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期中考後暴露真相:三流家長發脾氣,二流家長幫分析,一流家長...

2020-12-24 騰訊網

作者:朗讀君

家長和孩子的「鬥智鬥勇」,每次都繞不開「考試」這個大殺器。

而這次期中考的到來,便引爆了這場「拉鋸戰」。

孩子顫顫巍巍的手,家長咬牙切齒的臉,堪稱「演員請就位」中的最佳表演。

本色演出的一家人,在這場劇集裡,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期中考」這場大製作裡,三流家長、二流家長和一流家長各自的表演吧!

三流家長:

用情緒抹殺孩子的求知慾

三流家長拿到的劇本,堪稱「情緒大作」,需要極強的爆發力。

尤其是「獅吼功」、「鐵砂掌」的表演,一定要「內力深厚」,才能「一招制孩」。

就像知乎網友的求助帖,三流家長以「獅吼功」開場,在電話裡先「下戰帖」,稱要揍孩子,這樣做,可以「先發制孩」,在氣勢上讓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這才好進行之後的「教育大戲」。

「吱」的一聲,場景切換,孩子哆哆嗦嗦捧著試卷,家長「正襟危坐」,開始「興師問罪」。

「怎麼回事,缺你吃,少你穿了?考這麼點回來,你還有臉回來?」

「你瞅瞅你,什麼豬腦子,也不知道我怎麼這麼命苦,淨養你這白眼狼了!」

「看看隔壁的小錦,又是年級第一,挨這麼近,咋沒學人點好?」

專業評審,連連稱讚,三流家長把這場表演拿捏得很到位。

畢竟,孩子「渾身發抖」的細節表演,也是擊中人心,側面襯託了三流家長入戲之深。

自此,三流家長戲碼落幕。

場外教師點評:

三流家長氣勢很足,但要注意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現場一片譁然,觀眾紛紛對三流家長「評頭論足」:

「太嚇人了,夢回小學啊,我媽那時候也是這麼吼我的,我到現在一聽別人大聲說話都一哆嗦。」

「小時候因為考試,可沒少挨打,有時候也很委屈,也認真學了,就是考不好,挨完打,我也氣自己,哎,考試真難……」

「是呀,就是被這樣的家長這樣吼大的,我現在都滿腦子是我媽罵我是豬,長大也自卑的很。」

「老是挨罵挨打,我那時候變得特別叛逆,特別想逃離家裡,都想輟學了,成績,真的比我還重要嗎?」

這時的三流家長,早已被淹沒在現場觀眾的「吐槽聲」中,心裡嘀咕:

「難道我想這樣嗎?其他家長面對孩子考不好,難道不生氣嗎?我該怎麼辦呢?」

二流家長:

幫孩子分析試卷查漏補缺

怎麼辦呢?

讓我們來看看二流家長的演出有沒有什麼可取之處。

幕布轉換,二流家長開始上場,場面一度溫馨了起來。

沒有聲嘶力竭的責怪,而是耐心幫孩子分析試卷。

「孩子,你這次期望成績是多少?有沒有想過這次差距主要在哪裡,看看有沒有什麼可改正的。」

「考試就是為了檢測你這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不要著急,有壓力是好事,但是要轉化為動力。」

孩子淚目,稍稍抽泣的神情惹人憐愛,「媽媽,你放心,我肯定好好改正,下次一定考好的。」

媽媽摸摸孩子的腦袋:「媽媽相信你,這次好好分析改正,下次一定可以考得更好。」

評審扶鏡,悄然拭淚:

「誰說,情緒波動大才能帶動氣氛,這樣溫馨的場景不也大獲人心,有此母,孩子以後會越來越好。」

此刻,場外教師金句頻出:

孩子考完,情緒不佳,家長莫急,分析來救。

另外,金牌教師還附送「分析秘籍」給家長和孩子:

1、「90+90+90」, 差一點,差很多。

很多孩子常有「幸運」得分點,不是很確定的答案,好像靠著運氣得分了,便不再去「深究」。

但是幸運不會每次降臨,要想取得好成績,就要認認真真吃透每個知識點。

就像 「100+100+100 和90+90+90 」的差別,看似每個點只差了10分,合起來便是30分的差距。

每個知識點都「懵懵懂懂」,合起來整張卷子的成績只能是「一塌糊塗」。

知識不會辜負努力,但不清不楚的知識便會抹掉努力的意義。

這也就是很多人覺得,明明自己下苦工學習了,為什麼成績總是難以滿意。

原因就在於——沒學透。

要想學透知識,就要提取框架,細化知識,時刻謹記步驟的重要性。

2、提取框架,瞭然於心。

知識間都是有聯繫的,並不是單獨而立的。

那些成績好的學生,都是因為有自己的「思維導圖」。

如:

