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統大唐、盛世輝煌——肅宗朝祭祀大錢01
「乾元重寶」背祥雲紋外郭團花雲龍紋大錢
前面介紹的「乾封泉寶」錢是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封禪泰山之後鑄行的錢幣,也是唐朝首次正式鑄行的年號錢。但「乾封泉寶」是以一當十的虛值錢幣,由於受到民眾的抵制,所以行用不到一年即被廢止。唐朝還有一種鑄行於危難之際的年號錢,那就是為緩解「安史之亂」造成的財政危機,唐肅宗於乾元元年(758年)始鑄的「乾元重寶」錢。《新唐書食貨志》載:「肅宗乾元元年,經費不給,鑄錢使第五琦鑄『乾元重寶』錢,徑一寸,每緡重十斤,與 『開元通寶』參用,以一當十,亦號『乾元十當錢』。」「第五琦為相,復命絳州諸爐鑄重輪乾元錢,徑一寸二分,其文亦曰『乾元重寶』,背之外郭為重輪,每緡重十二斤,與『開元通寶』錢並行,以一當五十。是時民間行三錢,大而重稜者亦號『重稜錢』。法既屢易,物價騰踴,米鬥錢至七千,餓死者滿道。」由於「乾元重寶」是減重虛值錢幣,導致民間私鑄泛濫。「鄭叔清為京兆尹,數月榜死者八百餘人。」到上元元年(760年),肅宗不得已改變了錢幣的比值,將重輪錢改為以一當三十,「開元通寶」舊錢與「乾元十當錢」皆為以一當十。「開元通寶」小平錢升值成了當十錢,最基本的貨幣單位就成了「虛錢」,導致流通領域出現了「虛錢」和「實錢」兩種錢幣。到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前朝的貨幣制度實在難以為繼,不得不再次改變貨幣政策,將「乾元重寶十當錢」改為以一當二,重輪錢改為以一當三。僅過三日,又將所有大小錢皆改為以一當一。這樣,「乾元重寶」錢陡然又從劣幣變成了良幣,導致民間將「乾元重寶」錢藏匿起來或改鑄成器物。所以,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乾元重寶」錢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了。所以鑄制「乾元重寶」 錢是唐肅宗緩解國庫空虛的手段,前期可能也確實見到了成效,否則第五琦也不會從鑄幣使升任為宰相。可是國家把財政危機轉嫁到老百姓頭上,甚至朝三暮四失去信用,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官逼民反的後果。可見對流通領域人為調控是存在風險的。
今天我們所見「乾元重寶」錢幣實物從小平到折十型大小不等,錢背鑄有星、月、日、祥雲、瑞雀、重輪、文字等標記多種多樣,還有合背錢。可見這種錢幣鑄行四五年間實際情況比史籍記載的還要複雜得多。與行用錢相對應的祭祀大錢我們也見到多種。下面就介紹一種涅祁之重圜泉友提供的「乾元重寶」陰刻花紋大錢。錢幣直徑72.4毫米,寬緣細郭,中穿。面文「乾元重寶」 隸書對讀,書法與行用錢同出一轍。錢背穿上鑄一凸起的祥雲紋,這種紋飾在唐代錢幣上較為多見。穿右穿左鑄對飛的陰文蝙蝠,穿下鑄連枝帶葉的兩個桃子,整體寓意福壽雙全。錢幣面背外郭上皆鑄十六簇團花雲龍紋。這種看似枝蔓纏繞花團錦簇的紋飾,實則是十六組雲龍紋。每團花紋中突出表現的都是一條飛舞盤旋的巨龍,周遭祥雲繚繞,一派升騰、熱烈的氣象。龍自古都是祥瑞之兆,更是皇權的象徵。
涅祁之重圜泉友集藏的「乾元重寶」背上祥雲大錢,直徑72.4毫米,厚5.6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