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戶戶燒飯做菜,
怎能少得了油?
橄欖油,花生油,大豆油......
市面上各種各樣的油那麼多,
面對不同的情況,
很多人都不知該怎麼選擇?
今天小編就來講講關於選油的小妙招。
為了方便大家記住,先上圖,
一張表告訴大家該如何吃油~
這幾種常用油最適合做什麼
1
花生油——最適合炒菜的油
花生油所含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大概是3∶4∶3,是均衡型植物油。
壓榨生產的花生油香氣濃鬱,其中維生素E和胡蘿蔔素等營養成分保存較多。
一般適合炒菜,如烘烤、久煮、煸炒,儘量避免高溫油煎和油炸。
花生油分為壓榨產品和溶劑浸提產品,前者更香,購買時,最好挑選大品牌、等級高的產品,因為花生容易被黃麴黴毒素汙染,且這種毒素容易溶於油脂,劣質花生油存在這方面風險。
2
大豆油——最不適合炒菜
大豆油的脂肪酸組成為亞油酸51.7%、油酸22.4%、亞麻酸6.7%和棕櫚酸11.1%,由於亞油酸含量豐富,屬於高亞油酸型植物油,並富含維生素E。
大豆油為啥不適合炒菜?
經過相關研究:在相同的烹調條件下,大豆油產生油煙的濃度及有害物種類和總濃度都明顯高於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因此建議家庭在高溫烹調時儘量避免選擇大豆油。
植物油怕熱,最好只用來低溫烹調,如做麵點、煲湯及調餡。
3
橄欖油——最好涼拌
橄欖油被認為是迄今所發現的油脂中最適合人體營養的油脂。
研究發現,橄欖油有助於預防高血壓,降低外圍血管疾病,改善大腦功能,有助於女性延年益壽。
最好是用橄欖油涼拌、烘培、嫩煎食物,避免油炸。如果是高級初榨橄欖油:最好只用於涼拌或做湯。
需要提醒的是:橄欖油「高溫敏感性」強,一旦油鍋起煙,就會產生煙霧及有害自由基,增加癌症、中風和白內障等疾病危險。
購買時優先選擇壓榨產品,質量更好。橄欖油摻假現象比較常見,選購時不要貪便宜。
4
菜籽油——可以日常炒菜
菜籽油就是我們俗稱的菜油,又叫香菜油。
菜籽油中膽固醇含量極少,一般含有一定的種子磷脂,對血管、神經、大腦的發育十分重要。人體對菜籽油的吸收率高達99%,可調節血壓、血糖、血脂,增強免疫力。
但部分菜籽油中含有相對較高的芥酸,影響其營養價值。因此將炒菜鍋燒熱後倒入菜籽油,並多燒一段時間,讓部分芥酸揮發掉。
菜籽油開瓶後要儘快食用,放置過久,其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容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破壞,產生對人體不利的物質,因此建議儘量買小瓶裝。
5
豬油、黃油、牛油——加工面點
豬油為飽和型食用油,和它類似的還有黃油、牛油等動物油,以及棕櫚油、椰子油等植物油。
由於飽和程度較高,這類油脂的耐熱性較好,長時間受熱後氧化聚合較少。
但多動物油脂含較多膽固醇,以豬油為例,平均每百克含膽固醇93毫克,不適合心血管病患者食用。
專家建議:除大運動量人群外,不建議多數人經常食用這類油脂,因為攝入肉類和奶類足以獲得充足飽和脂肪酸成分。
喜歡吃各種酥脆食品的人最好明白,這口感背後隱藏著大量的飽和油脂,還是控制食用為妙。
日常用油最易犯這3個錯!
1.長期只吃一種油
不能簡單認為只有橄欖油最好,其他油都不好也不用吃,而且不同烹調方式要選用不同的油。
比如高溫爆炒要選熱穩定性好的油脂;煎炸後的油要儘快用掉,不能反覆煎炸和長時間存放;涼拌菜和燉煮菜選用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如豆油、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等,充分保護和利用其中的維生素E。
2.油上加油
食用油作為純能量食品,過量使用會給人體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家用烹調油最好每日限制在25-30克/人(即家用的湯匙3湯匙左右)即可。
如果一餐飯、肉類較多,烹調中就應少放豬油、牛油等;如果菜比較油膩,最好選米飯、清湯麵或玉米、紅薯等粗糧作主食,少吃油、鹽、糖含量多的南瓜餅、蔥油餅等。
3.先倒油再開火
炒菜時,不要先倒油再開火,等油鍋冒煙才開始炒菜。油鍋冒煙時,油溫往往較高,此時才把菜下鍋的話,產生的致癌物會增加患癌症風險。
內容來源:浙江大健康
原標題:《很多人都用錯了!做菜用什麼油最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