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消費已進入新一輪變革的窗口期,新消費的興起,成為本輪消費變革的重要特徵和發展趨勢。1月13日,新華社瞭望智庫發布《2019長三角新消費發展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上海市已成為網際網路新消費的策源地和新高地,輻射長三角地區,推動產業經濟與城市功能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對於消費資源的整合配置能力。
新技術推動新消費 新消費迭代新零售《報告》認為,「新消費」主要是指在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大背景下,由技術創新和新技術應用所引發或支撐形成的全新的消費理念、內容、方式和制度。在這一框架下,新消費的內涵主要包括新的消費內容、新的消費方式和模式、新的消費結構和新的消費制度。
同時,《報告》針對此前的「新零售」、「智慧零售」、「無界零售」等概念,與新消費進行了區別論證。
2016年10月,馬雲在雲棲大會演講中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簡單來講,就是「線上線下+物流」,而三者的結合需要依靠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蘇寧提出的智慧零售概念,則是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構建商品、用戶、支付等零售要素的數位化,實現採購、銷售、服務等零售運營的智能化。京東提出的無界零售,則強調打破行業邊界,突出在任何地方都能夠購物,更加強調零售的場景拓展。
整體而言,無論是新零售、無界零售還是智慧零售,都強調整個流通環節特別是零售環節在新技術應用背景下的變化特點及趨勢,對應的是傳統線上線下的對接和相互融合。
作為上海網際網路高地的成員,由拼多多等新電商平臺倡導的新消費概念則遠遠突破了這一範疇,倡導從消費者需求出發,重塑產品、渠道和盈利模式:一是更加從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角度來分析技術變革對消費的影響,是打通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的概念;二是新消費更加突出了消費變革的結構性趨勢,不僅涉及到商品,更涉及到服務性消費;三是新消費能從更加宏觀的角度,與經濟增長驅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創業、消費升級、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高標準市場體系等國家戰略和導向有機結合,本身就是高質量發展的一部分。
以拼多多為例,作為上海網際網路領域的「領頭羊」,拼多多通過創新的「拼」模式和分布式人工智慧技術,推動零售的渠道變革和製造業的研發生產進入以「人為先」的新時代。
通過「多多農園」、「新品牌計劃」等戰略,拼多多持續發揮平臺型經濟的效應,帶動農業、製造業轉型升級,成為需求側創新帶動供給側改革的標杆。
截至2019年9月,拼多多年度活躍買家數已突破5.36億,年成交總額達8402億元。全國每10個快遞中,就有3個來自拼多多。
「新消費」變革呈現五大趨勢與特徵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當前,我國在消費結構、消費方式、消費人群、消費市場格局等方面出現了不同以往的深刻變革,同時具有增量和存量、升級和創新、供給和需求等五大趨勢與特徵。
首先,中高端商品帶動消費總規模不斷擴張。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持續發展,我國居民消費總體由「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消費逐步從品類,轉向品牌、品質和品味,中高端商品消費需求不斷增長。
其次,服務型消費擴張推動我國逐步邁向服務經濟時代。2018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3000美元左右,服務業佔比超過52%,我國已經進入服務消費快速增長的窗口期。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服務業佔比均超過70%,已經實現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
第三,新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成為帶動新消費增長的主要動能。以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技術,以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為引領的新商業模式,極大激發了消費創新,並深刻改變人們的消費理念和方式。以網絡零售為例,2018年我國網絡零售額已突破9萬億元,自2014年以來保持30%左右年均增速,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從10年前的1%提升到了近24%。
第四,消費人群結構變化為消費擴張和創新提供持續動力。根據波士頓諮詢(BCG)預測,2017-2021年中國消費市場將新增15萬億元左右,中產階層及富裕消費者將貢獻81%的消費增量。我國1980年以後出生人口總規模已超過5億人。以90後為代表的年輕消費群體具有鮮明的消費理念,其消費習慣與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結合,使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新消費領域具有難以比擬的優勢。
第五,大型城市群和都市圈對消費的引領創新作用將不斷增強。城市是消費的集中地,也是實現消費創新和聚集配置消費資源的核心樞紐,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也成為消費能級的重要支撐我國已經形成了以上海和北京為增長極的兩個具有國際消費中心能級的大都市。未來人口、要素和消費資源向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集中的大趨勢不會發生根本轉變。
上海已成新消費網際網路高地《報告》認為,上海市基於網際網路企業發展、零售業基礎、對外開放水平等要素,迅速成長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的新消費策源地與新高地,特別是在市場發展水平、消費聚集帶動能力和增長潛力等方面,都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近年來,深圳和杭州等城市曾在網際網路經濟發展中拔得頭籌,上海一度受到「為什麼出不了BAT」的質疑。但憑藉強大的市場和創新優勢,上海近年來在網際網路平臺經濟發展上後勁十足,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工信部《2019年1-10月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業運行情況》顯示,在2019年1-10月,全國網際網路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共完成營業收入9902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上海網際網路行業實現營收2390億元,佔全國23.3%,居全國第二位。在增速方面,上海網際網路行業收入以同比增長37.1%的增速領跑東部,浙江(36.5%)、北京(19.4%)、廣東(10.9%)和江蘇(7.2%)分列第二至五位。
上海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背後,「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新消費浪潮迅速崛起,在此推動下,拼多多、嗶哩嗶哩、小紅書等網際網路新陣營方陣已然形成。
在這樣的發展態勢下,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華為、小米、商湯等知名企業也開始進駐上海,亞馬遜、微軟、蘋果等也在上海設立了研髮型功能機構,從人工智慧、雲計算,到區塊鏈、大數據,上海在全國乃至世界網際網路領域的地位不斷提升。一大批網際網路平臺和高技術公司的崛起,不僅極大提升了上海市新經濟發展的規模,優化了創新發展的環境,也對上海以及長三角新消費的培育和壯大,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和載體。
相關研究顯示,根據商務部等14部委發布的《關於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對消費綜合實力排名靠前的20位的城市進行綜合測評,上海在全國的綜合排名位居第一位。在城市經濟基礎、國際消費影響力、國際消費便利度、優質消費聚集度和國際品牌滲透度五個一級指標方面,上海有4個指標穩居第一,1個指標名列第二,整體優勢均十分突出。
《報告》認為,我國網絡購物用戶量前五位分別來自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和重慶,體現了消費升級與城市化發展水平的一致性。以上海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新高地,正在推動我國消費結構的持續升級,引領消費和商業模式創新,通過擴散和示範效應向全國和農村地區輻射,形成以點帶面的格局。
轉自:海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