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朗讀君
家長和孩子的「鬥智鬥勇」,每次都繞不開「考試」這個大殺器。
而這次期中考的到來,便引爆了這場「拉鋸戰」。
孩子顫顫巍巍的手,家長咬牙切齒的臉,堪稱「演員請就位」中的最佳表演。
本色演出的一家人,在這場劇集裡,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期中考」這場大製作裡,三流家長、二流家長和一流家長各自的表演吧!
三流家長:
用情緒抹殺孩子的求知慾
三流家長拿到的劇本,堪稱「情緒大作」,需要極強的爆發力。
尤其是「獅吼功」、「鐵砂掌」的表演,一定要「內力深厚」,才能「一招制孩」。
就像知乎網友的求助帖,三流家長以「獅吼功」開場,在電話裡先「下戰帖」,稱要揍孩子,這樣做,可以「先發制孩」,在氣勢上讓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這才好進行之後的「教育大戲」。
「吱」的一聲,場景切換,孩子哆哆嗦嗦捧著試卷,家長「正襟危坐」,開始「興師問罪」。
「怎麼回事,缺你吃,少你穿了?考這麼點回來,你還有臉回來?」
「你瞅瞅你,什麼豬腦子,也不知道我怎麼這麼命苦,淨養你這白眼狼了!」
「看看隔壁的小錦,又是年級第一,挨這麼近,咋沒學人點好?」
專業評審,連連稱讚,三流家長把這場表演拿捏得很到位。
畢竟,孩子「渾身發抖」的細節表演,也是擊中人心,側面襯託了三流家長入戲之深。
自此,三流家長戲碼落幕。
場外教師點評:
三流家長氣勢很足,但要注意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現場一片譁然,觀眾紛紛對三流家長「評頭論足」:
「太嚇人了,夢回小學啊,我媽那時候也是這麼吼我的,我到現在一聽別人大聲說話都一哆嗦。」
「小時候因為考試,可沒少挨打,有時候也很委屈,也認真學了,就是考不好,挨完打,我也氣自己,哎,考試真難……」
「是呀,就是被這樣的家長這樣吼大的,我現在都滿腦子是我媽罵我是豬,長大也自卑的很。」
「老是挨罵挨打,我那時候變得特別叛逆,特別想逃離家裡,都想輟學了,成績,真的比我還重要嗎?」
這時的三流家長,早已被淹沒在現場觀眾的「吐槽聲」中,心裡嘀咕:
「難道我想這樣嗎?其他家長面對孩子考不好,難道不生氣嗎?我該怎麼辦呢?」
二流家長:
幫孩子分析試卷查漏補缺
怎麼辦呢?
讓我們來看看二流家長的演出有沒有什麼可取之處。
幕布轉換,二流家長開始上場,場面一度溫馨了起來。
沒有聲嘶力竭的責怪,而是耐心幫孩子分析試卷。
「孩子,你這次期望成績是多少?有沒有想過這次差距主要在哪裡,看看有沒有什麼可改正的。」
「考試就是為了檢測你這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不要著急,有壓力是好事,但是要轉化為動力。」
孩子淚目,稍稍抽泣的神情惹人憐愛,「媽媽,你放心,我肯定好好改正,下次一定考好的。」
媽媽摸摸孩子的腦袋:「媽媽相信你,這次好好分析改正,下次一定可以考得更好。」
評審扶鏡,悄然拭淚:
「誰說,情緒波動大才能帶動氣氛,這樣溫馨的場景不也大獲人心,有此母,孩子以後會越來越好。」
此刻,場外教師金句頻出:
孩子考完,情緒不佳,家長莫急,分析來救。
另外,金牌教師還附送「分析秘籍」給家長和孩子:
1、「90+90+90」, 差一點,差很多。
很多孩子常有「幸運」得分點,不是很確定的答案,好像靠著運氣得分了,便不再去「深究」。
但是幸運不會每次降臨,要想取得好成績,就要認認真真吃透每個知識點。
就像 「100+100+100 和90+90+90 」的差別,看似每個點只差了10分,合起來便是30分的差距。
每個知識點都「懵懵懂懂」,合起來整張卷子的成績只能是「一塌糊塗」。
知識不會辜負努力,但不清不楚的知識便會抹掉努力的意義。
這也就是很多人覺得,明明自己下苦工學習了,為什麼成績總是難以滿意。
原因就在於——沒學透。
要想學透知識,就要提取框架,細化知識,時刻謹記步驟的重要性。
2、提取框架,瞭然於心。
知識間都是有聯繫的,並不是單獨而立的。
那些成績好的學生,都是因為有自己的「思維導圖」。
如:
怎么正確看一本書,可以分解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又有不同的要點。
這樣整理後,腦子中的邏輯便變得清晰,操作起來也十分方便。
而具體到課本知識的學習,可以參考阜陽九中八年級學生尹靚的名著閱讀方式:
她以《西遊記》主角為主線,串聯相關知識,輔以繪畫,讓知識不再零碎,而具極強的關聯性。
家長在幫助孩子分析試卷、或者平時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導圖」能力。
給孩子一個知識點,看他如何聯想、整合相關知識。
對孩子來說,一開始就做整套知識體系是很困難的,家長只需有意識的鍛鍊孩子這一能力即可。
3、謹記「步驟為王」,對照表格檢驗。
學習的本質是重複步驟,考試便是看學生對於解答步驟的熟練度如何。
很多孩子在學習的第一步——梳理步驟,就沒弄明白,一步糊塗,步步難懂。
將自己在考場上的步驟寫下來,再對比正確步驟,就可以很明顯看出錯誤點。
這樣有利於孩子吃透知識點,防止知識點換個「馬甲」就認不出、不會做。
金牌教師說完秘籍,嘆息一聲:
「要想孩子成為學霸,還得看一流家長如何幫孩子建立習慣!」
一流家長:
培養孩子當「學霸」的習慣
一流家長,到底強在哪裡呢?
