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要點
9月1日,江西婺源一學校內,學生們吃完早飯後還剩下很多,該校校長看到後,當學生面吃完這些剩菜,視頻曝光後引發熱議。9月2日,當事副縣長吳愛英回應稱,該做法的初衷是利用情景教學倡導學生節約糧食,也有特別交代學生注意飲食衛生。
隨後,網絡針對這一問題展開激烈討論。2日,@中國新聞周刊以「校長當面吃光學生剩飯的教育方式可取嗎?」為題發起微博投票,截至9月3日,參與人數達9019人,其中有2098人認為「為了引導學生節約,可以理解」,有6697人認為「不可取,雖提倡節約但此舉並不衛生」。
面對各方爭議,9月3日,當地宣傳部門回應稱,副校長把學生當自己的小孩,沒什麼不乾淨。
輿情反饋
該事件一經報導,輿情就迅速蔓延,熱度攀升。截至9月3日,微博話題閱讀量達3.8億次,與此同時,中國新聞網、環球網、澎湃新聞等媒體對此進行了報導。
媒體報導與網民評論高頻詞
近期,制止餐飲浪費、節約糧食是網絡上熱門話題,在此次事件中,「女校長」「學生剩飯」「節約」等關鍵詞觸及輿論敏感點,因此輿論關注度攀升迅速。隨後,社交媒體平臺關於校長的做法是否妥當的爭議,更是將輿情熱度推向峰值。
縱觀輿論場上各方觀點,認為此舉可取的聲音認為,校長言傳身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學生們上了一課。面對孩子的浪費行為,批評教育容易使孩子們產生牴觸情緒,而這種以身作則的方式更能讓他們更直觀地接收到「節約糧食,光碟行動」這一信息。
持反對態度的聲音則認為,疫情期間,衛生問題不容小視,此外,與其通過這類具有爭議的方式教育學生吃光碗中的飯菜,不如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制定出更多靈活政策,比如半份菜、以空盤換水果等。同時,也有媒體指出,站在教育立場上審視,當面吃光學生剩飯之舉,究其本質也是一種落後的「自我感動」教育方式,以這種過激方式試圖感染孩子,等那一陣感動過去之後,勤儉節約的精神很難保持。
當然,不乏有聲音提醒,女校長的舉動或有爭議,但是不必苛責。我們要看到此舉的初衷。但是,當下爭議也提醒公眾,在倡導厲行節儉過程中,學校一個重要陣地,需要守好這道門。尤其是隨著各大中小學陸續開學,學校的種種節約舉措或將頻登公眾輿論場。其中,好的方式方法可能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被其它學校借鑑,但是,一些存在爭議的舉措,也會給學校帶來負面輿情風險。因此,學校必須在這一環節把好關,避免落入形式主義、不顧衛生等負面輿情漩渦。
編輯:劉柳(實習生)| 責編: 李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