怎么正確看一本書,可以分解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又有不同的要點。

這樣整理後,腦子中的邏輯便變得清晰,操作起來也十分方便。

而具體到課本知識的學習,可以參考阜陽九中八年級學生尹靚的名著閱讀方式:

她以《西遊記》主角為主線,串聯相關知識,輔以繪畫,讓知識不再零碎,而具極強的關聯性。

家長在幫助孩子分析試卷、或者平時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導圖」能力。

給孩子一個知識點,看他如何聯想、整合相關知識。

對孩子來說,一開始就做整套知識體系是很困難的,家長只需有意識的鍛鍊孩子這一能力即可。

3、謹記「步驟為王」,對照表格檢驗。

學習的本質是重複步驟,考試便是看學生對於解答步驟的熟練度如何。

很多孩子在學習的第一步——梳理步驟,就沒弄明白,一步糊塗,步步難懂。

將自己在考場上的步驟寫下來,再對比正確步驟,就可以很明顯看出錯誤點。

這樣有利於孩子吃透知識點,防止知識點換個「馬甲」就認不出、不會做。

金牌教師說完秘籍,嘆息一聲:

「要想孩子成為學霸,還得看一流家長如何幫孩子建立習慣!」

一流家長:

培養孩子當「學霸」的習慣

一流家長,到底強在哪裡呢?

其實,他們不過是先苦後甜,早早幫孩子建立「學霸」習慣,日後,對孩子便可放心大半。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

人生這場馬拉松,不是一次結果定終身,而是要在習慣的大熔爐裡「淬鍊筋骨」,才能有所成就。

考試作為人生的一大難關,要想通關,就不能「臨陣磨槍」,而要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一流家長都會培養孩子的哪些「學霸」習慣呢?

「學霸習慣」用一個詞概括便是「知行合一」,

習慣的培養可以分為兩類:思維力和執行力,換句話說,便是學習方法和學習狀態。

首先,從學習方法來說,最需要養成的習慣有:專注、思考、總結 。

1、專注與獨立的習慣

學霸無不有專注的習慣,他們習慣沉浸式的學習,在學習中樂此不疲。

一旦進入學習狀態,他們「滿腦子都是知識點」,不會像很多孩子一樣,左顧右盼,一直走神。

在學習的時候,他們大腦急速運轉,有時家長的「關心」反而會影響他們的思考。

為此,他們也都習慣獨立完成作業,不喜歡也不需要家長的「過度陪伴」。

在安靜的壞境,沉迷知識海洋,是他們的樂趣所在。

一流家長很早就會有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意識,會通過繪畫、象棋,結合孩子的興趣特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此外,也有很多家長注意到,孩子不專注,多半是目標不清晰。

當孩子把要學習的東西標註好時間、具體任務,孩子也會很快投入學習,不會心思飄著。

家長要想孩子能成績好,就要培養孩子專注與獨立的習慣,不要勞心勞力,事倍功半。

2、思考與提問的習慣

只要稍加注意,就會發現:

學霸常常邏輯清晰,做事井井有條,求知慾強,又好提問。

這是因為他們習慣了思考與提問,在面對新事物時,他們會先進行思考,然後提問、整合。

他們不會急於下手,糊裡糊塗去處理事情,會先理清事情脈絡,多方考慮,再著手去做。

在學習上,他們會先聚焦大綱,之後裂變知識點,讓每個知識點都「有跡可循」。

這樣的學習,在他們的腦子裡,知識都是成網格狀的,而不是散點。

家長可以通過讓孩子「做家務」來鍛鍊孩子的這一能力。

此處的做家務並不是簡單的聽從家長指揮擦桌子、掃地,而是要孩子來安排如何完成整件事。

比如「做飯」步驟,要先洗菜,再切菜,炒菜。

讓孩子來思考如何整理步驟,把這件事做好,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注重效率,多重作業。

比如燒水的時候,可以洗菜,並不需要等水燒開了,再去洗菜。

孩子在提問時,家長也要認真回答,引導孩子的思維。

3、總結與鑽研的習慣

學習和人生都離不開總結。

取得好成績是不斷累積的過程,從吃透每個小知識點,到整個大框架瞭然於胸,都離不開總結。

也只有每一步的踏實總結,才能換來一大步的前進。

家長要培養孩子總結和鑽研的習慣,不要讓孩子什麼都「差不多」。

畢竟差不多累積的人生,就會差很多。

家長可以幫孩子建立總結表,讓孩子學會反思,不斷改正,才能更好。

附:學習總結表

此外 ,還可以讓孩子用「費曼學習法」檢驗知識的掌握程度:

第一步:選擇一個概念

第二步:想像你正要把這個概念教授給一名新生

第三步:如果你遇到問題,請原路返回

第四步:簡化並建立類比

按照「學習金字塔」理論來說,要想真的吃透一個知識點,最好的方法便是教授給他人。

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給家長「上課」,給家長講明白一個知識點,證明孩子也吃透了這個點。

其次,從學習狀態來說,耐心、細心、不拖延都是考好必備的「附加技能」。

除了牢記知識點,也要注意學習狀態,只有「雙劍合璧」,才能「冠絕天下」。

「期中考」這齣大戲就此落下帷幕,但之後的考試還在繼續。

家長在面對孩子成績的時候,都要提升「演技」,向一流家長靠攏。

發脾氣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三流演技,幫分析是「治標不治本」的「二流水平。

只有真正幫孩子建立學霸習慣,才是「一流風範」,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向「奧斯卡最佳父母」獎項衝刺!

點個「在看」,希望孩子在下個期末考中,取得好成績!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就給點個「在看」哦

相關焦點

  • 期中考試暴露真相:三流家長看成績,二流家長抓習慣,一流家長……
    考的不好的孩子,你更要鼓勵他,讓他看到希望,讓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資深教師支招,期中考試後如何幫助孩子發現、解決問題教會孩子配合學校學科老師,把試卷錯題歸類,看看錯題的問題所在。一般課堂上老師都會要求學生改錯題,家長可以提醒孩子改錯之後對錯題反映出的問題進行歸類。每一道考題都有對應的知識點,學生在期中總結時往往忽略這個問題,所以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做做這項總結,把錯題和知識點對應起來,建立錯題分析檔案,並歸類整理。這樣知識點的漏洞就顯現出來了,發現了問題,才可以為期中後的學習確定目標。所有的錯題問題都可以回歸到課堂問題上。
  • 期中考試暴露真相:三流家長看成績,二流家長抓習慣,一流家長........
    很多同學即將或已經迎來了本學期的大型考試——期中考試。
  • 教育的最高境界「潤物細無聲」,一流家長做得最好,三流家長最差
    因為孩子沒有三教九流之分,但是父母卻有一流、二流和三流之分。後一秒立馬翻臉不認人,你離我遠點,別碰我。大部分的家長都是這樣,面對教育孩子想要改變,但是一旦遇到實際情況立馬「原形畢露」,在父母眼裡,孩子的問題就是孩子的問題。所以三流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採取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批評、威脅、甚至打罵。
  • 【清大教育】期末考試暴露真相!三流家長看成績,二流家長抓習慣,一流家長……
    期末成績出來後,有人歡喜有人憂。作為家長,關注孩子的成績是很正常的現象。
  • 高三第一次期中考試後,家長要重視孩子這三個問題,至關重要
    高三第一次期中考試後,對於高三的孩子和家長來說,是一個重大考驗的關鍵點。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給各位家長進行談談。一、孩子能否堅持,會不會選擇放棄或者自暴自棄,這是個關鍵點進入高三以來的第一次期中考試,考試過後,很多學校和班級都會公布學生的班級排名和年級排名。這個排名公布後,孩子會根據學校往年考取的人數,衡量一下自己有沒有希望考取大學。
  • 孩子犯錯,三流父母發脾氣,二流父母講道理,一流父母對策很高明
    那家長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讓老人也接受呢?、三流父母:發脾氣在孩子犯錯時,一些脾氣暴躁的父母,通常會直接採取吼罵或是打罵的方式,可這樣的方法,雖然讓爸媽的情緒得到了宣洩,但是在冷靜下來後就會發現娃很可憐,長久下去很可能會帶他們的心靈造成傷害。
  • 一流大學抓學術,二流大學抓衛生,三流大學抓紀律,真的有道理嗎
    最近恰逢高考志願填報時期,勘察家在和一些家長聊天的過程中,聽到有些家長說到一流大學抓學術,二流大學抓衛生,三流大學抓紀律,那麼現實情況真的是這個樣子嗎?對於這一問題的答案,我認為並不是像這位家長說的這個樣子。
  • 三流媽媽親自陪,二流媽媽買網課,一流媽媽做這件事提高語文成績
    二流的媽媽依舊以報補習班為主,暑假報完、開學再續課,孩子一路奔波在學校和補習班之間,究竟補習了什麼?家長不知道,孩子更不知道,反正去補習就對了。只有一流的媽媽,才會把開學作為一個儀式感傳達,告訴孩子語文學習的重要性。
  • 孩子經常亂發脾氣,三流父母只會「以暴制暴」,一流父母只需1招
    孩子發脾氣,想幫娃克服情緒障礙,一流父母懂得「情緒管理訓練」。有句俗語「六月天,孩子臉,說變就變」,雖然是用來形容天氣,卻也形象地展示了小孩子的脾氣有多麼變換無常。面對孩子亂發脾氣的現象,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應對,一流的父母只需一招,便可幫助孩子克服情緒帶來的障礙。
  • 三流家長給手機,二流家長給玩具,一流家長是這樣的回應式陪伴
    我觀察到兩個現象,一個是家長嫌孩子煩,給孩子一個手機抱著玩,另一個現象是當你跟孩子要手機的時候,孩子卻哭鬧了。>我家,3歲多的鈺涵,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看手機動畫片,本來說好的半個小時,到了時間孩子不撒手,有時候吃飯也要看,不給就哭,還爭奪手機,發脾氣
  • 三流的學習學知識,二流學方法,一流學思維
