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初三男生學校走廊被母親扇耳光,猶豫3分鐘縱身5樓跳下身亡】9月17日,湖北武漢,江夏區一中初中部九年級一學生因被母親扇耳光跳樓,送醫後宣告不治。當天下午,該學生張某銳在教室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牌,班主任請三名學生家長到校配合管教。張某銳在五樓走廊被母親扇了兩耳光,張某銳乘人不備跳樓。當晚9時,傷勢嚴重的張某銳被宣告不治。
看到這個消息,真是驚呆了,一方面驚訝於孩子的心理如此脆弱,行為如此極端,想必孩子在與母親日常相處中對母親早已心生怨恨。另一方面,母親的教育方式又是如此簡單粗暴,毫不在意孩子在其他同學面前的臉面和尊嚴。這位母親是有多大的怨氣阿!
其實,現在大部分教育職責都是母親角色來承擔,父親缺位的,母親呢?來自多方的壓力,家庭,工作,婆媳關係,夫妻關係,鄰裡關係(農村較多),這些因素產生的壓力和不良情緒逐漸積累,母親本身沒有自我解壓的合適方式,很少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支持,很多時候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非常粗暴的把「氣「(壓力和情緒)通過打罵侮辱任意的撒在孩子身上。孩子變成母親甚至家庭的出氣筒。長此以往,孩子在強勢的粗暴的教育下,敏感,懦弱,自卑,少言寡語,不合群,學習成績不好。並且,在特殊情況下,孩子如果被激怒或羞辱難免會做出像上面張某銳那樣極端的跳樓行為。
那麼,從社會工作專業角度來看,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什麼?
兒童的發展包含了身體從弱小到強大、智力從低到高、心理人格從無到有以及行為從稚嫩到趨於成熟的過程,這個發展過程需要獲得不同方面的照顧、引導、支持和保障才能完成。
(一)生存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包括生命存在的需要和社會存在的需要兩個方面:
(1)生命存在的需要,即獲得基本生活照料,包括養育照料和可獲得的最高水平健康醫療照料。
(2)社會存在的需要,即獲得社會身份,包括姓名、戶籍和國籍。
(二)發展的需要
兒童的發展需要也被稱為兒童的成長需要,是指兒童為了身心發展需要獲得的關愛、教育和引導。它主要包括:
(1)獲得良好的家庭生活,得到父母的愛和適當管教,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2)擁有受教育的機會,有良好的教育和學習環境,滿足其探索和認知世界的求知慾。
(3)獲得足夠的休閒和娛樂,有適合兒童且安全的娛樂場所,為兒童形成良好的娛樂休閒態度、方式和行為提供教導和培養。
(三)受保護的需要
兒童受保護的需要也被稱為兒童的免遭傷害需要,是指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在身心兩方面得到安全保障,不受到任何人為的傷害。這些人為的傷害主要包括對兒童的虐待、忽視和剝削。
兒童虐待包括針對兒童的身體虐待,如體罰和責打;情感虐待,如用諷刺、挖苦和侮辱性語言對兒童進行管教,不公平地對待兒童以及歧視兒童;性虐待,如成人對兒童實施性行為,成人讓兒童一起觀看性活動、性音像或者性圖片以及成人為了自身的性快感而與兒童發生的一切接觸和撫摸行為。
兒童忽視包括對兒童身體健康需要的日常生活照料和醫療照顧的忽視,對兒童發展需要的教育需要的忽視以及對兒童社會化發展需要的同伴交流和接觸社會的機會的忽視。
兒童剝削主要包括童工形式的勞動剝削和讓兒童從事商業性活動的剝削兩大類型。
(四)社會化需要
兒童的社會化是兒童逐步了解社會、掌握生存技能的過程,是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第一步。它要求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個人和社會的交互作用,獲得語言、思維、情感等能力和行為方式。兒童社會化的具體內容包括:
(1)培養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使兒童掌握吃飯、穿衣、保持個人清潔衛生、語言表達等人類發展的最初行為方式。
(2)促使兒童的自我觀念發展,使兒童能分清自我與非我兩者的關係。
(3)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逐漸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調整好個人與個人以及個人與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關係。
(4)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兒童逐步適應社會規範,具備社會公德;培養社會角色,使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扮演適當的性別角色、遊戲角色、學校角色以及社會角色等。
從上面不難看出,家庭中親子關係和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在這個案件中,母親的教育方式是不當的,親子關係是不和諧的,母親生活中很少尊重過孩子,也不給孩子充分表達的機會。如何避免上述的悲劇再次發生,還需要在尊重兒童生理、心理,社會特徵的基礎上,在家庭,父母,學校,社會,政府等層面努力營造一個適合兒童健康成長、發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