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中的景物描寫
魯迅一生創作了近三十篇小說,收錄為《吶喊》《彷徨》兩個集子。由於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他在小說創作中極其節省筆墨,他說:「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夠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可什麼陪襯拖帶都沒有。中國舊戲上,沒有背景,新年賣給孩子看的花紙上,只有主要的幾個人(但現在的花紙卻有背景了),我深信我的目的,這方法是適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寫風月,……」(《我怎麼做起小說來》)正因為如此,他小說中的景物描寫多用白描的手法,只是三言兩語的勾勒,以交代環境,推動情節的發展。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今天全沒有月光」,「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狂人日記》);「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孔乙己》);「有一日很溫和,微風拂拂的頗有夏意,阿Q卻覺得寒冷起來」,「這一夜,未莊在黑暗裡有些寂靜,寂靜得像羲皇時候一般太平」(《阿Q正傳》)。但魯迅反對的是拖帶和嘮叨,並非絕對地排除陪襯,有時候,他也會細緻地多角度地描繪環境;而且用的都是冷色調,渲染了一種陰冷、灰暗、沉悶的氣氛。
魯迅主要生活在封建勢力日趨崩潰而暫時還很強大、人民群眾災難深重而尚未普遍覺醒的歷史時期,他目睹了封建禮教的吃人,看慣了人們的麻木和愚昧,他感到如同身處令人窒息的鐵屋子。所以,掀翻這壓抑人的鐵屋,喚醒其中熟睡的人們,便成了他創作小說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表現「上流社會的墮落和下層社會的不幸」);揭露封建主義的罪惡,反映處於經濟剝削和精神奴役雙重壓力下的農民生活的面貌,描寫激烈社會矛盾中苦苦掙扎著的知識分子的命運是他小說的內容。這些因素決定著他筆下的自然環境當然是灰暗、悽冷,給人以「重壓之感了。 不過,也不能一概而論。在《故鄉》和《社戲》中,作者也為我們描繪了清新明遠的水鄉夜色和海邊西瓜地,遺憾的是它們只存在於「我」童年的生活中,或者說只存在於「我」的想像中,眼前的現實全然不是這樣。
同學們在習作中經常要描寫景物,有的片斷練習要寫景物;春遊、秋遊等各種遊記要寫景物;有的命題習作也要求描寫景物。但有的同學在平時的習作中,遇到景物描寫時,往往一寫到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齊放,鳥語花香」;一寫到鮮花總是「張開了笑臉,風一吹,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散發著陣陣清香」。要麼就是說空話,什麼「這裡的景色多美啊!」「眼前的美景太迷人啦!」其實,北方的三月,還看不到綠色,有的花兒並不飄香,眼前的景色到底有多美,多迷人,別人還是不知道。
那麼,如何寫好景物呢?
一、確定順序
如同觀察一樣,將景物特點轉化為文字敘述時,也要注意順序。其順序大體有以下兩種:
1.時空順序。景物描寫類文章的常見結構形式一般根據時空順序安排。空間順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後等形式;時間順序類的文章多為遊記類文章,從到達觀察的景點的時間先後不同來安排文字的組合順序。
2.邏輯順序。此種順序不常用於寫景類文章中,但有時根據寫作需要也採用。例如,為了描繪某景點最突出的某一景物時,就可以安排一個先整體後局部的順序。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就有這樣一段描寫:「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段描寫就是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先概括整體狀況,再用「單是……」凸顯「泥牆根一帶」景物的特點的。
二、調動多種感官
多種感官主要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感覺等,充分調動多種感官才能使筆下的景物細膩傳神、感染力強。如,《春》中作者朱自清就調動了多種感官:視覺有「小草偷偷的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聽覺有「鳥兒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買弄者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嗅覺有「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泥土裡醞釀」,感覺有「『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等等。多種感官的綜合運用,把春天的嫵媚、柔情、生動地展現給我們。有許多中學生不知如何寫景,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此。
三、動靜結合
從表面上看,動景,就是動態的景物,如:江、河、蟲、鳥等。靜景,就是靜止的景物,如:山、川、草、木等。文章中只寫靜景,畫面顯得呆板,如:學生習作「池塘是四方形的,左半邊荷葉碧綠,荷花紅豔,十分美麗;右半邊池水清澈見底,還可以看見許多紅鯉魚呢。池塘的四周花草樹木的影子也倒映在池塘裡。整個池塘,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樣的畫面就顯得呆板。如果這樣改後,效果就會明顯不同。如,「池塘裡的荷葉隨風擺動,青蛙在荷梗間跳來跳去,小鯉魚在水底互相追逐著,花草樹木的倒影,也在水中隨波蕩漾,晃動著」。只有動靜結合,所寫景物才能渾然天成,充滿生機與活力。當然,在寫作中如果能寓靜於動或者寓動於靜,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巧妙的化靜景為動靜「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既形象的寫出了山、原的形態,又富於動感,同時把山、原人格化,含義深刻。 又如,在《海濱仲夏夜》中「這些燈光倒映在海面上,隨著海水的晃動而閃爍起來,像『一串流動著的珍珠』」。靜態的燈火寫活了,寫美了。
四、虛實結合
這就要求在寫實的基礎上發揮合理的想像。景物描寫不能只是如實地繪景的形、色、動態變化,還要發揮合理的想像,把不會傳言的景物寫得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把概念化的景物特徵形象化。如《春》在繪春花時,由花香、花多聯想到「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這就是一種合理而大膽的想像,增強了文字的表現力和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如《沁園春·雪》中「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充分展示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
五、情景交融
「萬般景語皆情語」「情動而辭發」道明了情景交融的關係,作者總是帶著主觀情感去感受大自然,又是在情感的驅使下去遣詞造句成文,所以寫景類的文章肯定應蘊含某種情感。在寫作中如何融情於景?
融情於遣詞造句的細微處,不直接表露情感。行文過程中,描繪景物特點只是寫景文章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在字裡行間不經意地融注作者的主觀情感,讓讀者眼前出現的是一幕幕景物,而頭腦中卻充盈著由景物生發出的情感,這樣的行文才是成功的。例如朱自清繪春,字字寫春景卻處處顯愛意,即便文字中無讚美之言卻讓讀者心頭存驚羨喜愛之情,這就是將情感融於遣詞造句細微處的原因。像這樣寫景,筆下的景物怎能不顯情?文章怎能不生輝?
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
選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恰當的修辭是使文字生動化、形象化的必要方法。寫景物時為了把靜態的景物寫活、寫傳神,很有必要選用一些修辭。《春》中作者在描繪春花竟相爭春用了擬人手法「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又用了排比列舉春花的顏色「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描繪春風輕柔、溫暖的特點時就用了這樣的一個句子:「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本句用了比喻、擬人、引用等修辭,將景物特點通過感官傳神地表現出來。另外,對比、對偶、反問等也可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