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傳人鄭瀟主講"青睞·雲課堂" 帶你感受"中和"之美

2021-01-15 人民網

原標題:帶你感受「中和」之美

  鄭瀟在《鳳還巢》中飾程雪娥

  2010年4月鄭瀟正式拜梅葆玖先生為師

  「梅派」是京劇旦行中首先形成的、影響極其深遠的京劇流派,由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創立。他綜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樂、服裝、扮相等各個方面進行不斷地創新和發展,將京劇旦行的唱腔和表演藝術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

  青年演員鄭瀟是「梅派」第三代傳人,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的入室弟子。2012年被北京京劇院確定為「青年領軍」,曾獲國家文化部舉辦的青年京劇演員折子戲評比展演金獎,一直以來都是演出以「梅派」為主的劇目。

  疫情之下,戲劇演出活動暫時中止,鄭瀟來到「青睞」的雲課堂,通過網絡普及京劇知識,帶領「青睞」會員們走進極富魅力的「梅派」藝術。

  基本知識

  京劇具有高度的規範和程式性

  講「梅派」之前,鄭瀟先給「青睞」會員們普及了京劇的基本知識:行當、四功五法及京劇的藝術特點。

  「京劇的行當,素來有『生旦淨末醜』的說法,但現在只剩下了『生旦淨醜』。在京劇形成之初,舞臺上確實有末這一行,比如《一捧雪》裡面的莫成就是末,但現在的京劇舞臺上,把它併入到生行裡面了。」

  接下來鄭瀟一一解釋了各個行當的分類和性格特徵。「生行代表男性,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我們平常在戲裡面看到的諸葛亮、伍子胥、楊四郎等這些人物都屬於老生;『三國』裡面的周瑜、呂布則是小生;武生以武功見長,比如趙雲、馬超;紅生是比較特定的人物,因為他勾了一張紅臉,比如關羽,紅臉也代表著忠義;娃娃生顧名思義是專門扮演兒童一類的角色,例如《三娘教子》裡的薛倚哥、《鎖麟囊》裡的盧天麟。」

  而鄭瀟所扮演的青衣歸類於旦行,旦又分青衣、花旦、花衫、老旦、武旦和刀馬旦。

  「青衣一般比較端莊,已婚、未婚皆有;花旦是扮演性格活潑爽朗、舉止輕盈伶俐的青年婦女角色;花衫介於青衣和花旦之間,唱做並重;老旦不用說指老年婦女;武旦擅打,像《水滸傳》裡的扈三娘、《泗州城》裡面的水母;刀馬旦重工架,很多女統帥、將領如穆桂英、梁紅玉就是這樣的人物。」

  淨又稱花臉,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質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點的男性人物。細劃分則有銅錘花臉、架子花臉、武花臉等。銅錘花臉以唱功為主,架子花臉以工架表演為主,武花臉以武打為主。

  四大行當裡最後一個「醜」,實際上在京劇表演中起到了情緒調節的作用。醜,又分文丑和武丑,《蔣幹盜書》裡的蔣幹就是典型的文丑,表演重在動作和表情;武丑是《水滸傳》裡時遷這樣的人物,還有《三岔口》裡的劉利華,擅長武打。

  「四功五法」是京劇藝術中的重要技法,分別指唱、念、做、打四種藝術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種技術方法。

  鄭瀟說,一個10歲左右的孩子進了戲校之後,無論是學文戲還是學武戲,對「四功」都必須進行長時間的學習和訓練。而「五法」又與「四功」緊密相連,只有「手為勢、眼為靈、身為主,法為源、步為根」,與「四功」兩相結合,才能在舞臺上展現出京劇表演的意境和神韻。

  說到京劇的藝術特點,鄭瀟總結了虛擬性、程式性和時空靈活性三個方面。

  「京劇表演裡有很多虛擬的場景和虛擬的動作,比如梅蘭芳先生的《貴妃醉酒》,他在裡面喝酒、聞花都是虛擬表演,酒杯裡沒有酒,手裡也沒有花,通過演員表演使觀眾相信虛擬物品的存在。另一出很有名的具有時空虛擬的戲叫《秋江》,醜行和旦行搭配表演,講艄翁和小尼姑在一條木船上發生的故事。艄翁手裡拿了一支船槳做搖槳的動作,他和小尼姑在臺上走一圈就代表船在水裡劃了很遠一段路,戲中遇到的風浪、急行,都是完全靠程式性的表演動作告訴大家他們所處的時空在什麼地方並發生了什麼。」

