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風光、社會環境、植物生長、動物活動等等的描寫,這在文章中是常見的,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景物描寫。
景物描寫並不太難,但要寫好,寫出特點來,卻也不容易。重要的是要明白為什麼寫景和怎麼寫景。
為什麼寫景?寫景是為了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為了描寫人物活動的環境或揭示人們的思想感情,為了豐富和深化文章的內容和主題。景物描寫應該簡潔、準確、生動、具體,富於特色,這樣,靠想當然,靠編就編不好。應該真有所見、所感。語言大師老舍說:「把田園木石寫美了是比較容易的,任何一個平凡的文人也會編造些」天氣晴朗,惠風和暢「這類的句子。把任何景物都能恰當地、簡要地、準確地寫成一景,使人讀到馬上能似身入其境,就不大容易了。這也是我們所應當注意的地方。
下面是魯迅的小說《祝福》裡的一段景物描寫: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裡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
這裡,那晚雲的色態、爆竹的聲響、火藥的香味,構織成一幅沉甸甸的夜幕,創造出一種與小說中人物、情節緊密扣合的具有悲劇意義的環境氣氛。
這一段文字,形象逼真,用語恰切。
文中形容深冬雪前的「晚雲」,用了「灰白色」和「沉重」兩個詞語。因為天色黯淡,所以寫它的顏色用「灰白」;因為雲氣濃凝,所以寫它的形態用「沉重」。有色有態,切合實際情景。
文中描述放爆竹的情景是從爆竹的光亮、聲響和氣味三方面來寫的。首先,寫先見其「閃光」,後聽到聲響。先光後聲,合乎實情。其次,寫聽到的聲響,則是有遠有近,遠近各異;因為從遠處聽到,使人感覺沉重,所以用「鈍響」。因為從近處聽到,使人感覺太響,所以用震耳。用語恰當、分明,也是符合實際的。
再者,寫嗅到爆竹的火藥味時說:「空氣裡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這裡,不是只抽象地用一個「香」字,而是用「幽微」來形容,恰切地寫出了那火藥散發、角人嗅覺的感覺。因為火藥味是散滿在「空氣」裡的,它密布周圍。驅除不去,人們置身其間自然嗅到;但又只是嗅到那麼一點點卻並不那麼刺鼻的味道,所以說是「幽微」的。用「幽微」來形容這樣的火藥味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如果我們仔細體會,就會覺得自己宛如身臨其境,親見其光,親聞其聲,親嗅其味。 這就是文章的效果吧。
如果我們看了這一小段描述,聯繫《祝福》全篇來作進一步思考,就會感到這樣的描述是起著一定的襯託作用的。可以理解:夜幕是沉甸甸的。這沉甸甸的夜幕,壓在「我」的頭上,壓得我心情也是沉甸甸的,乃至覺得有些悽冷了。作者通過創造環境氣氛,來襯託小說中人物的沉重心情的。因此,它對於表現《祝福》的主題思想就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甚至是比較重要的部分了。
這一小段文字所以寫得這樣精確、深刻,是與作者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感受和高超的藝術想像能力分不開的。我們在寫文章時,要描寫景物,應該從這一小段敘寫得到啟發,並將其作為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