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女孩一個月內反覆腹瀉,確診「綠色癌症」可致腸穿孔!

2020-12-17 廣州日報

經常腹痛、腹瀉、甚至便血,千萬不要大意,以為就是普通腸炎,或者痔瘡發作。

2018年至今的三年裡,東莞康華醫院消化內科收治了近200名炎症性腸病患者,他們看上去就像是普通腸炎,但通過胃鏡、結腸鏡檢查發現,他們的腸道都出現了多發性潰爛、多節段狹窄、增厚等症狀。

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特殊的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被稱為「綠色癌症」。

2018年起,康華醫院消化內科在東莞率先設立炎症性腸病門診,讓東莞患者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及早診斷、規範治療。在其帶動下,東莞多家醫療機構也相繼開展炎症性腸病診療,眾多患者和家庭由此受益。

女孩反覆腹瀉,查出炎症性腸病

前兩天,蔡先生帶著14歲的女兒小雅到東莞康華醫院複查後,對消化內科主任餘少平、醫生林曉東說:「真不知道怎麼感謝你們,如果有什麼我能做的,請一定告訴我!」仿佛劫後餘生的幸運,讓他們一家對醫生充滿感激。

原來,小雅在一個月內反覆腹瀉、腹痛,偶爾還發燒,家人一開始以為就是普通腸炎。不久前,到康華醫院診治時,林曉東覺得異常,遂安排做膠囊內鏡檢查,結果發現小雅的腸道有多發性潰爛、多節段狹窄,是典型的炎症性腸病。

這是餘少平、林曉東診治的最近一例炎症性腸病患者。餘少平說,這個病若不能及早診斷、規範治療,那短則3個月,長則幾年,就可能導致貧血、營養不良、體重下降、消化道穿孔、大出血等併發症,患者將痛苦不堪,後果非常嚴重。

面對確信無疑的檢查結果,蔡先生大吃一驚。他對醫生說,「用最好的藥,用最好的藥!」他和家人請求醫生馬上開始治療。林曉東為小雅輸注了目前最新的生物製劑烏司奴單抗,效果立竿見影,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得到了控制。

林曉東說,炎症性腸病目前還沒有辦法進行徹底的根治,所以,小雅得每兩個月接受一次生物製劑的注射,只要進行長期、規範的治療,就可預防疾病復發,使症狀得到極大緩解,減少手術風險,提高生活質量。

知名專家坐鎮,率先開設門診

不是每個患者都能像小雅這樣幸運,在發病後不久就能被明確診斷,然後馬上接受對症治療。更多的患者是一再以為自己就是普通腸炎,等到腹腔化膿,甚至腸穿孔時才開始接受治療。餘少平說,他碰到好幾個病人都是這樣的狀況。

餘少平原是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長助理、消化內科主任,擅長消化性潰瘍、肝炎、肝硬化、胰腺炎、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的治療。2012年來到康華醫院後,他一邊下大力氣做東莞結腸癌篩查,一邊想方設法在東莞開展炎症性腸病治療。

2014年,在餘少平主導下,康華醫院消化內科就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緊密合作,率先嘗試在東莞開展炎症性腸病規範化診療。2016年,餘少平委派林曉東每周三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參加該院消化內科何瑤教授主持的病例大討論,進一步增強診療能力。

林曉東至今還記得每周跑去廣州學習的情景,他的刻苦給何瑤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何瑤教授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東莞第一個炎症性腸病門診在康華醫院開診。而何瑤教授每月堅持來康華醫院指導,更是令林曉東和眾多醫護人員受益無窮。

原本要跑到廣州去才能得到明確診療的患者也漸漸回流了。去年,一名10歲的東莞女孩輾轉多地求醫沒有結果,最終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瑤教授處確診為炎症性腸病,「你可以回東莞康華醫院接受治療!」這讓家屬深感意外,欣喜萬分。

把200多名患者都「管理」起來

康華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助理倪吉瑩有一個專門的微信群,裡面是他們收治過的近200名炎症性腸病患者。她是這些患者的健康管家,這個患者到時間該到醫院複查了,這個患者又該注射藥物了,她得經常提醒他們;患者有任何問題,也都會諮詢她。

花費如此大的精力將這些患者「管理」起來,最關鍵的原因正是因為這個疾病到目前為止沒法完全治癒,只能通過藥物來有效地控制症狀。「這些患者都得像小雅一樣每兩個月接受一次生物製劑的注射,定期隨訪和自我管理非常重要。」林曉東說。