  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京劇在服裝、容妝、道具,以及表演的過程和形式上還形成了高度的規範和固定模式,也就是程式性。「比如表現上馬有一套程式化的動作,只要演員完成這套動作就代表他上馬了,觀眾也就自然而然地相信接下來的故事是發生在馬背上的了。」

  在有限的空間內表現出無限的時空、不同時空之間的轉換,更是京劇藝術對真實生活的高度提煉和加工。鄭瀟舉例,舞臺上擺一桌兩椅,說它是大堂或客廳都可以。大幕一關,撤掉桌椅,演員在舞臺上走一圈,就代表來到了花園或大街上,時空轉換變化非常靈活。

  梅之美

  反對「過火」的中和之美

  簡單概括地介紹完相關知識後,鄭瀟在屏幕上調出一張梅蘭芳先生出演《貴妃醉酒》的劇照,「提到『梅派』,我給大家推薦的第一個『梅派』戲就是《貴妃醉酒》。這齣戲總時長一個多小時,並不是大戲,但直到今天我們都認為它是最經典的。因為裡面除了有很多載歌載舞的場面,還有梅先生傾注大量心血設計的諸多情節,整齣戲蘊含的美學意義非常高。」

  很多人形容「梅派」雍容華貴、端莊凝重、意境和美、深沉含蓄,鄭瀟說,如果讓她選一個詞,那就是「中和」,梅蘭芳先生創立的「梅派」藝術體現了中國從古至今延續的一個傳統審美思想——中和之美。

  「梅先生的審美標準反對『過火』,所以『梅派』演員在唱腔、形體動作還有對人物的刻畫上,把握好一個度是非常重要的。」

  秉承中和之美的「梅派」究竟是怎樣處處體現出美呢?鄭瀟以《貴妃醉酒》為例,帶領會員們一起細細品鑑。

  「《貴妃醉酒》講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受唐明皇寵幸的楊玉環去百花亭赴宴,一路上看到的月亮、金色鯉魚和盛開的花都讓她特別高興。沒想到皇帝去了西宮梅妃處,她開始一個人喝悶酒,喝到大醉,獨自愁悶地回宮去了。」

  鄭瀟告訴大家,故事雖然簡單,但裡面有很多情節設計非常值得回味。她首先展示了一張梅蘭芳在《貴妃醉酒》裡的經典的醉臥造型,「這是非常美的一個姿態,從眼神、手勢到動作,無一不美。而且從這個姿態裡我們能看出來他已經喝醉了,因為眼神裡透出微微的醉意,倒臥在地上。」

  鄭瀟又提示大家看梅先生的兩隻手:「是不是一手高一手低?而且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京劇裡面沒有兩隻手一般高的動作,這在京劇中稱『子午相』,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息息相關。」

  「再看梅先生的身體也不是完全正對前方,而是側著一些身子,同時他的腿和腰又是朝相反方向擰著。其實這個姿態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非常難,呈現出來的效果又讓人感覺那麼美。」

  鄭瀟說她自己也會經常模仿這個動作,但總覺得做不到位,不由得感慨「大師就是大師啊!神韻非凡!」

  接下來展示的一張劇照,是梅先生「臥魚」之後慢慢起來聞花的一個動作,醉態中的他雙眼迷離地看著手裡的花。這朵花是虛擬的,但觀眾從梅先生的眼神和姿態上都能強烈感覺到此時此刻他手裡確實拿著一朵花。

  「我記得老師在傳授這齣戲的時候,讓我們牢牢把握貴、美、醉這三個字。貴,因為她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喝酒的時候,她看身邊的太監宮女,眼睛都是往左右斜下方看的,從眼神裡面表現出她身份的高貴,肩膀和手也始終都是端著的。」

  「美,更重要了,梅先生從動作到唱腔塑造的都是一個美麗的形象,即使喝醉了也是美的。生活裡我們看到的醉漢都不太雅觀,但梅先生塑造的喝醉的楊貴妃是那麼美。」

  尤其是經典核心唱段「海島冰輪初轉騰」,集中體現了《貴妃醉酒》的美,鄭瀟說很多戲迷朋友喜歡學習這段,就是因為這裡面的服裝華麗,而且邊唱邊舞,每一字句都有相配合的規定動作。

