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馬古道」到臺灣合歡山——「網紅」老羅千裡訪茶記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上海9月17日電(記者許曉青 黃揚 任垚媞)「登上合歡山,在海拔超過2000米的一處茶園漫步,遇到談得來的臺灣茶農,我心裡覺得特別感動。」2018年盛夏,大陸「網紅」茶人老羅用了一周時間跋涉超過1000公裡,在臺灣島內「訪茶」。

  這是大陸個人赴臺旅遊開放後,老羅第二次到臺灣,兩次到訪相隔數年,主題都是兩岸茶文化的實地交流。

  老羅本名羅軍,因為在大陸熱門的手機客戶端「喜馬拉雅FM」上主持一檔「老羅說茶」節目,結識了眾多茶友,活躍「粉絲」數萬,點擊播放量達數百萬。

  老羅早年曾在上海運營近10家「茶香書香」門店,如今將重心轉向茶的調查和研究。

  老羅訪茶的足跡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的茶馬古道。當時,他跟著多名茶葉行家走進了雲南等地的山野鄉間,遍訪普洱茶的主要產地。那時積累的經驗,也令他更加堅定了持續訪茶的決心和信心。

  2018年以來,老羅對海峽兩岸多個茶葉產區進行了走訪,觀察不同產區茶葉特色品種的特性,遇到讓他「愛不釋口」的茶,他就少量採購與茶友和專家分享品鑑。

  「在中國茶的完整圖譜裡,一定少不了臺灣茶。」老羅說,「訪茶歸來,我們先歸納出了多個特色品種,其中包括奇萊山、梨山等地的高山烏龍茶,讓我最難忘的則是合歡山烏龍茶。」。

  老羅千裡迢迢到臺灣,對合歡山的烏龍茶念念不忘。老羅此行訪茶到達合歡山時,一處高山茶場的主人林先生攜夫人,特意驅車數小時從臺北市南下來與他匯合。

  老羅回憶,林先生70多歲,從前做地板生意,而今卻「回歸」鄉土,種茶為樂。

  「都說『酒逢知己千杯少』,我們則是兩岸『茶逢知己』,一見如故,我被他的熱情和執著打動,看著一片片連綿起伏的高山茶園,心潮澎湃。」老羅說。

  激勵老羅執著於歸納整理中國茶品種與特色的,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如今兩岸茶文化的變化。

  老羅認為,在海峽兩岸的「90後」甚至更年輕的人群中,傳統的功夫茶文化正在被快速消費所取代。「當喝茶只是為了快速飲用,而不是為了慢節奏的生活,那麼茶也被賦予新的文化意義。」老羅說。

  近年來,老羅和他的團隊也開始關注臺灣概念的「調味茶」「冷泡茶」「手搖茶」等,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十多年前從臺灣傳播進入大陸的,大陸也有「喜茶」等新品牌。他認為,這都是未來茶消費者的「藍海」。