「綠色癌症」在康華醫院消化內科變得可控。「像今年7月份高考時,東莞有兩名考生就是炎症性腸病患者,他們在我們這裡得到診治,接受治療,症狀明顯好轉,都順利地進行了高考。」林曉東說,在微信裡聽到這個消息,患者和醫護人員都非常高興。

康華醫院也是東莞第一家針對炎症性腸病開展類克治療的單位。類克是一種生物製劑。2019年11月類克成功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後,一年6次注射的費用僅需1萬多元,大大減輕了患者負擔;而經濟條件稍差的患者還可接受激素治療,一個月僅需幾十元。

林曉東說,目前對炎症性腸病的治療,主要的費用就在藥物的費用上,使用不同的生物製劑,費用也就不同。而對於醫院來說,目前藥品是零加成,大量使用昂貴的生物製劑還會提高醫院的藥佔比,「但只要能讓病人得到很好的治療,我們就願意去做!」

分享救治經驗,同道一起努力

對於炎症性腸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林曉東說,目前尚未完全明確,普遍認為這是基因易感人群經常接觸危險環境因素,從而導致的免疫系統紊亂性疾病。而這些危險因素包括西化飲食和生活方式、各種病毒、細菌感染、腸道菌群紊亂、吸菸、環境因素等。

研究表明,炎症性腸病的發病高峰年齡段通常在15-35歲和50-55歲。康華醫院消化內科三年來收治的近200名患者中,最小的10多歲,最大的60多歲;其中,兒童患者有七八個,以30歲左右的年輕人居多,患者在男女性別上沒有明顯的差異。

越是低年齡發病,越是預示著疾病以後可能不容易控制,及早診斷、規範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為共同提高東莞各醫療機構炎症性腸病的臨床診治水平,不久前,康華醫院消化內科主辦了第三屆東莞市炎症性腸病新進展會議,邀請何瑤教授等專家共同參與。

會上,林曉東講述目前東莞炎症性腸病診治現狀、目前針對炎症性腸病的檢查項目、治療方案,並針對現狀提出對策。東莞市人民醫院、東華醫院、康華醫院的醫生還做了炎症性腸病相關病例分享,專家對相關病例進行了點評和討論,為診療出謀劃策。

東莞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已開始對炎症性腸病進行規範診療。東莞醫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主委、東莞市人民醫院消化科學科帶頭人劉宇虎表示,這為東莞炎症性腸病學科發展帶來了機遇,對臨床醫療工作的開展也是一個極大的鼓勵和有力的促進。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汪萬裡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冬慶