其實,他們不過是先苦後甜,早早幫孩子建立「學霸」習慣,日後,對孩子便可放心大半。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
人生這場馬拉松,不是一次結果定終身,而是要在習慣的大熔爐裡「淬鍊筋骨」,才能有所成就。
考試作為人生的一大難關,要想通關,就不能「臨陣磨槍」,而要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一流家長都會培養孩子的哪些「學霸」習慣呢?
「學霸習慣」用一個詞概括便是「知行合一」,
習慣的培養可以分為兩類:思維力和執行力,換句話說,便是學習方法和學習狀態。
首先,從學習方法來說,最需要養成的習慣有:專注、思考、總結 。
1、專注與獨立的習慣
學霸無不有專注的習慣,他們習慣沉浸式的學習,在學習中樂此不疲。
一旦進入學習狀態,他們「滿腦子都是知識點」,不會像很多孩子一樣,左顧右盼,一直走神。
在學習的時候,他們大腦急速運轉,有時家長的「關心」反而會影響他們的思考。
為此,他們也都習慣獨立完成作業,不喜歡也不需要家長的「過度陪伴」。
在安靜的壞境,沉迷知識海洋,是他們的樂趣所在。
一流家長很早就會有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意識,會通過繪畫、象棋,結合孩子的興趣特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此外,也有很多家長注意到,孩子不專注,多半是目標不清晰。
當孩子把要學習的東西標註好時間、具體任務,孩子也會很快投入學習,不會心思飄著。
家長要想孩子能成績好,就要培養孩子專注與獨立的習慣,不要勞心勞力,事倍功半。
2、思考與提問的習慣
只要稍加注意,就會發現:
學霸常常邏輯清晰,做事井井有條,求知慾強,又好提問。
這是因為他們習慣了思考與提問,在面對新事物時,他們會先進行思考,然後提問、整合。
他們不會急於下手,糊裡糊塗去處理事情,會先理清事情脈絡,多方考慮,再著手去做。
在學習上,他們會先聚焦大綱,之後裂變知識點,讓每個知識點都「有跡可循」。
這樣的學習,在他們的腦子裡,知識都是成網格狀的,而不是散點。
家長可以通過讓孩子「做家務」來鍛鍊孩子的這一能力。
此處的做家務並不是簡單的聽從家長指揮擦桌子、掃地,而是要孩子來安排如何完成整件事。
比如「做飯」步驟,要先洗菜,再切菜,炒菜。
讓孩子來思考如何整理步驟,把這件事做好,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注重效率,多重作業。
比如燒水的時候,可以洗菜,並不需要等水燒開了,再去洗菜。
孩子在提問時,家長也要認真回答,引導孩子的思維。
3、總結與鑽研的習慣
學習和人生都離不開總結。
取得好成績是不斷累積的過程,從吃透每個小知識點,到整個大框架瞭然於胸,都離不開總結。
也只有每一步的踏實總結,才能換來一大步的前進。
家長要培養孩子總結和鑽研的習慣,不要讓孩子什麼都「差不多」。
畢竟差不多累積的人生,就會差很多。
家長可以幫孩子建立總結表,讓孩子學會反思,不斷改正,才能更好。
附:學習總結表
此外 ,還可以讓孩子用「費曼學習法」檢驗知識的掌握程度:
第一步:選擇一個概念
第二步:想像你正要把這個概念教授給一名新生
第三步:如果你遇到問題,請原路返回
第四步:簡化並建立類比
按照「學習金字塔」理論來說,要想真的吃透一個知識點,最好的方法便是教授給他人。
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給家長「上課」,給家長講明白一個知識點,證明孩子也吃透了這個點。
其次,從學習狀態來說,耐心、細心、不拖延都是考好必備的「附加技能」。
除了牢記知識點,也要注意學習狀態,只有「雙劍合璧」,才能「冠絕天下」。
「期中考」這齣大戲就此落下帷幕,但之後的考試還在繼續。
家長在面對孩子成績的時候,都要提升「演技」,向一流家長靠攏。
發脾氣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三流演技,幫分析是「治標不治本」的「二流水平。
只有真正幫孩子建立學霸習慣,才是「一流風範」,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向「奧斯卡最佳父母」獎項衝刺!
點個「在看」,希望孩子在下個期末考中,取得好成績!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就給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