    三流的教學教知識,二流的教學教方法,一流的教學教思維。同樣,三流的學習學知識,二流學習學方法,一流學習學思維。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說基礎知識與方法不需要學,而是在學完知識和掌握方法後,要向更高的維度發展。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對於小學生,教師和家長往往只注重基礎知識,而忽視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實際上,這並不利於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發展。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中國大多數家長,首先是孩子的保姆。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練。1、一流的父母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當孩子遇上困難時,父母常常不加思索就幫孩子把困難解決了。慢慢地,當孩子再遇上困難時,自己也不願意思考,就指望父母的幫助。
  •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一流媽媽給......
    陪伴真的只是「陪」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長大後的他們,對父母也沒有多少感激之情,關係疏離且淡薄。媽,我英語考了97,全班最高分喔!剩下那三分錯在哪了?現在會了嗎?爸,你能關心我一下嗎?你還想讓我怎麼關心你?
  • 心理測試:選一款消字筆,測你今後考上一流、二流還是三流大學?
    選一款消字筆答案分析:A:你今後會考上三流大學你是一個非常有學習天賦的人,但你卻沒把這份天賦用好,把精力放到了別的上面,導致你的學習成績雖然很好,但是卻不是特別的好,因此,你量來會考上三流的大學,如果你把精力全部放在學習上的話,今後肯定會考上一流大學,現在改還不晚。
  • 「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一流父母給...」
    最近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而真正一流的父母,會給孩子最好的陪伴。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願意犧牲你的時間去陪他,他就會抽出空來陪你。當孩子不再麻煩你,他可能已經長大成人了。你後知後覺,發現孩子環繞在膝下的時間,總共也就那麼幾年。
  • 三流的媽媽做保姆,二流的媽媽做教練,一流的母親是什麼樣?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孩子出生後的成長道路上,母親的陪伴教育是少不了的,母親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母親的行為習慣、脾氣秉性都隨都直接觸發孩子的內心,並且母親的愛是溫柔細膩的,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 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學歷越高,之前學歷越差?你怎麼看
    但是筆者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真的是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嗎?意思是學歷越高,第一學歷越差,就業壓力大不得不考研和考博,那麼事情真的如此嗎?事實上認為一流本科二流碩士的說法和實際是有差距的,很多考研的學生他們第一學歷也是非常高的,學校非常的好,當然不一定都是雙一流大學本科,但是本科就業能找到工作也是沒多少問題的。
  •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一流媽媽懂得給娃高質量陪伴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先問家長們一個問題,你多久沒有看著孩子的眼睛說「我愛你了」?由於工作忙或者事情多,家長對孩子的陪伴越來越少,自己心裡明白,但行動卻身不由己,為了生活也為了對孩子好,只能自己承受。不過,大多數父母(除了特殊職業)只要想,其實都可以給孩子想要的陪伴,忙不是藉口。
  • 你是讀著一流大學,二流心態的三流學生麼?
    其實你也可能是一個讀著一流大學,二流心態的三流學生。對於學生來說,進入一流大學是很多人的夢想。無論是準備在國內上大學的學生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還是想要出國留學的學生背紅寶,刷SAT、GRE,最終的目標都是考個好學校。畢竟從小我們就被灌輸「好好學習才能上好大學,上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
  • 期中考已結束,面對孩子的失敗,家長該怎麼辦?
    期中考,是對學生前一階段學習情況的一次檢測,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於期中考,不僅學生考前考後有焦慮心理,就是家長,也是忙前忙後,焦慮不安。期中考前,家長喜歡在孩子面前囑咐幾句,督促其認真複習,爭取考出好成績來;期中考後,家長還喜歡在孩子面前嘮叨幾句,希望其總結經驗教訓,繼續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