  演員把握了貴和美,接下來就要捕捉喝醉的狀態了。比如醉步,鄭瀟給大家示範,必須要左邊顛兩步,再右邊顛兩步,切記不能上下顛,否則就失去身段的柔美感了。為了找到最佳姿態,只有不斷進行訓練,掌握技巧。

  梅蘭芳先生錄製《貴妃醉酒》電影時年齡很大了,有些當初創造的高難度的動作,比如「臥魚」「下腰」,都簡化了,但依然是後人學習借鑑的寶貴資料。尤其讓鄭瀟印象深刻的是三處下腰動作。

  「戲裡面有三次敬酒,一次是高力士,一次是裴力士,最後是宮娥們,梅先生都有下腰動作。高力士敬酒時,他蹲下身子叼起酒杯喝,然後開始下腰。他頭上戴的鳳冠有十多斤重,還要撩著兩旁的穗子,再下腰轉一個圈。宮娥敬酒時,他下了一正一反兩個腰。」

  鄭瀟建議大家找來視頻細細品味,感受一代京劇大師的藝術魅力。

  梅之唱

  盛年做加法,晚年做減法

  京劇「四功」裡排在第一個的就是唱,可見唱的重要地位。每一個青衣都以唱功見長,必須有一把好嗓子。「梅派」的唱腔和音樂被評價為「旋律質樸、流暢自然」,鄭瀟解釋:「所謂的旋律質樸,其實說的就是高低起伏不是很明顯,高音不會非常高,低音也不會非常低,高低音之間的轉換很平穩,是一個波浪狀的走向,順流而上,順流而下。」

  梅先生在《舞臺生活四十年》這本書裡說過:「對於舞臺上的藝術一向是採取平衡發展的方式,不主張強調出某一部分的特點,這是我幾十年來的一貫作風。」

  鄭瀟說梅先生早年時候的唱腔也是比較「剛」的,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以後,便一直遵循他的審美原則去創作作品。他主張歌唱音樂結構第一,如同作文、做詩、寫字、繪畫,講究布局、章法,而且要避免幾個字:怪、亂、俗等。

  「說到怪,有些人為了做到出新,設計很多層層疊疊的怪腔,或者沒有遵循京劇藝術的規律,這從梅先生的審美角度上來說都是不允許的。」

  梅先生的一生都在創新,鄭瀟說比如同樣的西皮慢板,《玉堂春》《宇宙鋒》《四郎探母》裡都有,但梅先生演繹起來每一個都會有所不同。「只要涉及相同的板式,他總會設計幾個有新意的點,但是這個點又不多,讓你覺得似曾相識,又讓你覺得很有新鮮感。」

  梅蘭芳的演唱風格也經歷了「簡—繁—簡」的過程,早年簡潔有力,工整剛健;中年由簡而繁,剛柔相濟;晚年剛蓄於柔,柔蘊於剛。

  「我們聽梅先生早期的錄音和他中年的錄音,會感覺到不一樣。就好比我們學書法都是從楷書練起,一筆一畫一個停頓,遵照著規範去做,等練多了熟能生巧,你就會在已經掌握的東西裡加料。梅先生鼎盛時候的唱腔裡就會有一些小的裝飾音,包括他的身段,由簡而繁。等到晚年時期他又開始做減法,很多內在的東西更多了,外在的相應地開始簡化。比如指這個動作,看似不經意地一帶而過,其實是帶有蘊藏在內裡的韻律。我們看著既簡單又那麼美,但是怎麼學也覺得學不會,因為這種感覺是從他血液裡流淌出來的。」

  梅之承

  《大唐貴妃》將交響樂融入京劇藝術

  10年前的春天,已經在北京京劇院工作的鄭瀟正式拜在了梅葆玖的門下,成為真正的「梅派」傳人。師父拉著她的手一起向梅蘭芳先生的銅像三鞠躬,並告訴她:「今天拜我為師了,但一定不要忘記你的啟蒙老師。」

  梅蘭芳先生是一個堅定的傳統主義者,又是一個勇敢的革新主義者,作為「梅派」的傳承人,繼承和延續梅蘭芳藝術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說到師父梅葆玖先生,就不得不提交響京劇《大唐貴妃》了。他將西方交響樂與「梅派」聲腔完美融合,主題曲《梨花頌》更成為傳唱一時的經典。

