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準確把握消費者金融知識水平及金融消費者教育領域中存在的薄弱環節,進一步做好金融知識普及和金融消費者教育工作,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於2013年首次針對消費者金融素養情況進行了抽樣性的試點調查,收到了較好的效果。2013年至2015年,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與世界銀行集團合作,對調查問卷進行修改完善,形成《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問卷》定稿。問卷調查從消費者態度、消費者行為、消費者金融知識、消費者金融技能等多角度綜合反映了當前我國消費者的金融素養情況。
調查設計
與2013年7個省份2100個樣本相比,本次調查擴大了調查範圍,根據分層隨機抽樣原則,按照東部、中部、西部、東北的區域分布,在全國範圍內選定9個具有代表性的省份(直轄市)進行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每個調查省份(直轄市)完成600個樣本,全國有效樣本數共計5400個。
本次調查涵蓋了金融產品認知與選擇、財務規劃、儲蓄與物價、銀行卡管理、反假貨幣、貸款常識、信用管理、投資理財、保險知識、金融教育和消費者基本情況等十一部分內容。其中金融產品認知與選擇、財務規劃和反假貨幣為2015版問卷新增內容,在其他部分中也對2013版問卷中原有的問題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刪減和新增。
調查結果分析
(一)消費者態度分析。本次調查與2013年的調查結果均顯示消費者對金融消費者教育的態度較為積極,對消費、儲蓄和信用的態度趨於理性。根據2013年和2015年調查數據統計,超過80%的消費者認為金融知識的普及教育「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超過75%的消費者對於「今天有錢今天花完,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說」持「不太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的觀點;超過80%的消費者同意「信用是一輩子的記錄,不應過度擴張信用,應謹慎維護」的觀點。
將本次調查與2013年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我們發現,消費者對風險責任的意識有所提高但仍需加強。2015年,69.9%的消費者認為把錢存入當地的一家小銀行,如果這家銀行由於經營不善倒閉了,政府應該賠償;2013年調查結果中,這一比例為72.9%。由此可見,消費者的風險意識和權責意識有所增強,但幅度較小,仍有許多消費者不能正視金融投資可能產生的正常市場風險,需要進一步加強消費者風險意識和為自己決策承擔責任方面的教育。
(二)消費者行為分析。本次調查與2013年調查結果均顯示,消費者申請貸款行為較為合理,使用自動取款機時具有較強的安全意識,但家庭支出的規劃有所欠缺,對信用卡的使用能力有待提高。根據2013年和2015年調查數據統計,超過90%的消費者在申請貸款前考慮了自己的償付能力;超過70%的消費者在使用自動取款機(ATM)輸入密碼時,有意識地用手或身體遮擋,防止他人看見;不到50%的消費者一直都有或經常做家庭開支計劃;不到60%的消費者採用全額還款方式進行信用卡還款。
2015版問卷新增問題的調查顯示消費者對未來支出具有一定的計劃性,但對金融產品或服務的合同和對帳單的使用能力有待提高。73.4%的消費者完全可以或也許可以支付一筆約等於三個月收入的意外支出;76.1%的消費者有或曾有或計劃為孩子上學存錢;消費者最主要「依靠自己的存款、資產或生意收入」(47.3%)、「依靠退休金」(44.4%)和「依靠養老保險」(41.9%)保障在老年的開支;34.2%的消費者在選擇金融產品或服務時會仔細閱讀合同條款;38.0%的消費者會仔細閱讀金融產品或服務的對帳單並能清晰理解。
(三)消費者金融知識水平。通過本次調查與2013年的調查結果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消費者的金融知識水平有所提高但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2013年,30.5%的消費者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非常好」或「比較好」,2015年,37%的消費者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非常好」或「比較好」。與之相對應,2015年消費者對全部金融知識問題的平均正確率為60.2%,較2013年的55.9%有所提高。由此可見,近年來開展的金融消費者教育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仍需要進一步推動和強化,不斷提高消費者金融知識水平和金融素養。
同時,本次調查與2013年的調查結果都表明消費者金融知識水平在城鄉間和區域間的不平衡特徵較為明顯。分城鄉看,城鎮消費者的金融知識水平要明顯高於農村消費者。分區域看,東部消費者的金融知識水平要高於其他地區。
並且,本次調查與2013年的調查結果也均顯示出消費者對各類金融知識的掌握程度存在較大差異。消費者投資知識、貸款知識、信用知識和保險知識較為薄弱,而對銀行卡知識和儲蓄知識的掌握情況則相對較好。
(四)消費者金融技能分析。本次調查與2013年的調查結果都表明消費者使用銀行卡的能力有待提高。當詢問消費者銀行卡被自動取款機吞掉後會如何做時,2013年與2015年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0%左右的消費者選擇了正確的處理方式。然而,2013年與2015年調查結果均顯示消費者對銀行卡知識的掌握程度最好,正確率超過70%。這說明消費者由於存在固有的行為偏差,並不一定能夠基於已掌握的金融知識,做出正確的交易行為。因此,金融消費者教育應重視金融知識的提高和金融行為的改善,提升消費者的金融技能。