  「既然兩岸年輕人願意認知這些快消品,兩岸茶人也應當關注他們的細分需求。」老羅說。

  老羅給自己設定的「小目標」是,先集齊108種具有真正代表性的當代中國茶品種,從茶的香氣到茶的化學構成等進行一一解讀,而更遠的目標是要推廣中國茶的獨特審美。

  「相信,中國的茶飲料和茶文化,有朝一日會比西方的葡萄酒產品及文化更加流行和普及,大陸和臺灣可以攜手大有作為。」他說。

相關焦點

  • 感知茶馬古道的繁華,在西安茯茶小鎮喝最好喝的老酸奶
    茯茶小鎮孫儷主演的《那年花開月正圓》,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主角的茯茶,有降血糖、降血壓等好處。劇中茯茶,就產自茶馬古道:西安涇陽。劇中情節在西安往北有這麼個地方:茯茶小鎮,地處茶馬古道中心,當然現在這個是新建的。
  • 茶馬司是茶馬古道最佳見證
    位於名山區新店鎮的茶馬司遺址前不久,雲南茶馬古道研究專家李旭的新書《茶馬古道——從橫斷山脈到青藏高原》出版。自1986年開始,30多年來,李旭幾乎不間斷地行走於茶馬古道,不僅參與了茶馬古道開創性考察和命名,還持之以恆地進行了深入的探訪和研究。
  • 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
    相傳萬曆十三年(1585年)的一個春天,這條古道由於商貿往來已經趨於繁盛,經當時的火鑽批檢茶引所批驗後,運送給今天水秦州區三十五里舖的物資,除了大量的茶葉還有少量的絲綢、珠寶。茶馬古道的繁盛也使商貿出現了一種多樣化的勢頭,但由於榆樹火鑽至秦州的這一條茶馬古道,因當時頻發自然災害,本來就艱險的幾處路段時有塌方,造成幾處斷頭路。
  • 遇見茶馬古道上的那柯裡:任時光在愜意中流淌
    那柯裡,位於雲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同心鎮,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現存較為完好的驛站之一,具有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茶馬古道文化和馬幫文化。陰雨綿綿的日子裡,蜷縮在某戶人家雕花的閣樓裡,泡一壺茶,聽著雨水沙沙從黑色瓦片上落下,斷裂成線,滴落在青石板的街道上,聽雨,喝茶,也不失為愜意。閉上眼睛,品一碗普洱茶,生津回甘,仿佛穿越到了那個馬蹄鈴鐺聲聲的年代,一隊一隊的馬幫經過這裡,踏過這一塊塊的石板,從普洱出發,沿著茶馬古道到達西藏。
  • 探尋千年民間商貿通道,為什麼要遊安化茶馬古道?
    ,這些馬幫商人用茶和鹽從各個村落中換取草藥和皮毛。今天,905就帶你遊一遊位於湖南益陽的安化縣茶馬古道。安化茶馬古道徒步攻略之主要景點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集市——洞市老街這裡曾是安化前鄉到後鄉,與新化到安化的必經要道。從明清至解放後初期的數百年裡,這裡商賈雲集,店鋪如林,作坊遍布。
  • 遺失的茶馬古道:絲綢之路上的神秘黑茶
    南晨+歐妍 從「茶馬古道」到「萬裡茶道」,在馬王堆漢墓裡,在盛唐宮廷中,在成吉思汗馬背上,在大明王朝茶馬司,在左宗棠的新疆行營裡……穿越千年,在曾經興盛繁忙的「茶馬古道」 上,安化黑茶始終披著一層頗為神秘的薄紗。
  • 茶馬古道震後一周年修復重生:一條古道 三種生態
    4月10日,在雅安做生意的北京人岑培雷想和記者一起去茶馬古道「踩點」。這一次,與前兩年在蘆山單純包下200畝地種茶不同,他已在心裡許了一個大大的願:與茶馬古道一起新生。岑培雷的信心來自茶馬古道雅安段的修復規劃。茶馬古道不僅是一項文物修復工程,借力災後重建,它已經衍變為關係民生的安居工程、輻射產業發展的經濟坐標。茶馬古道的文化重建之路,也是一條文化、經濟與民生的復興之路。
  • 古道西風瘦馬——茶馬古道上最後的風景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陸路上開闢了兩條對外通道,一條在北方,就是大家熟知的絲綢之路;一條在南方,被稱為「亞洲的天堂走廊」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自古以來,地處高寒的康藏地區不產蔬菜,藏民族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食,高脂肪,高熱量,需要喝酥油茶,分解脂肪,防止燥熱,補充維生素。
  • 「印象隴原」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
    相傳萬曆十三年(1585年)的一個春天,這條古道由於商貿往來已經趨於繁盛,經當時的火鑽批檢茶引所批驗後,運送給今天水秦州區三十五里舖的物資,除了大量的茶葉還有少量的絲綢、珠寶。茶馬古道的繁盛也使商貿出現了一種多樣化的勢頭,但由於榆樹火鑽至秦州的這一條茶馬古道,因當時頻發自然災害,本來就艱險的幾處路段時有塌方,造成幾處斷頭路。當時榆樹火鑽竹林寺附近的路段,也被一場山洪衝成了斷頭路。
  • 雅茶雙璧翱翔出川系列報導之蜀中無二,天全縣境內的川藏茶馬古道
