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普遍現象:大學生不讀書

2020-09-15 設計保研

在研究生面試環節,很多學校都會問學生在本科學習中讀過什麼書,然後圍繞學生讀過的書繼續考核,直到問到學生答不上來為止,往往幾個回合學生就敗下陣來。因為很多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安安靜靜坐下來認認真真讀一本書,沒有時間思考問題,課堂教什麼就學什麼,沒有學會如何去學習,只是被動的接受。



上述問題也是如今中國大學最糟糕的情況——大學生不讀書。很多學生的大學生活更像是在讀中學。在中國大學中,課程多少和大學層次是相反的。大學層次越低,課程越多;而課程越多學生讀書就越少。甚至一些大學還成立了考研強化班,大學還要繼續應試教育,難道不可悲嗎?在大學的教學中應該要強調學生自己讀書思考,而不是一味的上課。學生的學習是多方面的,除了專業知識的教授,還要注重人格、道德品質、生活能力的培養。



前一段時間一位29歲湖大碩士生跳江殉情,自幼家貧、靠愛心人士資助完成中南大學本科學業、繼而又考上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生的29歲陳同學,跳江自殺了。陳同學從2011年開始接受愛心人士資助。那時剛考上中南大學,家中沒有任何電器,窗戶上沒有一塊完整的玻璃,但陳同學的各種獎狀卻鋪滿了家裡一整面牆。碩士畢業後,正式入職廣州一家大型國企。但在和女友分手後選擇跳江殉情。在這麼多年中他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沒有得到關注,也沒有人告訴他應該如何調節,他給女友發簡訊說失去了陽光就去死吧,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的陽光。


其次中國大學生的一個現狀是忙於各種活動。如今的大學生課餘活動豐富多彩,各種社團、學生會等集體組織或學生自發組織的活動,除了上課給自己留了多少時間學習呢?參加活動本身並沒有錯,可以培養和鍛鍊協作精神,了解和認識社會,這也是大學「學習」的範疇,因為大學生最終是要走上社會的。但問題是,現在的大學,學生活動太多了,已經嚴重地影響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思維訓練。現在的大學越來越像街道、社區和自由市場,有各種各樣的表演活動、體育活動、文化活動,電影院、銀行、電信公司等都進入了校園,演員明星等也進校園搞宣傳活動,這些看似增加校園活力,其實是擾亂了學校秩序,在表面豐富、繁榮的背後是大學空虛、輕浮、躁動不安,這種浮躁不僅是表象的,更是精神的。


我們的學員幾乎每一個人都參與了各種各樣的活動,但我們一直在提醒他們,避免在無意義的活動上浪費過多的時間,學生最主要的還是學習,學習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途徑、方法,提高思維能力,提高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今的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按道理來說,學生的素質和專業能力也應該是越來越好的,但是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短視頻、遊戲、社交app等都是導致大學生越來越不讀書的重要因素。


如何讓大學生在大學裡真正讀大學而不是讀中學,這才是當代中國大學教育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這些都是必要的,但不能太多,大學最需要的是安靜而不是熱鬧。人不僅要有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能夠思考問題,但思考是需要環境和心境的,是需要以靜心閱讀為基礎的,不能憑空思考。大學生不讀書,這是當今中國大學最糟糕的情況,唯有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的高等教育才有希望。

對於我們的學員,我們在線下學習期間要求他們每天輪流分享讀書體會,將自己讀的書做成ppt給大家講解,既鍛鍊了他們的演講能力,又督促他們讀書學習,對於一些內向的同學來說尤為重要,最近一位大二的學員排名排到了第一名,但是平常講話細聲細語,這樣的表現力在將來外保面試的過程中是極為不利的,所以除了學生的學習之外,我們更加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個性化指導,針對不同的學生查缺補漏,促使其全面發展。

