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毛姆在《尋歡作樂》中,表達出「真正的愛,就是接納對方所有愛的壞的」,大概只有看過這本書的人,才明白毛姆的所想所感。
懷著十二分的好奇心讀完毛姆的《尋歡作樂》,不僅僅因為這是一部毛姆最喜歡的作品,還因為它的書名是取自莎士比亞的戲劇《第十二夜》的臺詞:「你以為你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尋歡作樂了嗎?」
源於這兩點,我迫切想要知道「尋歡作樂」在毛姆筆下到底是個什麼模樣。
讀完後,真是感慨萬分,那個生性樂觀,對生活充滿熱情,喜歡開懷大笑,有著強大母性的,名字叫羅西的女子同時也走進了我的心。
《尋歡作樂》這本書中文版大約14萬字左右,主要講述的是故事的敘述者阿申登,被當時的流行作家阿爾羅伊·基爾和德利菲爾德的第二任妻子埃米邀請為已故大作家德利菲爾德的傳記提供一些素材。
他們對德利菲爾德年輕時的一些事了解甚少,而阿申登在少年時代曾與已有作品發表的德利菲爾德生活在同一個小鎮上,並且還是相處的相當熟的好朋友。
在羅伊的軟磨硬泡下,阿申登答應將德利菲爾德年輕時的這段鮮為人知的經歷講給他聽。
於是阿申登早年與德利菲爾德及其第一任妻子羅西的交往,以及當時英國文藝界令人窒息的文化氛圍,在毛姆的筆下以回憶的方式生動形象地鋪展開來。
十五歲的少年阿申登在黑馬廄初遇愛德華·德利菲爾德,把他看作是一個缺少教養的下等人,而德利菲爾德卻十分友好地望著這個十五歲的少年。
兩人第二次遇見是在阿申登練習騎自行車時,那天正好德利菲爾德也在那個地方教他的妻子羅西騎自行車。
他很友好地說:「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可以教你,來吧。」
這一天,德利菲爾德教會了阿申登騎自行車,阿申登也結識了羅西,一個令他愛慕且終生難忘的女子。
第一次見面,阿申登就被羅西的坦誠、天真、純潔和迷人的笑意所折服。
她是個讓人精神放鬆,相處起來特別舒適,且有著旺盛生命力的女人。
他們三人成了要好的朋友,會結伴出去玩也會在德利菲爾德家裡和朋友們喝茶聊天打牌。
那間狹小、悶熱、煙霧繚繞的小屋裡度過的時間是少年阿申登感覺過得最快的時光。
但是在阿申登假期回去後,卻得知德利菲爾德夫婦打包上行李,連夜偷偷跑去了倫敦,因為他們在黑馬廄欠了一屁股的債,在他們走了大約一個星期後,通過郵政匯票支付了拖欠女傭的三個月的工資。
這以後,一直到二十歲的阿申登在倫敦讀聖路加醫學院時,又一次碰上了德利菲爾德夫婦。
那年,他信步走在街上時,意外地遇到了羅西,他以為羅西會因為欠債逃離黑馬廄這件不光彩的事而害臊,是不希望看見他的,但沒想到她卻大大方方地主動和他打招呼並邀請他現在就去他們家做客。
從此以後,每個周六下午,阿申登都會去德利菲爾德家參加聚會。在那裡,他被引入了藝術和文學的世界。
他發現德利菲爾德已經成了出版了二十多部作品的名人了。
也就是在這些聚會上,他發現參加德利菲爾德夫婦家聚會的男人們並不是因為德利菲爾德是個天才而來的,而是因為羅西漂亮,他們是為羅西而來。
也就是這個時候,阿申登無法自拔地愛上了羅西,並成了羅西的眾多的情人之一。
阿申登對羅西的不專一會吃醋嫉妒,表現出委屈抱怨生氣和不解。
她卻嫵媚甜蜜地笑著對他說:「你要接受我這整個兒的人,無論是我的優點,還是缺點。」
她問他:「跟我在一起時,你沒有感到幸福嗎?」
當他回答說「幸福」時,她說:「那不就對啦。小題大做和妒忌是有多傻。在你還有機會時,就好好地享受生活吧。再有一百年,我們就都不在人世了,到那個時候還有什麼是重要的呢?讓我們還是及時享樂吧。」
再後來沒過多久,羅西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和她的老情人,一個已經破產的、一無所有的黑馬廄的已婚老男人喬治·肯普私奔了。
故事的結局出乎意料。
原來德利菲爾德在自己的作品《人生的悲歡》中所描寫的那場死亡,也就是被當時的批評家們譴責這樣的描寫不但有傷風化,而且還令人難以置信的那場死亡,竟然是真實取自於他和羅西的生活。
作為一個作家,德利菲爾德把所有的感情和困惑,都通過故事或者是散文白紙黑字地記錄下來,這樣他才能將那些痛苦和不愉快統統忘掉。
他是這世上唯一自由的人。
真實生活中,羅西在他們的孩子死後從醫院回到家後,覺得自己內心的一切都已死去,再也哭不出來了。
她神經緊張焦慮得厲害,就出去找了一個情人過夜。第二天她回到家裡,已打定主意,要是德利菲爾德說她什麼,她就衝他發火。
她不在乎會發生什麼,她都做好了自食其力再次養活自己的準備。
德利菲爾德正在吃早餐,他其實已經猜到羅西去做了什麼,但他什麼也沒說,就如他在作品中寫的那樣,只是抬起頭來說:「你回來的正好,我正準備吃掉你的這根香腸呢。」
