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個APP 如何助力教育均衡?)
12月4日,西昌市第二小學五年級老師朱莉打開手機「涼山教育雲平臺」APP發出一條班級通知,請沒有完成同步課堂的同學儘快完成。「有這個APP,和家長溝通 ,檢查學生作業都非常方便。」朱莉說。西昌市教科知局信息技術股股長尹興會認為,要實現西昌義務教育均衡化,根本難點在於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而手機APP可以實現教育優質資源共享的全民化。「全市教師共用一個APP,全市師生共用一套題庫,城市孩子能享受到的,通過手機APP,鄉村孩子也可以。」
本報記者 鍾美蘭
難點:優質教育資源難下鄉
12月3日,涼山州州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對西昌市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進行督導評估覆核檢查,在黃水鄉中心校的民意調查中,黃水鄉窪腦村村民曾廣春全部選項都打了「滿意和基本滿意。」「從學校環境來看,城區有的設施設備鄉村學校也有,就是教師還差那麼一點點。」曾廣春說。
「十二五」期間,西昌市投資28.48億元建設教育基礎設施,在記者所到的學校,塑膠跑道、功能用房,吉他貝斯鋼琴等樂器也都走進了鄉村學校。「通過加大投入,在硬體設施上達到義務教育均衡的各項指標並不困難,難點在於,如何讓軟體,就是優質教師資源實現共享。」尹興會說。
尹興會說,信息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譬如電子白板,有了電子白板,每個教師都可以共享網絡資源,城鄉教師擁有一樣的資源庫,問題在於,電子白板針對的是電腦端。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手機獲取信息。「特別是家長,平時很忙,如果有一個手機APP,他們只要利用碎片時間就可以掌握孩子的學習動態。」尹興會說。
探索:APP讓教育資源城鄉共享
手機APP名為「涼山教育雲平臺」,裡面分為學習資料、班級通知、給老師留言、通訊錄,同步課堂,育兒心得、微課堂等模塊。
西昌第二小學負責信息技術的老師吳曉茜介紹,每個老師和家長都有帳號,「班級通知」主要發布班級消息,「通訊錄」類似於班級微信群,「同步課堂」則是每個知識點的測驗,「微課堂」為各位老師上傳的視頻教學,「給老師留言」是家長和教師的溝通渠道。
「目前用得最多的就是班級通知、通訊錄和同步課堂。」朱莉說,前兩者重在溝通,而同步課堂重在檢測教學成果,學生做完題後,老師可以查看到試卷和錯題分析,有針對性地講解。
同步課堂也是APP設計的重中之重,題庫是200多名西昌名師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而出,根據教學進度不斷更新,全市城區孩子共用一套題庫。「鄉鎮老師可以比照、檢查平時的教學。」尹興會說。
涼山教育雲平臺於 10月份通過文件形式下發開始推廣,運行兩個多月,朱莉認為,確實起到一些作用。「題庫確實比較經典簡練,跟在外面買的試題相比,更契合現在教學。」來自太和鎮九龍小學的老師劉芳也說。
放學後,記者在西昌市第二小學隨機採訪了六位家長,有三位使用過的表示,可及時了解孩子在校動態。
截至10月31日的數據顯示,來自西昌第一小學、航天學校等8所城區學校的數據顯示,APP家長激活率為43.7%,教師為63.2%。
「現在只是開始。」尹興會認為,該APP實現了老師、家長、學生學習空間的三位一體化,家校溝通的無障礙化,教育諮詢的公開透明及時化,學生成長記錄全程化,老師教學過程管理的優質、高效化及優質資源共享的全民化。
延伸:尚有眾多方面需要改進
第一月激活量比較大,但是11月前10天,這8所學校激活使用率都出現不同程度下跌。「第一個月大家很新鮮。」某位不願意具名老師說,熱度一過很快發現不少問題——第一,APP與很多機型不匹配,無法下載;第二,很多家長都是爺爺奶奶帶孩子,沒有使用智能機,致使同步課堂的作業完成率僅有三分之一,無法作為全班的參考數據;第三,使用成本比較高,耗費流量;第四,題庫以選擇和判斷為主,語文的組詞造句等,無法在APP中體現。「所以我們也只作為一般作業布置下去,不會進行懲罰。」該老師表示。
來自月華中學有21年教齡的教師楊發興表示,年紀較大的老師也不會使用該手機APP,也就談不上共享教育資源;寄宿制的孩子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無法全面推廣。
西昌第三小學副校長吳佰勇認為,與電子白板相比,教育雲平臺缺乏吸引力,調取使用不如電子白板方便。「其中微課堂這一塊資源還比較少,這塊用起來直接起到城鄉教師交流的作用,讓城鄉老師看到同一節課不同老師的上法。」尹興會表示,該APP還需要完善,並將設計一個流量套餐,減輕教師家長的負擔。
作者:鍾美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