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客戶委託幫他找一個人資主管,今天恰好有朋友推薦,說跟著他好幾年了,人很踏實,我就隨手把簡歷轉給了客戶。結果客戶在微信給我語音留言,大意是他剛聯繫過,這個小夥子已經找到工作了,這事還得繼續麻煩我。
基層崗位就是這樣,招聘拼的是速度,誰出手快,流程簡潔,誰的機會就大。因為很多時候,面試就是十幾分鐘的事,並且會給最終結果。
獵頭推薦的崗位,除了高端稀缺的技術人才,一般都是中高層管理者。中高層管理者的面試流程與基層崗位截然不同。
基層崗位講究一個快,而中高層崗位則要突出穩。因為越重要的崗位,如果出問題,帶來的危害就越大。
一個月面試多輪,間隔周期比較長,看似很繁瑣漫長,其實細想,其實很正常。以財務經理崗位為例,首先,人資部至少有一輪面試;然後到用人部門,財務總監面試;通過後,主管領導面試;財務的特殊性,一把手也會參與。如果有集團,可能還有集團人資或財務部門的面試。這樣算下來,四輪算少了。
唯一可吐槽的點是面試周期問題。一周一次的面試頻率,完全可以優化到2-3天一次,這樣整個面試走下來,可能會壓縮到10-15天。
面試問題多處雷同,這估計是大部分應聘者共同的吐槽點。誰不煩一遍又一遍的自我介紹,被多個人問是否有朋友或小孩?這說明公司的面試流程雖然有大框架,但定位並不清晰。
很多HR也經常犯這類嘗試性錯誤,打著深入業務的幌子,經常問面試者一些專業問題,其實大可不必。在醫療行業,我曾見一個資深HR問面試者自以為專業的醫療問題,被面試者當場駁回。當時那個尷尬,還有面試者不屑的眼神,讓我記憶猶新。
同樣的烏龍也在用人部門上演。有次一個男孩子氣衝衝地要找院長投訴,原來是他等了大半天,結果護理部一句不是本科結束了面試。他當場質疑,為什麼人資部通過了面試,護理部卻說學歷不過關?這事最後誰也沒捂住,鬧到了院長辦公室,結果不言而喻,護理部被批了一頓,人資也連帶被削了。
這個事提醒我們,面試流程只是最基本的前提,但要讓面試真正落地,各部門或各環節的分工要更具體,最保險的是結構化面試。
在面試過程中,經常有公司會發問,如果你到這個崗位,會如何開展工作?這是一個非常扯的問題,我對公司情況一無所知,不可能憑經驗應對新環境,怎麼說都可以被否。
同樣,方案設計環節也絕對是個坑。如果是設計,你可以看他以前的產品,但讓他設計新方案,到底想什麼呢?
記得在老東家,董事長曾要求面試者拿出設計方案,結果對方很淡定地說,我的方案市場價位在十五萬。如果雙方都不妥協,面試還怎麼進行下去?
面試環節設計方案,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我們可以大膽預測,這個崗位的招聘,並不那麼急迫,甚至是虛擬的!面試的目的並非挑選合適的人才,而是做一些數據調研,收集更多的設計方案,甚至只是為了鍛鍊某些崗位的面試能力。
最後被淘汰的理由,就是一個笑話。沒有網際網路精神,如果這個理由成立,應該在第一個環節就生效,而不是耗了一個月之後才幡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