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孩子最怕寫作文,相信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常常聽見孩子抱怨——我們的日子天天就這樣過,就這樣單調,要我寫真實生活,實在沒什麼可寫的。特別是在老師要他們描寫身邊的景物時,這種困擾可能更大——天天看到的景物不過如此,顏色、形狀一目了然,有多少東西可寫呢?寫一段話都覺得很難,更別提寫一篇文章了!
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仔細的觀察。但是,觀察並非傻傻地看,而是要加上一點思考,通過思考多寫出幾個小小的變化,你眼中的景物自然就會活起來,你所描寫的景物也會變得豐富多彩。
下面,我就和大家說說這幾個小變化如何做到:
一、將靜止的點變成一個流動的線。
我們覺得觀察的事物沒有什麼可寫,常常是因為在我們的眼中這些事物只是一個靜止的點,內容自然是極其有限的。但如果我們將觀察的內容從一個靜止的點轉換成一個 「流動」的過程,展現出它的變化,那不僅會讓我們描寫的內容豐富起來,而且還會喚醒我們腦海中一些曾經被忽視的感覺,產生一些全新的感受。
以我們熟悉的詩句為例,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描寫春天初生的小草為「草色遙看近卻無」。這裡,他沒有去直接寫初生小草的顏色,形狀,而是在空間上做了拓展。「遙看」「近」,由遠而近,將詩句描寫的範圍拉開了。草色可「遙看」,近處卻無,可以想像草色必然很淡,此時尚是早春,遙遙看見這點綠色,就讓已在嚴寒中期待很久的人有了希望,而走近了一看雖然消失,但那片淡淡的綠色卻留在心間,讓人回味、暢想。將描寫的空間拓展開來,由遠而近形成了一條變化的 線,這比直接去描寫小草更能令人心動。
這種拓展也可以表現在時間上——看我們身邊的景物,在學校、在公園,迎春花是很常見的花卉,因為它是春天最早開放的花卉之一。如果請大家描寫一下你所見到的迎春花,你會如何描寫呢?我想,最先浮現在大家腦海中恐怕就是「春天的使者」、「春天的精靈」之類的詞語吧?要擺脫這些已經被大家用濫的詞語,我們就改變一下觀察的點,將迎春花開放的過程都囊括進來。給大家這樣一個填空題作為提示:
「當冬末第一縷溫暖的陽光_________,迎春花__________;待到百花綻放的時節,迎春花__________」
大家在完成這個題目時,是不是可以聯想到迎春花在寒風中一點點努力地綻放的樣子?百花綻放時依然點綴在翠綠的藤蔓的情景?甚至還可以補充在這兩個時間段之間,迎春花最繁盛時的樣子。原本靜止的一個點,當我們寫出時間的變化,將之拓展成一條流動的線時,我們的寫作也被賦予了活力。
二、將封閉的環境變為開放的空間
描寫這一景物,並非只是描寫這個景物本身,景物所在環境同樣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環境的襯託或比較,景物方能表現出真正的魅力。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我們觀察景物時必不可少的內容。我們在觀察時,應當將自己的視野拓展開來,去觀看更加廣闊的空間,發現出景物在這個環境中的美。
仍以熟悉的詩句為例,宋祁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被認為是描寫春初景色的絕句。可是大家見過真正鮮紅的杏花嗎?杏花實際上只有花萼是紅色的,花瓣略白,接近粉色。可如果我們將之改為「白杏枝頭春意鬧」或「粉杏枝頭春意鬧」如何呢?要麼覺得「鬧」字拗口,要麼覺得詩句平平無奇。實際上,這句詩的前面還有一句「綠楊煙外曉寒輕」。原來杏花是春天最早開放的花朵之一,此時寒意尚濃,綠意尚淡,鮮紅的花萼一出現,自然鮮豔奪目,一個「紅」字,本身就給以熱烈、鮮明的形象,在此春初之時出現,自然令人覺得打破沉寂,有了喧鬧之意。