相關焦點

  • 反覆腹瀉 警惕「炎症性腸病」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吳慧麗研究炎症性腸病多年,她特別強調,潰瘍性結腸炎可見於各個年齡段,主要集中在30歲~50歲人群;克羅恩病的患者群雖然以15歲~35歲的青壯年為主,但兒童和老人也可患病。
  • 腹瀉、腹痛、便血……小心得了「綠色癌症」!
    關注我們,全面了解更多胃腸知識 近日,一個15歲的年輕小夥子,因為反覆腹痛、便血伴休克住院治療,後經相關檢查明確診斷為「綠色癌症」——克羅恩病
  • 會致肝衰、腸穿孔?辣條真正的風險並不是這些
    會致肝衰、腸穿孔?辣條真正的風險並不是這些 原標題: 如果短時間內大量食用,這些添加劑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比如經常食用含有安賽蜜的食品,會刺激人體的肝臟和神經系統,引起血小板減少導致急性大出血特別是對老人、孕婦、小孩危害更為嚴重。  此外,「三無」小作坊生產設施簡陋,衛生條件可能難以合格;它們用的包裝材料很粗糙,密封也不完好,很容易漏氣,甚至讓外面的雜物混進去。這些問題,都可能給五毛辣條埋下安全隱患。
  • 反覆腹瀉警惕結腸炎 可能是你的腸胃在「反抗」
    前兩天,李先生回到家後感到肚子痛、反覆拉肚子、導致渾身沒有力氣。當晚,在其妻子的陪同下,急忙來到長沙東大肛腸醫院的胃腸專科進行諮詢。經過腹部觸診、腸鏡檢查後發現,李先生被確診為結腸炎。接診醫師廉人驥表示,結腸炎是直腸、結腸黏膜非特異性炎症病變,多因自身免疫反應、感染、遺傳、精神等因素而引發,伴隨症狀有腹瀉、腹痛、黏液便及膿血便,情況嚴重的甚至大便秘結、幾天都不會有便意,體重減輕、渾身無力等反覆發作。廉人驥表示,幸好李先生沒有將疾病拖太久,經過藥物治療,基本可以快速痊癒。那麼,結腸炎久拖不治會帶來哪些危害呢?結腸炎的危害有哪些?
  • 讓安倍辭職的「綠色癌症」,這個群體高發!出現這種情況建議檢查
    安倍晉三正式宣布辭職,原因公布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知道潰瘍性結腸炎(簡稱潰結)是什麼病,這個被稱為「綠色癌症」的疾病是如何把安倍「擊倒」的?而很多病友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也很焦慮,「連首相都治不好的腸炎,我們該怎麼辦?」
  • 腹瀉是四種癌症的信號
    事實上,消化系統,尤其是胃腸道裡的惡性腫瘤如胃癌,結腸癌,直腸癌極易發生腹瀉。不過,這類癌症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誤診率一般不高。最容易迷惑人們的是其他部位腫瘤引致的腹瀉,不易引起人們的警覺。一、肺癌某男性患者,無辜經常腹瀉水樣便,經多種治療,效果不佳。後來病人有少量咳血,即行x線攝片,證實為左下肺癌。
  • 反覆腹瀉、腹痛要當心炎症性腸病!
    30歲的他,每天5次左右的排便,也是把他折騰壞了,身體也逐漸消瘦下來。小王害怕得了什麼不好的毛病,這才來院就診。問診了解到小王腹瀉了3個月,偶伴有腹痛,自己對大便的形狀、顏色、膿液有無及便血都沒有細緻觀察過。建議他行腸鏡檢查。最後,通過一系列綜合相關檢查,結果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鑑於小王的病例,有必要讓大家對這個「黑箱子」 進一步了解。
  • 潰瘍性大腸炎,這個無法治癒的「綠色癌症...
    潰瘍性大腸炎,綠色癌症28日,有記者採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中心主任醫師宗曄。她表示,這種病很容易復發,對於重度或反覆發作的患者來說,甚至需要終身治療,也因此被專家稱為「綠色癌症」。潰瘍性結腸炎有什麼症狀?
  • 這種病不是癌症,卻比癌症更磨人!出現腹痛、腹瀉症狀別忽視
    1比癌症更磨人的「綠色癌症」炎症性腸病其實,這可能是炎症性腸病(IBD),它與普通腸炎不同一旦患病,很難徹底治癒,幾乎都會伴隨終生,因此被稱為「綠色癌症」。1炎症性腸病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過胃部的研磨消化後,其中的營養物質最終都會被腸道細胞吸收入血,再通過血液流動送到全身各組織器官。
  • 9歲女童吞30枚磁力珠 體內留置20多天致腸穿孔|孩子|腸穿孔|醫生|...
    可是,磁力珠再怎麼好,它可不好吃!  日前,來自甘肅的9歲女孩蘭蘭,在「嘗嘗五彩豆味道」這樣幼稚想法的驅使下,經口吞進30枚磁力珠。吞入異物後的蘭蘭以「腹痛1天」就診當地醫院,建議先觀察保守治療,等待磁力珠自行排出,家長就抱著「等等就能排出來」的想法居家等待了20多天卻遲遲未見排出,這才連夜租車風風火火地跨省來到了西安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
