代統治者是怎麼認識孔子的。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孔子是「萬世師表」。這個角色,實際上已經得到了後世歷代統治者的普遍認可。
「萬世師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子是千秋萬代的老師。一個朝代當然不可能實現千秋萬代,秦始皇想像的「一世二世以至於萬世」,從第二世秦朝就滅亡後,後人就已經明白了,任何一個朝代,要實現流傳萬世,一直不滅的夢想,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但是,孔子的儒家學說所提倡的「三綱五常」倫理思想,卻不只是一個王朝的倫理,而是所有封建時代王朝的倫理。就算歷史上曾出現過一些少數民族政權,比如金國、元朝、清朝,儒家思想倫理,也是這些朝代共同倡揚的。
而且不但要倡揚,還要大力倡揚,把它作為整個社會運行的最重要的規範。如果某個少數民族佔統治地位的朝代,不是特別重視這種規範,這個朝代就將成為一個短命朝代,比如元朝。
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那麼多王朝更迭,今天是這個皇室統治中國,明天是哪個皇室統治中國,可是為什麼孔子及孔子後人的地位始終不變,他們在所有的朝代都能獲得尊重呢?
其一,整個社會的政治形態沒變。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一直是家天下皇權政治。家天下的主人在變,但是遊戲規則沒變。支撐這個家天下皇權政治的,就是儒家思想的這個封建倫理。既然一直是這個倫理,因此,作為這套倫理的鼻祖孔子,以及作為孔子象徵的孔子後代,自然就應該被一直尊奉。
其二,儒家思想在皇權政治中地位特殊。孔子這個「萬世師表」,他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符號,同時也是一個政治符號。他是皇權社會中政治權力結構的制約者。
古代社會,皇帝的權力太大,普天之下都歸他所有,天下的百姓都受他節制。雖然如此,他也並不是完全無法無天,他依然會受到節制。而且節制他的,不只是一個,而是「天地君親師」五個。這五個節制力量,不但對一般老百姓起作用,對皇帝也起作用。
所以說,孔子的這個「萬世師表」,其實在歷朝歷代,都有節制皇權的作用。這也是所有大臣們都認可的一種方式。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古代皇權時代,不是出現了很多朝代,其實就只有一個朝代,或者說一直存在著一個隱形的朝代。這個朝代,就是孔子的「王朝」。這個「王朝」,是高於所有那些家天下的實際王朝的。當然了,準確地說,也不叫「王朝」,應該叫「禮朝」。因為實際上孔子及其後人並不是「王」,但他們卻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制約力量。
既然如此,孔子後代所要維護的,就不是某個具體的王朝,而是這種制度。只要這種制度在,對於他們來說,任務就達到了。因此,他們有什麼必要為某個王朝守忠呢?
(參考資料:《道德感動與儒家示範倫理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