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公開課這一期講George Berkeley和John Locke。
Berkeley的唯心主義現在聽來似乎很難令人信服,他否認物質對象的存在,認為庭院裡的一棵樹如果無人觀察,它就不存在。這與我們平日的經驗和通常的認知是截然不同的,這難道是Berkeley由於我執過盛引發的信口雌黃麼?
薛丁格曾設想了一個「量子貓」的思維實驗,一隻貓蜷伏在箱子裡,箱子裡有一個致命氰化物的玻璃瓶和某种放射性物質。放射性衰變是一種量子過程,它的發生只能在機率的意義上加以預測。通過一種設計巧妙的連鎖裝置,當放射性樣品中某個原子發生衰變時,它觸發的信號使預定位置的榔頭落下,打破小瓶使毒氣溢出,殺死貓兒。
按照常識,貓要麼死要麼活,但根據量子力學原則,這個箱子內部的系統,由一個波函數描述,假如薛丁格教授不打開箱蓋,他的方程就告訴他,這貓在同一時刻既死又活。
這個思維實驗巧妙地把放射性衰變的微觀尺度,轉移到了貓的宏觀尺度。但有些科學家認為這個佯謬不值一提,解決這個問題該是哲學家的事。愛因斯坦就說:「我不可能想像,只是由於看了它一下,一隻老鼠就會使宇宙發生劇烈的改變。」
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真地看待這個問題,比如紐曼和魏格納,他們認為需要具有意識的觀測者去「看」,才會影響波函數的坍縮。魏格納假定有一個朋友戴著防毒面具和貓一起關在箱子裡,按說,在薛丁格沒有打開箱蓋之前,這個朋友沒有影響箱子系統,但當他睜眼一看,貓的波函數就坍縮了,貓的生死就被決定了。
這不僅僅是個瘋狂的科學實驗,它可能使我們回到一個極其主觀的世界觀,即Berkeley所宣揚的唯心主義。正像Alastair Rae在《量子物理學:幻覺還是現實?》書中所寫的:
自從現代科學四五百年前開創以來,科學思想似乎已經把人類和意識從世界中心遠遠移開了。宇宙中越來越多的事物,變得可以用力學和客觀的術語來解釋…… 而現在我們卻發現,物理學——以前被認為是所有科學中最客觀的科學,正在重新需要人的靈魂,並把它放置在我們對於宇宙理解的中心!
愛因斯坦後期極力反對量子力學,因為他認為「上帝不會擲骰子」,光速不可超越,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違背了因果律。更重要的是,他認為這種說法把人又推回到500年前宇宙中心的地位,而哥白尼當時就是把人從這個地位拉了下來。
不幸的是,後來的一系列實驗,似乎預示著愛因斯坦錯了。
1982年,Alain Aspect證實,有一種超光速的聯繫存在於遙遠的時空區域之間,兩個在宇宙中遠遠分離的粒子,可以用某種方式組成一個單一的物理整體。這聽起來像是一位巫師用針刺小人,從而傷害千裡之外的真人一樣。
這說明了,量子不確定性所暗示的那種瘋癲的宇宙確實存在,上帝的確把宇宙當骰子玩兒。愛因斯坦所想像的、完全用科學描述的宇宙,只是一個幻想,雖然它符合我們對世界「常識」的看法。
1989年,美國科羅拉多州波爾德的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所做了個實驗,研究人員對放置在磁場中的5000個荷電鈹原子進行觀測,正常情況下,在0.256秒內,在電磁場照射下的原子都會被「煮開」——激發到高能級,但隨著探測次數的增加,能達到高能級的原子數目在減少,當千分之四秒進行一次探測時,沒有原子被激發。這是否說明了「a watched pot never boils」有相當的科學依據?
如果我們把貓佯謬中的箱子換成個透明箱子,在持續觀測下,貓兒也許永遠也不會被毒氣害死——當然,它總會被時間之箭殺死。
科學與哲學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不斷演進的,1906年J.J.湯姆遜因證明電子是粒子獲得諾貝爾獎,31年後,他的兒子喬治· 湯姆遜因證明電子是波再獲諾貝爾獎。
數百年來,無數的科學家前僕後繼,力求證明宇宙是客觀的,宇宙的運轉和生命的演化都不需要上帝的關照,而人類,只是偶然得以居住在地球這顆小小的藍色行星上的一種普通的智慧生物。但量子力學揭示的一些現象,又使得人認識宇宙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本文無意討論量子力學是否科學的真理,只是想闡明,如果我們偏執於一種認識,則可能與真理失之交臂。
Berkeley的唯心主義是無稽之談麼?也許是,也許不是。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遠遠沒有達到終點,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一樣。
佛陀說,不證而信是為迷信。願我們能棄迷信,得正念。
即使,那很難。
點下面 閱讀原文 在喜馬拉雅上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