相關焦點

  • 大學生「掛科」現象普遍嗎?學長:最好不要「掛科」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一句話:「沒過掛過科的大學是不完整的大學」。這句話曾誤導了眾多「單純」的大學生,以為在大學階段掛科無所謂。其實,這句話是那些掛科的同學用來掩飾自己的尷尬而自我安慰的,是千萬不能當真的;一些學長們根據自己的經歷告誡大一新生們:大學裡,最好不要掛科,否則你會失去很多機遇,掛科給你帶來的損失是非常大的。那麼要問大學生掛科的現象是否普遍呢?其實大學生掛科只是少數人,約佔班級人數的5%左右,所以掛科的現象並不普遍。
  • 76.0受訪者稱身邊大學生功利性選課現象普遍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0%的受訪者表示身邊大學生功利性選課情況普遍存在,好拿學分(61.8%)、實用性強(51.7%)、易得高分(46.0%)是大學生選課的主要依據。67.6%受訪者建議大學平衡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受訪者中,中學生佔1.0%,大學生佔25.7%,研究生佔6.0%,已經畢業的佔60.8%。
  • 大學生不讀書是當今大學最糟糕的情況
    按理說,今天的大學條件應該是越來越好了,生活條件、學習條件、師資條件與過去相比有巨大的進步,經費也很充裕,大學生的素質和水平也應該是越來越好的,但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這些越來越好的條件比如網際網路、手機、電視、電影以及微信、QQ等無一例外地都導致大學生越來越不讀書,我認為,不讀書才是大學人才培養問題的根源。
  • 大學生不愛讀書?新時代大學生表示不背這個鍋
    近日,中國青年網圍繞大學生讀書話題,進行的一個問卷調查結果又引起了網友的熱議,據中國青年網對全國864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學生每天讀書不足半小時,超四成學生每月讀書不足一本,小說、名著、傳記最受學生歡迎,近六成學生對自己讀書的情況不滿意。
  • 耶魯大學教授回應剽竊事件 剽竊現象中國最普遍
    (記者 張斌 攝)  復旦大學師生剽竊案還未塵埃落定,北京大學也出現同樣問題。12月19日,北大BBS上出現了一封耶魯大學生物學教授StephenStearns寫給選修其課程的學生的信。信中稱,從學生到老師,剽竊學術成果的行為普遍存在。該信使北大乃至整個中國的學術誠信問題再次引起海內外人士的關注。
  • 中國大學生讀書簡史:一代不如一代?
    上個世紀80年代,歷史學家錢穆的孫女在北京讀大學,寫信請教祖父大學生如何讀書,錢穆在回信中寫道:「《論語》外,須誦《孟子》、《大學》、《中庸》與《四書章句集注》為主。《莊子》外,須誦《老子》。四書與老莊外,該讀《史記》,須全讀不宜選讀……仍盼能背誦。」民國時期,曾在多所大學任教的錢穆先生給孫女的這些建議,僅僅背誦《史記》這一條要求,就讓今天的學生難以招架。
  •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該如何看待部分大學生的「眼高手低」現象
    1.這種現象既然會普遍的存在,肯定有其存在的根本原因。單一的從直觀的意義上去給出一種批判,是絕對不可取的。所謂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現象。2.直觀意義的表象批判有可能會適得其反,不能引導大學生正確認清現實的同時,也會打消其未來職業生涯規劃的積極性和耐性。
  • 如何看待「大學生滿大街」,讀不讀書已經無所謂的論調?
    要說現在大學生滿大街都是,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我們不得不了解一下我們國在1999開始的高校擴招運動:《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是基於解決經濟建設和教育的發展而提出的,其最大的特點是全國所有高校都要擴大招生。該擴招計劃目標是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以上,基本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
  • 暑期大學生讀書調查:8成有讀書計劃 60%完不成
    揚子晚報記者針對受訪的106名大學生做了大學生暑期讀書情況微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80.19%的大學生暑假前有讀書計劃,僅有8.49%的大學生完成了預期的讀書目標,28.3%的大學生表示預期讀書目標完成了一半。而63.21%的大學生沒有完成預期的讀書目標。  現象  有讀書的心卻難有行動  「每次放假之前,我都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利用假期多看幾本書『充電』。
  • 科學網—大學生的「翹課」現象
    ■吳道澄 目前,大學生的「翹課」現象相當普遍,究竟是什麼造成的?
  • 為什麼大學生中「懷孕」現象越來越多?是的
    隨著中國義務教育普及,不僅中小學生的數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學生的數量也達到了一定的規模,甚至我國大學生的數量也超過了一些國家的總人口,這也使得我國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更加開放,這也使得校園的整體氛圍更加彭勃,然而一些大學生卻誤解了這種開放性