  「《大唐貴妃》是在《太真外傳》和《貴妃醉酒》的基礎上創作的,我師父除了延續他父親在這兩齣戲上的表演風格,又加上了自己的一些創造。他平時非常喜歡聽交響樂,開車的時候放的都是柴可夫斯基、莫扎特和貝多芬,所以有了把交響樂融入『梅派』藝術的靈感。」

  《梨花頌》由著名作曲家楊乃林為梅葆玖量身打造,採用了京劇的板式、「梅派」的韻律,深受京劇演員和戲迷的喜愛。梅葆玖先生曾建議鄭瀟這些弟子,在演出《太真外傳》的時候,最後將《梨花頌》加上,「他希望這首作品可以讓更多的人傳唱,這樣就能夠實實在在地流傳下去了。」

  鄭瀟在研究生班的畢業演出上選擇了《太真外傳》作為匯報劇目,遺憾的是,那時師父梅葆玖已經故去了。當《梨花頌》的音樂一響起,臺下立刻傳來掌聲和叫喊聲,所有人的情緒都振奮了,鄭瀟也在舞臺上感受到了心靈的震動,「可見大家是多麼喜愛這個作品,那次的演出也讓我感受到了『梅派』藝術的非凡魅力,我希望用我的努力,繼承好『梅派』藝術,以告慰師父的在天之靈。」

  說到這裡,鄭瀟截取了師父演唱《梨花頌》的視頻片段播放給大家,「說實話今天看到這個畫面心裡還是很難受的,因為扮演楊玉環的梅葆玖先生和扮演李隆基的張學津先生都已經離開我們了,這齣戲也是他們在眾多合作的新戲裡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梅葆玖先生在唱最後這一段的時候,一直向觀眾致意,因為臺下已經沸騰了。他不光是在扮演楊貴妃,也是在扮演自己,感謝所有觀眾對於他和『梅派』藝術的喜愛。」

  當時《大唐貴妃》的演出場次並不多,僅在北京和上海演出過。去年北京京劇院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了《大唐貴妃》,鄭瀟說這也是師父生前的一個心願——讓《大唐貴妃》登上國家大劇院歌劇廳的舞臺,所以「梅派」弟子們完成了他的遺願。

  憶梅師

  寥寥數語,糾正我的審美觀

  師父已經離開四年了,今年4月還在疫情嚴峻時期,鄭瀟寫了一篇《十年感師恩如海》的文章,回憶她和師父之間的點滴相處。在「青睞」的雲課堂上,鄭瀟也和大家分享了一個她跟師父學戲的小故事。

  「2010年拜師的時候我才20多歲,是傳承人裡面最小的。剛開始真的不敢怎麼打擾先生,他的時間太寶貴了,每天都很忙碌,而且他還有哮喘。每次去先生家裡求教,我都帶著問題去的。因為很多戲在中專和大學時期都學習過了,這樣師父就能比較有針對性地對症下藥,給予指導。」

  有一次《四郎探母》在長安大戲院演出,師父的家正好離長安大戲院很近,鄭瀟就邀請師父來看自己的演出,師父很爽快地答應了。

  演出間隙得知師父就在臺下坐著,鄭瀟心裡特別激動。演出結束後,師父上臺合影時對她說:「都挺好的,但我跟你說一個事兒……」

  「什麼事兒呢,就是我犯了一個『梅派』最忌諱的錯誤。經常看戲的人知道,如果演員前面基礎打得好,其實唱到最後一場的時候,是怎麼唱怎麼對,演員自己也達到了一個興奮點。觀眾希望我拉長音我就拉長音,怎麼興奮怎麼來,讓觀眾嗨起來,叫好。我在演出最後有一個下蹲的動作,為了想要觀眾一個好,就拉了一個特別長的音,邊拉音邊往下蹲。師父說你這個音拉得好像有點長,拉長音了就不美了,人物也不對了。」

  聽起來是輕描淡寫的幾句話,但鄭瀟覺得瞬間就把自己點醒了,「其實師父的意思就是你過火了,你去討好觀眾了。再回想自己過去的演出,真的很多戲裡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師父指導我,不是具體告訴我一個動作怎麼做,而是糾正我的審美觀,提醒我應該秉承『梅派』一貫的中和之美。觀眾看完你的戲走出劇場,也應該是回味而不是刺激。」