德利菲爾德是那麼的了解她,懂她,愛她,包容她。明知道她對婚姻不忠,可是他不介意,只要她在自己身邊就好。
孩子的死,德利菲爾德也很傷心,可是為了讓羅西心裡好過一些,他願意為她做任何事。
她在身邊時,他創作出的作品是有活力和生機的。
可到最後她還是和她最愛的人私奔了。
同時,失去她之後的德利菲爾德後期的作品再也沒有了早期的那種濃鬱、鼎沸的生活氣息了。
德利菲爾德,這個出身卑微的作家,一開始他必須忍受貧窮和世人的冷眼,在取得一定的成功後,他又要不失風度地忍受名利的沉浮起落。
他是深愛羅西的。羅西的好他懂,羅西的壞他也明了,只要是羅西,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他都可以接納和忍受。
羅西,那個渾身上下都閃著月亮般淡淡光芒的女子,陽光開朗、純真爛漫、愛自由,待人真誠坦率、大方熱情。只要靠近她,無趣的人生就會被她照亮。
她不受世俗束縛,勇於追求一切美和浪漫,也不專屬於誰,心隨意動,只為自己的精彩而活。
在世俗的眼裡她是放浪不羈的,不是一個好女人。
她對感情不專一,已婚還和多位男人發生關係。但這個對婚姻不忠的女人卻洋溢著一種無比純潔、如同春天所散發出的清新氣息來。在她面前,人的心會變得柔和寧靜起來。
看似濫情的她最後卻心甘情願和一個破產的已婚老男人喬治·肯普私奔了。
她愛慕虛榮但並不貪戀金錢和享受,她也不怕吃苦幹活。
她只知道自己真的愛他,在她心目中,喬治·肯普永遠都是個十全十美的紳士,哪怕他已經破產了,不僅一無所有,還是個被發出逮捕拘票的負債逃犯,可是只要他招招手,她就會捨棄一切跟著他走。
她也做到了「愛一個人就去接受這整個人,所有好的、不好的統統都接受。」
自稱為「二流作家」的毛姆是上個世紀英國作家中最令讀者喜愛的一位。他的作品雅俗共賞。他怎麼認為就怎麼寫,既不矯飾,也不隱諱。
他是一位同性戀,這是眾所周知的秘密。他在晚年時說自己四分之一正常,四分之三是同性戀。
這「四分之一正常」就是指他一生只愛過一個叫蘇的女人,這個女人就是羅西的原型。
在《尋歡作樂》的序言裡,他這樣說:「我喜歡《尋歡作樂》,因為那個臉上掛著明媚可愛的微笑的女人為我再次生活在這本書的字裡行間,她就是羅西·德裡菲爾德的原型。」
儘管毛姆是同性戀,但他是真的喜歡蘇,而且認真到想要和蘇結婚。
他拿著戒指向蘇求婚,並計劃著去公證處舉行個簡單安靜的婚禮,再出發去大溪地島過個長長的蜜月。
但是蘇拒絕了毛姆的求婚還把戒指還給了他,毛姆只好黯然離開。
多年以後,只要有人提起蘇,都會引起他情感上的強烈波動。蘇一直被他珍藏在心頭,始終放不下。
一直到1929年,他終於找到放下這個女人的方式,那就是把這個女人放到自己故事的框架中去。
作為一個作家,還有什麼方式能比這個更好的呢?
於是他寫出了自傳性很強的《尋歡作樂》,把蘇塑造得栩栩如生。
當他完成了這部作品之後,他對蘇的情感糾結方才得以徹底解開。
他在書的自序裡這樣寫道:「一旦她被寫進書裡以後,這個人物就不再屬於作者了;作者也就忘掉了。想一想也真令人奇怪,一個在你腦海中存活了這麼多年的人物,竟然就這樣在你腦海中失去了蹤影。」
1948年蘇去世後,毛姆便坦率地說出了蘇就是這個故事的原型身份。
毛姆在《尋歡作樂》中塑造了一位另類但卻讓人看一眼便再也難以忘記的慷慨陽光的女性。
她友善、豁達、開朗、充滿生命力。時而像陽光般燦爛,時而如月光般溫柔,她用自己的笑容來打動別人,用自己的純真來吸引別人。
她風流多情卻不下流。她的美是自然的,發自本性的。她從不用別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的缺點,也從不為自己的缺點找任何藉口。
毛姆對她的塑造和描寫都是正面的,就連羅西的濫情以及她和有家室的老男人私奔到美國去的描寫中都沒有絲毫責怪和鄙視的字句,滿滿都是真誠的愛慕之情,與世人的看法截然不同。
他對羅西也就是蘇的讚美是發自內心的。
他怎麼認為就怎麼寫,明知道一定會有人持反對觀點,而且羅西絕不是世人眼中的好女人,可是他還是選擇遵從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情感,不得不說,這很毛姆。
毛姆也好,德利菲爾德與羅西也罷,他們都是那種看似涼薄不專情,甚至是濫情的人,可恰恰就是這樣的人,他們懂得並用實際行動去證明了:「愛一個人就是,你要接受這整個兒的人,無論是他的優點,還是缺點。」
這樣真誠和坦率的真性情的人,怎麼能不迷人呢?羅西和德利菲爾德的故事又怎麼能不吸引人呢?《尋歡作樂》會告訴你:真正的愛就是接納所有好的壞的。
-end-
話題討論:你如何看待毛姆的《尋歡作樂》?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