    原標題為:【茗邊聚焦】⑦雅茶雙璧,翱翔出川系列報導之七蜀中無二,天全縣境內的川藏茶馬古道我們決定去雅安境內的川藏茶馬古道走走,去滎經,去康定,是我們最早設計的路線。我們知道,雅安藏茶輸往藏區的茶馬古道,是背夫艱難行走出的一條生命之路,歷史的路一定在那邊,消失在歷史風雨中的故事一定也在!雅安茶產業辦的陳開義老師說,去天全。在我們印象中,茶馬古道,有成群的背馱茶簍的馬幫或背夫,是一條崎嶇不平的山路、叢林、石階、拐子窩、馬蹄印……印象中歷史留存的可作景觀的古蹟並不多,一些故事也都是憑藉追溯而來的文字。
  • 通達世界的中國文化經濟大通道:茶馬古道探源
    中國西南,長達三千公裡的茶馬古道,橫跨崇山峻岭、峽谷、高原,從西元七世紀至二十世紀,歷時一千三百多年,那是一條百姓為了生計,牽引著馬騾靠著雙腳行走出來的貿易路線。世界上,除了古絲綢路外,歷時最久遠、範圍最廣的貿易路線就屬茶馬古道了。
  • 茶馬古道雕塑,迴蕩動聽的馬鈴聲依然記憶猶新
    茶馬古道是我國西南地區一條經濟、文化交流的貿易通道,在古代地區貿易與文化交流融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儘管茶馬古道的歷史地位不容替代,但是比起絲綢之路來,茶馬古道的名氣就小了很多,正因為此.讓更多的人了解茶馬古道的歷史來源就顯得尤為重要。
  • 中國生態志願者考察張家界慈利縣茶馬古道耕育茶園
    據悉,茶馬古道萌芽於2000多年前的漢代,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以騾馬為主要交通工具,是當地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對外經貿商路,它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我國歷史上的茶馬古道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分川藏、滇藏、青藏三大茶馬古道延伸至不丹、泥泊爾、印度境內。茶馬古道分為:主幹線、分支線、微支線。
  • 從茶馬古道走出的安化黑茶,你喝過嗎?
    沿著茶馬古道,安化黑茶源源不斷從這裡走向了大西北,走向了全國各地。走在茶馬古道上,仿佛聽見當年馬幫和背負的馬鈴聲,吆喝聲。腳下發亮的青石板,猶如他們堅毅的目光。傳承了千年的茶馬文化,是馬班用勇氣、智慧、汗水澆灌出來的。茶馬古道經過的原始次森林中,雲霧蒙蒙,蒼翠幽深,仿佛厚重的歷史書寫出的不朽歲月長詩。
  • 企徒體育第四屆茶馬古道挑戰賽啟動儀式上海站成功舉辦!
    企徒體育CEO袁藝桐,企徒體育上海運營中心負責人袁偉東、第四屆茶馬古道參賽徒友及社會各行業精英、往屆賽事徒友一起蒞臨現場,共同吹響茶馬古道賽事號角在中國大西南的崇山峻岭間,蜿蜒著一條完全由人和騾馬踩踏而成的古道,它從雲南、四川進入西藏,一直延伸到尼泊爾、印度,直抵西亞、西非紅海岸。
  • 20公裡徒步馬拉松,在普洱走一段親民的茶馬古道
    2019年10月,此地舉辦了「首屆普洱茶馬古道徒步馬拉松大賽」,全程約20公裡,吸引千餘人參加,我也帶著57歲的母親在「家門口」走了一段親民的茶馬古道。高架橋邊的古道 本文圖均為 丁子凌 攝茶馬古道的茶從何而來?
  • 歷經滄桑,傳遞文明,經久不衰的茶馬古道,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鑰匙
    茶馬古道是我國歷史上內地農業地區和邊疆遊牧業地區進行茶馬貿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線,分川藏、滇藏兩路。茶馬古道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新「茶馬古道」:普洱泛綠玉葉香
    無量山中,茶馬古道哀怨的駝鈴聲已消失在歷史的煙塵裡;黃草壩上,歡快的採茶歌繚繞在茶葉泛綠的深山密林,一派優美的世外桃源風光。無量山風光無量山下,距普洱市景東縣城17公裡,坐落著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落——錦屏鎮溫卜村。這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共有農戶522戶1891人,耕地面積1800畝,林地面積51510畝。
  • 看見|年豬、貓咪、茶馬古道……大學生創意牆繪為鄉村美顏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通訊員 柴小芳 馮璇 受訪者供圖悠長的茶馬古道,俏皮可愛的貓咪……這個暑假,萬州茨竹鄉迎來了20多名「神筆馬良」,在他們筆下,鄉村煥發新顏。在為期五天的時間裡,同學們以「茶馬古道」「詩畫田園,童趣水世界」為主題的牆體彩繪成為一大亮點。▲志願者勾勒茶馬古道▲志願者勾勒茶馬古道記者了解到,彩繪內容風格特異,有素雅大氣的水墨畫,也有活潑俏皮的兒童畫,還有栩栩如生的動物畫……每到一處繪畫地點,路人都忍不住駐足觀看。
  • 人,當詩意的生活——雲南茶馬古道挑戰之路
    雲貴高原是我國的第四大高原,海拔多在800米到2500米之間,雲南是中國的最西南地區,聚集了很多的民族,中國有56個民族,雲南就佔了52個,古滇文化、茶馬古道都使雲南這個邊陲城市,充滿了神秘的色彩。這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