  從梅蘭芳先生到梅葆玖先生,「梅派」藝術始終遵循「中和」的審美原則,「中和」也成為「梅派」藝術最重要的表演特點和藝術精神。鄭瀟說,經常有熱愛「梅派」的朋友向她詢問怎麼學習「梅派」?怎麼才能唱出「梅派」的韻味來?「我覺得大家不妨多多去體悟一下『中和』的含義。」

  因為時間的關係,鄭瀟遺憾還有很多內容想與大家交流,比如「梅派」的時裝戲,期待下一次再來。最後在會員們熱烈的要求下,她清唱了一曲《梨花頌》,結束了本期雲課堂。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梅葆玖親授梅派第四代傳人:從「鬥雞眼小嶽嶽」到最美楊貴妃!
    可能看照片,大家腦海中浮現出的就是「其貌不揚」這四個字,完全和貴妃醉酒的楊貴妃,和梅派風格也完全想像不出有哪裡搭了邊,可正是這麼一個小夥子,卻是梅蘭芳幼子梅葆玖的親傳弟子。梅葆玖是梅蘭芳最小的孩子,也是梅派藝術傳人,而上面這位小男孩,就算的上是梅葆玖最後挑選出繼承梅派的傳人之一了。
  • 清華大學「宅家」雲課堂喊你來上課
    這堂講座將帶你了解護膚過程的三個步驟和十條謠言,讓你的肌膚保持健康活力。>課程介紹:世界冠軍"七冠王"柯潔將為你帶來線上圍棋教學公開課,帶你一起同心「搏疫」學圍棋。他將告訴愛運動的你,「鐵人」是如何煉成的。 未來,巔峰對話、微沙龍、學術人生、iTalk等品牌活動也將在「雲上學堂」推出,讓你足不出戶暢享小研活動資源。
  • 梅葆玖百日祭音樂會開啟 梅派弟子演唱《大唐貴妃》
    原標題:梅派弟子演唱《大唐貴妃》等名劇   8月2日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的百日祭奠,當晚在北京中山音樂堂將舉行一場名為「梅韻流長·玖玖迴響」大型京劇交響音樂會。
  • 溫柔敦厚 茶道的「中和之美」
    茶道的「中和」之意,就是在對茶性的品賞中,使茶人達乎自然的本性,即善的本性。人與茶的相處,體現了天地萬物平衡生長、和諧統一的自然觀和敦厚和敬的人倫觀。什麼是「中和」之美?作為一種美的形態,「中和」之美類乎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一種陰陽相生、剛柔相濟之美。「中和」之美的原始內涵首先源自儒家樸素的自然觀。
  • 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梅派藝術突出的特點可概括成一個「美」字
    梅蘭芳為我國戲曲舞臺創造了一系列美麗的婦女形象,梅蘭芳的名字和「美」字是分不開的。然而,任何藝術,任何表演流派,都有它的美的屬性,都是體現了一定的美的形態;而梅派藝術美的特點就在於它為我國戲曲舞臺上創造了美的典範。
  • 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北京中軸線作為首都北京的空間規劃之軸和文化之軸,體現了千年古都的文化風貌,承載著中華文化中和思想的清風古韻。北京中軸線申遺離不開對中軸線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精準表述,這就需要梳理中和文脈,講好中和故事。
  • 石景山科技館暑期科普「雲課堂」來啦!
    體驗科學力量、感受科技魅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宣傳活動 ---石景山區科委舉辦「暑期雲課堂」科普系列活動為了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剛要》以及落實《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工作的通知》,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觀念,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
  • 這個荷蘭人用6集紀錄片 尋訪驚豔世界的「中國美」
    在中華這片廣闊繁茂的土地上,數千年的燦爛文明,孕育了中國之美的氣壯山河、包含萬物。在水稻田野裡盡情舞蹈的舞蹈家、在西方大學校園講述《紅樓夢》的作家、把漢字與西方拼音文字糅合在一起的當代藝術家……這些人和物,都在向世人闡述著中國美在當下的不同形態。近日,六集大型人文紀錄片《中國美》上線網絡播出。
  • 少科院第二期「雲課堂」帶你宅家探索科學奧秘
    4月18日,台州市少年科學院第二期「雲課堂」如約而至、精彩繼續! 科學聯盟在線 少科院的老師們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根據各年級特點創新打造科學雲課堂。
  • 「 視頻」「戲曲進校園」雲上開課,感受梨韻之美