2015版問卷新增問題的調查顯示消費者具有一定的假幣識別能力,但處理假幣和選擇金融產品或服務等方面的能力需進一步提高。調查顯示,消費者最經常使用的辨別2005版100元紙幣真偽的防偽特徵是水印、凹印圖文和手感線以及光變油墨面額數字。當詢問消費者誤收假幣後的處理方式時,33.6%的消費者選擇了「交銀行或者公安機關」,34.2%的消費者選擇了「自行留存」,31.2%的人選擇了「撕毀」。
當消費者選擇金融產品或服務時,60.8%的消費者對所需的同類金融產品或服務進行了比較,60.9%的消費者能正確辨別合法與非法的投資渠道和產品服務,64.9%的消費者對該產品或服務的風險和收益有清晰的認識,60.3%的消費者能完全理解或大致理解金融產品或服務的合同條款中規定的自身的權利和義務。
(五)金融知識需求分析。2013年調查顯示,消費者最感興趣的金融知識排名前五位為股票基金投資、住房貸款、債券投資、銀行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2015年的結果則是銀行卡(借記卡和信用卡)、股票基金投資、住房貸款、銀行理財產品和汽車貸款。由此可見,隨著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消費者個人財富的變化以及金融知識水平的改變,消費者的金融知識需求呈現出一種動態變化的態勢,主要集中在與日常經濟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和投資領域,消費者對於新形勢下熱點金融知識也表現出了較大的興趣。
同時,本次調查與2013年的調查結果都表明,城鄉、區域、職業、文化程度上的差異會導致消費者對金融知識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趨勢上看,隨著消費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家庭月收入的增加,消費者對股票基金投資、債券投資和保險產品等知識的需求逐步增加,而對銀行自助終端設備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銀行服務使用知識的需求逐步減弱。
結論
(一)消費者金融素養情況調查是一項需長期、定期開展的基礎性工作。通過將本次調查結果與2013年的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兩年內消費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金融需求均發生了變化,一成不變的金融知識普及和教育活動將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很難提高金融消費者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要長期、定期開展消費者金融素養情況調查,動態掌握消費者金融知識水平和需求,研究和分析金融消費者行為特點的變化,從而設計、開展具有針對性的金融知識普及與教育活動,提高金融消費者教育的有效性。
(二)金融基礎知識和社會熱點知識是金融知識普及的側重點。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現,消費者對銀行卡、住房貸款、汽車貸款等金融基礎知識和股票基金投資、《存款保險條例》等當前社會熱點金融知識的需求最為明顯,且在上述兩個方面消費者的金融知識水平也最為欠缺。因此,今後的金融知識普及活動要以消費者日常生產生活中所必要的金融基礎知識和社會熱點金融知識作為側重點,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要。
(三)消費者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承擔意識有待提高。通過將本次調查與2013年的調查結果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消費者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承擔意識有所提升但仍有待增強,對自身應承擔的正常市場風險認識不足。因此,今後的金融知識普及與教育活動中,要加強對消費者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承擔意識的教育,讓消費者明白「自享收益」的同時,要「自擔風險」。要引導消費者進行風險自評,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相關產品的風險特徵,選擇適當的金融產品。
(四)針對不同群體、不同地域消費者的知識缺陷和行為特點設計差異性的金融知識普及方案。通過將本次調查與2013年的調查結果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我國不同年齡、地域、文化程度、經濟能力、職業特徵的消費者的金融知識水平仍參差不齊,且其消費行為特點與所欠缺的金融知識也差異較大。因此,要逐一研究和分析不同類型消費者的知識缺陷和行為特點,設計針對性強的金融知識普及的內容和重點,使消費者掌握符合其消費需求、消費行為特點和既有知識水平的金融知識。
(五)要將金融知識普及與金融技能提升並重。通過將本次調查與2013年的調查結果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即便在消費者掌握一定金融知識的情況下,由於金融技能方面的欠缺,仍有可能做出不正確或不恰當的消費行為。因此,要在普及金融知識的同時,引導、傳授消費者正確運用金融知識的技能,提高對金融風險的認知與防範。
(執筆:孫天琦 武嶽 徐雅萍 張璇)
通過本次調查發現,兩年內消費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金融需求均發生了變化,一成不變的金融知識普及和教育活動將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很難提高金融消費者教育的有效性。同時還發現,消費者對銀行卡、住房貸款、汽車貸款等金融基礎知識和股票基金投資、《存款保險條例》等當前社會熱點金融知識的需求最為明顯,且在上述兩個方面消費者的金融知識水平也最為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