我曾帶著孩子們走進學校的果園:春天,各種鮮花次第開放。當梨花開放時,大家去觀察、描寫。同學們所寫的大多也就是用如雪、如雲等等詞語描寫。我提示他們,梨園的旁邊是杏園,不久前還繽紛的杏花怎樣了?前面的石榴園中,石榴花尚未開放,你們看到了什麼?遠處的山坡上,我們看到了什麼樣的色彩?大家的視野開闊了,看見了杏花雖已無當年的繁盛,但依然有點點粉花;石榴園中綠葉蔭濃;山坡上一邊翠綠,還有大片紫色的二月蘭……梨花的繁盛與周圍的一片繁華一一相應,在同學們的眼中終於看到了這個春天最美麗的一面。同樣的,當我們將視野拓展開去,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身處於其中的我們同樣也會體驗到豐富的情感。
三、將孤立的事物化成豐富的群體。
紀伯倫在《雨之歌》中描寫雨「從湖中升起,借著以太的翅膀翱翔」,溝通雲彩田野,滋潤花朵草木,啟迪敏感的心扉。其實,我們的眼睛也可以如這細雨一般溝通世界,只要我們讓觀察的範圍開放。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間都有著聯繫,觀察就不應當僅僅停留在觀察對象本身,還要包括與這一對象相關的事物。讓自己的視野放開,去發現聯繫、比較異同,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許多獨特的內容。
再以我們熟悉的詩句為例,賀知章描寫初春柳枝的名句「萬條垂下綠絲絛」。綠絲絛這個比喻看似尋常,但細細一琢磨,裡面包含了詩人對生活何等細緻的把握。他為什麼能把綠絲絛與柳枝聯繫起來呢?絲絛,柔軟、光滑、富有光澤。剛剛發出新芽的柳枝,遠遠望去,也是柔嫩的,所以有人用纖纖秀髮進行比喻,但相比於絲絛,似乎少了一些柔滑,顯得過於纖細,而春天初生的一切帶給人感覺是蓬勃的,是充滿活力的,於是絲絛在這裡就成了最恰當的比喻。絲絛是古人的腰帶,那種手感是每個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詩人將自己的感受與生活中最直觀的形象聯繫起來,就有了這句讓人吟誦千古的名句。
要想讓我們的感覺變化成豐富的群體,首先要有不同角度的觀察範圍。有一位老師要求他的學生在校園中尋找秋天的痕跡,同學們覺得挺難,於是他讓每個同學都去撿一片落葉回來。在課堂上,面對落葉,同學們有點不知所措,於是他提示同學們要看一看落葉的形狀與顏色,想想有沒有相似的顏色在秋天出現;再聞一聞樹葉的氣味,揉動一下落葉,聽聽它的聲音,想一想與其它季節的氣味與聲音有什麼不同?他所說的點都可以拓展開來,例如落葉發出的聲音你還在什麼時候聽見?此時還會出現什麼聲音?秋天特有氣味還有哪些?與落葉的味道有什麼相同處?有了這些不同的角度,我們聯繫的範圍就會大大拓展了。
其次,聯繫之後還需要進一步拓展描寫的範圍。我曾經讓學生們用一句話描寫教學樓前一株繁茂的海棠花,很多同學經過觀察後,將海棠樹比喻成粉色的山丘,將一朵朵海棠花比喻成懸掛著的小鈴鐺。這些比喻很貼近,但如果止步於此,那依然只是一個比喻。我提示大家打開思路:既然能夠把樹比喻成粉色的山丘,那麼去想像一下這個美麗的山丘上會住著什麼人,會有什麼樣的客人來訪,生活在這裡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把花朵比喻成小鈴鐺,那麼這小鈴鐺何時會響起?當小鈴鐺響起時,周圍的一切是否會有些不同?從現實出發,拓展描寫的範圍,乃至去想像一個新的世界,一種新的生活,寫作的範圍是不是也可以有了截然不同的新感受?
其實,我們所見到的景物就在我們眼前,變換一下觀察的範圍、角度,多一些拓展與延伸,就能讓我們眼前那些看似呆板的景物變得活靈活現。你為什麼不試一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