    10月12日,2020年武漢市「戲曲進校園」雲課堂——《戲曲大課堂》正式上線。作為首期「雲課堂」老師,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何祚歡和「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劉子微、夏青玲、王荔引領一批優秀演員聯袂組成「名家講師團」,為學生講解戲曲知識,賞析戲曲劇目,傳授戲曲技藝。
  • 什麼是書法的「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顧名思義,就是中正和諧的美感,它應該是屬於書法鑑賞範疇的概念。很多人覺得寫書法就應該體現中和之美,但是往往在論證的時候要麼只看到中和之美這一種風格,偏於狹隘,要麼是只著眼於楷書書法的中和之美,而沒有看到楷書之外各種書體的美感所在。因此,我將從書法的鑑賞講起,詳細論述「中和」之美。
  • 武漢市「戲曲進校園」雲課堂上線了!名角喊你來學戲!
    記者劉嘉 攝)長江日報-長江網10月12日訊(記者劉嘉)10月12日,2020年武漢市「戲曲進校園」雲課堂——《戲曲大課堂》正式上線。作為首期「雲課堂」老師,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何祚歡和「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劉子微、夏青玲、王荔引領一批優秀演員聯袂組成「名家講師團」,深入淺出地為學生講解戲曲知識,賞析戲曲劇目,傳授戲曲技藝。
  • 「預告」跟計雲老師觀雲逐日,辨識天象奇觀 青睞雲課堂·疫期第35期
    青睞·雲課堂第35期你是否也喜歡仰望天空,追逐美麗的雲朵,對著彩虹許下心願?本期課堂,青睞特別邀請知名科普博主、天象愛好者計雲老師從天文知識入門,為大家講述天象那些事兒,分享他多年追雲逐日的成果和體會。咱們先來欣賞一下計雲老師收集的罕見天象作品——嘉賓簡介什麼是暈?什麼是華?
  • 中國最後的中和文化傳承地 帶你感受遠去的歷史
    雲丘山收藏著中和文化,保護著中和文化,展示著中和文化。可以說,雲丘山是中國最後的中和文化傳承地,而中和文化則是雲丘山精神文明的精魂所在。雲丘山也以其獨到的魅力吸引著海內外遊客前來參加這個具有重大意義的節日。
  • 「慧創課堂」巾幗手工藝「建行」雲課堂帶您用手機鏡頭發現手作...
    >關注「是否使用專業攝影器材並不是拍攝好作品的先決條件掌握了拍攝技巧後用手機也能拍出優秀的作品」「攝影是瞬間的藝術表達了攝影師當下對刺繡作品的認識和感受」……在第六期巾幗手工藝網上沙龍·「建行」雲課堂《千像映畫——讓世界看見手作的溫度》中主講人全國婦女手工藝培訓示範基地智庫專家王剛
  • 聚星雲雙師課堂:智慧共生
    「雙師課堂」採取主講與助教相互配合的形式,主講老師通過視頻直播呈現課程內容,助教老師負責講題和答疑。雙師課堂不僅解決了二三四線城市師資不足,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的核心問題,而且對於所有在線教育機構來說,也能夠保證持續盈利。
  • 書法中和之美:貴和尚中,重在筆法節制、協調與平衡
    中和之美在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在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中已帶來深刻的影響,在當今社會,不管是在道德層面還是哲學領域,抑或藝術作品和現實生活中,有著不可估量的藝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書法家張一仁認為,書法的中和之美是書法藝術的大美,創造出有著中和之美的書法,就要先做一個有著中和之美的人。中和之美成了判斷書法作品最直接的終端感受標準。中和美的表現又在於筆法之中和、結構之中和、章法之中和。
  • 成人芭蕾雲課堂回顧|YES!OK!一起變美!
    第2期軟開素質雲課堂完美結束本期共有100+位訓練生加入了「此刻有你訓練營」 3位魔鬼靚女導師發揮了小編這就帶你回顧一下 -01-導師們的「個人標籤」-02-美到目不轉睛課堂示範 前排提示:請備好花生 / 瓜子 /啤酒你的主課老師!
  • 雲教育雙師課堂整體解決方案解析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徵求對《關於「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提到鞏固深化「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成果,進一步提高教學點開課率,提高教學點、薄弱校教學質量;逐步使依託信息技術的「優質學校帶薄弱學校、優秀教師帶普通教師」模式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