  • 誤吞巴克球 女孩腸穿孔
    鎮江一名4歲女孩最近經常肚子疼,家長以為是腸胃有問題,送到醫院檢查發現,女孩體內有4處腸穿孔。原來家裡有一款名為「巴克球」的磁性珠子玩具被女孩誤吞,醫院最終通過緊急手術將磁珠從女孩體內取出。「此類磁鐵傷害案例不在少數,而且大都集中發生在1至10歲左右的兒童群體。」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在消費提示中指出,磁珠等磁性小零件被兒童誤吞的可能性較大,如果進入氣管,會造成窒息的危險;如果進入消化道,尤其當吞食兩個及以上的磁鐵時,磁鐵在消化系統中會隔著腸胃壁互相吸附,並持續產生壓力,可能引起腸胃穿孔或腸梗阻,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 這種「綠色癌症」偏愛中青年!經常腹痛、拉肚子的人要小心
    生活中難免會出現腹瀉,尤其在夏秋季節,腸胃似乎格外脆弱,一不小心就容易吃壞肚子、患上腸胃炎。腹痛、腹瀉、發熱……這些看似普通的腸胃炎症狀,如果總是沒緣由地反覆發作、經久不愈,一定要引起重視——這可能是患上了「克羅恩病」。
  • 連續4~6周腹瀉 小心患炎症性腸病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呂小平教授指出,我國炎症性腸病的患病率在增加,且大部分為青年患者,其典型症狀是反覆腹瀉、血便,久拖不治,炎症性腸病不僅會影響生活質量,還會增加癌變的概率。因此,對待炎症性腸病,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
  • 長沙縣:老人「囫圇吞棗」,竟導致腸穿孔
    醫生提醒,急性闌尾炎常由腸道感染、闌尾官腔堵塞引起,典型症狀為轉移性右下腹疼痛,伴噁心、嘔吐、食慾減退、腹瀉等不適。急性闌尾炎常需手術治療,且發病72小時以內手術治療效果好。若拖延過久,容易導致形成闌尾周圍膿腫、闌尾穿孔、腸穿孔甚至膿毒血症等嚴重併發症。因此若出現腹痛症狀,需及時前往醫院就診治療。
  • 女子腸鏡檢查致腸穿孔 醫院擔責7成被判賠8萬
    50歲的王女士因便血,到醫院進行腸鏡檢查,因醫生操作不當導致腸穿孔。醫院雖為王女士進行了修補手術,但王女士仍感覺各種不適。王女士一氣之下將醫院訴至法院要求賠償。日前,房山法院認定醫院方面應承擔七成責任,並判決醫院賠償王女士各項損失共計8.3萬元。
  • 山東5歲孩子11處腸穿孔,至今未脫離呼吸機……罪魁禍首又是它...
    仍躺在重症監護室的鑫鑫目前身體狀況已漸趨平穩33顆磁力球導致11處腸穿孔「如果孩子是一次性吞食,不管多少顆,因為有磁力,都會聚集到一起,不會分散到腸管的不同位置,這樣反倒相對安全,如果及時發現就醫,可通過胃鏡取出來。」
  • 山東5歲孩子11處腸穿孔,至今未脫離呼吸機…罪魁禍首又是它...
    ,這樣反倒相對安全,如果及時發現就醫,可通過胃鏡取出來。」「因為腸道是迂曲的,不同個數的磁力球分別在不同位置的腸段滯留,它們之間的磁力相吸,導致不同節段的腸管被磁力球吸引卡壓,慢慢地就會壞死、穿孔。」曲宏懿介紹,腸穿孔後,腸道內的腸液就會流入腹腔,造成嚴重的腹腔感染。而手術中,從鑫鑫腹腔裡就引出近1000毫升的膿性腹水。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當出現腹痛持續時間長,緩解困難,甚至伴有反覆發作的腹瀉時,我們就要警惕一種嚴重的慢性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腸病了。近年來,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並呈現年輕化發展態勢,熬夜、疲勞、西化飲食等均可誘發炎症性腸病,已逐漸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圖片來源於網絡炎症性腸病是什麼?
  • 4歲孩子腸穿孔罪魁禍首又是它!
    內鏡下夾取小兒腸道內的磁力珠兩個以上磁力珠如果不在同一時間吞服而分布在胃腸道的不同部位,由於巨大的磁力吸引固定,被夾住的腸壁就會因缺血壞死而穿孔!因此,只要吃的磁力珠超過2顆,而且是分次品嘗的,基本都逃不過穿孔的厄運,孩子不說,大人不知道,只有穿孔了,肚子疼,才會被發現。
  • 8個月寶寶高熱、腹瀉!嚴重可能腸穿孔!
    >均是黃綠色稀糊狀便,含有大量果凍樣的粘液及紅色血塊。家長們小心這種夏季高發傳染病寶寶出現的這些症狀,可嚇壞了小夏媽媽,趕忙帶著孩子到青島婦兒醫院感染門診就診,接診醫生查體時發現孩子已嚴重脫水。仲夏已至,到感染門診就診的類似小夏的患兒開始增多,非傷寒沙門氏菌是近幾年青島地區引起細菌性腸炎的主要病菌,常見於五歲以下兒童,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嬰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