  • 大學即將返校,父母又孤單了|為何大學生普遍很少聯繫父母
    在校大學生很少主動聯繫父母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其實在大學生與父母聯繫少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他們忙著談戀愛;忙著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忙著和室友們打遊戲。就是忘了與父母聯繫,究其原因,無外乎三點。進入大學後,大學生們脫離了父母的管束,渴望快速開啟那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大學裡歲月靜好,每天上課,吃飯,待在宿舍,和朋友逛街,取快遞……過著獨立,優雅,安心的日子。大學生活過得像夢一樣美好,無拘無束,卻忘了還在家中掛念著自己的父母。
  • 關於大學生讀書的話題
    大學生讀書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但日前一項在廣州大學城十所高校完成的大學生閱讀現狀調查卻顯示出問題的嚴重性,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受訪大學生表示不知道讀什麼書,同時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表示不知道如何讀書,並希望獲得專門人士的指導。
  • 現在的大學生為什麼不願意讀書了,背後的兩個原因,值得深思
    八十年代的大學生之所以喜歡讀書,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首先是讀大學的機會來之不易,其次是他們的求知慾很強,知道自己在大學期間究竟應該做些什麼。最後是因為作為大學生的他們也會感到迷茫,面對命運中的抉擇時不知所措,所以才企圖從書中尋找答案。
  • 美國教授直言:中國大學生普遍存在3個不足,嚴重影響個人前途
    美國教授直言:中國大學生普遍存在3個不足,嚴重影響個人前途每年去美國留學的學生很多,因此作為美國教授接觸過很多的中國留學生,在多數的學生身上,他們發現中國留學生有這麼幾個不足,如果能很好的改善,前途將是不可限量,相反,則是會嚴重影響個人的發展
  • 大學生語言現象的現狀與不足
    現代大學是人類社會的文明使者,其發展中從來就面臨激烈的挑戰。從一定程度上說,高校的形象決定其社會地位的高低、擁有社會資源的多少及其在激烈的競爭中的興衰成敗。因此,加強形象塑造應成為現代大學的自覺行為。古人說「胸有詩書氣自軒」。良好的禮儀形象,是以廣博的文化知識為基礎的。一個人的形象,從根本上說,取決於文化素養。
  • 大學生閱讀報告顯示女生更愛讀書 就業率超過男生
    實用專業類圖書普遍受到大學生的青睞  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讀書是大學生課餘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碎片化閱讀已逐步佔領90後的空閒時光。那麼90後大學生對讀書這件事有著怎樣的態度和觀點呢?對此,人人網對大學生最近8個月的讀書情況進行了調查,並發布90後大學生閱讀報告。  其中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在每10位喜歡閱讀的大學生中,竟然有6位是女生。那麼,在高校雲集的西安,我們的大學生又在讀些什麼,看些什麼呢?
  • 讀書學習不戀愛,大學畢業要結婚,大學生到底應不應該單身4年?
    讀書學習不戀愛,大學畢業要結婚,大學生到底應不應該單身4年?許多孩子上高中,父母總是說要用心學習,談戀愛會影響學業,而老師也會如此勸說。大部分的學生都聽從了父母,亦或是老師的建議。不知道那些大學畢業的「單身狗」,現在回想起來,是否有過後悔曾經的猶豫?當然,對比過去的高校,現在的學生其實太幸福。畢竟曾經的理工類大學,女生少得讓人懷疑人生,文科類院校男生少的也讓人懷疑人生。不過,在現在的大學,卻有著一個奇怪的現象。
  • 中國大學的現實:大學層次越低,上課越多,學生讀書越少
    過去我們曾批判「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現在大學裡根本就沒有這種現象。與這種不讀書的狀況相一致,現在大學生水平似乎越來越差了。按理說,今天的大學條件應該是越來越好了,生活條件、學習條件、師資條件與過去相比有巨大的進步,經費也很充裕,大學生的素質和水平也應該是越來越好的。但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這些越來越好的條件比如網際網路、手機、電視、電影以及微信、QQ等無一例外地都導致大學生越來越不讀書,我認為,不讀書才是大學人才培養問題的根源。
  • 孩子想讀書家長卻覺得讀書無用不支持
    這段時間很多同學來諮詢高職擴招,昨天一個同學初中畢業就輟學了,開始到社會上工作,現在想繼續讀書,看到有高職擴招的政策很激動,想要繼續回到學校讀書,我很為她感到開心,因為她及時選擇了正確的人生道路,我跟她從專業到學校一直聊得很愉快,最後選定了專業和學校,說回家跟父母商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