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甲午·民眾負擔_歷史頻道_鳳凰網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明治維新也給日本民眾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明治維新改革後的土地稅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對賦稅制度作重大改革,主要內容大致有:一、土地稅不再以土地的收穫量為依據徵收實物,而是以地價為依據徵收現金。地價核定後是相對固定的。

二、土地稅率統一為地價的3%,另附徵相當於土地稅1/3的地方稅,兩項合計佔地價的4%。

三、納稅者由過去的土地耕種者改為土地所有者。後由於農民不滿,土地稅率又降為地價的2.5%,地方稅由土地稅的1/3降低到1/5,兩項合計佔地價的3%。

明治維新改革後的名中稅負

這是日本土地稅的稅率。但這裡計算的基礎是地價而非這塊土地的產出。

那麼土地稅制改革後,土地稅佔土地產出的比重大約是多少呢?土地所有者和佃農的負擔或收入又如何呢?

據統計,當時每反地價為40.80元,產米一石六鬥,每石米價為3元,則土地產出為4.80元。需繳納土地稅1.224元,地方附加稅0.408元,合計1.63元,為土地價的4%,佔土地產出的34%。對出租地而言,佃農需向地主繳納佔土地產出68%的地租,自己所得僅為32%,其中還包括了種子、肥料等約佔土地產出15%的生產成本,淨收入僅佔土地產出的17%。地主所收地租中的一半即34%的土地產出繳納賦稅,所得也為土地產出的34%。自耕農所得則為66%,去除15%的生產成本,淨收入約佔土地產出的41%。

若按降低後的土地稅與附加稅佔地價的3%計,則每反地需交稅1.224元,佔土地產出的25.5%,其中向中央政府繳的土地稅為1.02元,佔土地產出的21.25%。土地所有者的負擔下降後,佃農所繳納的地租並未調整。這樣,佃農的所得不變,而地主淨收入則增至土地產出的42.5%。自耕農所得也增至74.5%,其中淨收入約為59.5%。

從以上土地稅佔農業產值的比重可知,在甲午戰爭前,日本的土地稅率明顯重於中國。中國農民只需向政府交出收入4.3%的土地稅,而日本百姓則要上交土地產出的25.25%。從稅率上,日本農民負擔已經是清朝農民的6倍了。

日本民眾負擔是清朝百姓數倍

就算我們將清朝變相的人頭稅--鹽稅考慮進去,情況也沒有大的變化。

甲午戰爭前,清政府的稅入結構中,鹽稅所佔比重高達17.3%,位居稅入項的第3位。由於鹽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為每人生活所必需,且每人每年的消費量也大致相等,因此鹽稅實際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人頭稅。

由於中國人口90%以上是農業人口,所以鹽稅實際上也主要是由他們承擔的。1908年清朝中央政府整頓鹽稅後,數額有了大幅度的增長。

如把實際徵收的土地稅和鹽稅合計,則甲午戰前中國農業人口承擔的賦稅額約為1億兩,佔農業產值的比重也接近5%。

與之相較,日本民眾要上交土地產出的25.5%的稅率依舊是其5倍還多。

而在具體數量上,晚清中國平均每個農業人口負擔約0.1795兩白銀,而日本人均承擔賦稅換算後達到1.67兩白銀。也就是說每個日本民眾所承擔的賦稅是中國百姓的近10倍。

相關焦點

  • 重讀甲午·戰場民眾_歷史頻道_鳳凰網
    當日軍侵入清國本土時,日第一軍司令山縣有朋向部隊發出訓令:「我軍作為文明國軍隊必須嚴格軍紀,儘快恢復民眾的日常生活秩序,將良民和對抗分子予以分割區別。」;第二軍司令大山巖也發出訓令:「我軍人平素有與人為善之教示,在敵國領地須嚴禁不義舉止。隨軍之軍夫缺少教養,須特別嚴格管制,防止佔領地民眾反抗,影響我軍國之威嚴。」
  • 重讀甲午·戰時掣肘_歷史頻道_鳳凰網
  • 重讀甲午·日本貪腐_歷史頻道_鳳凰網
  • 重讀甲午·清廷內鬥_歷史頻道_鳳凰網
    此路一旦築成,數十萬民眾勢必生計無著,陷於飢餓為理由,群起反對。,翁同龢與孫家鼐等聯銜上奏,建議此路緩修。李鴻章因此對翁同龢挖苦諷刺,甚至在天津北洋大臣衙署公開訕誚翁同和。經由上述幾樁事,翁同龢同李鴻章的關係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翁同龢幾乎卡死北洋水師命門就在北洋水師剛剛成軍的1887年,黃河在鄭州決口,堵口需費。
  • 重讀甲午·武器裝備_歷史頻道_鳳凰網
    19世紀90年代初,小口徑步槍雖已能在世界市場上買到,但價格昂貴,每支約為舊式步槍的4到5倍,戰爭時期甚至高達10倍之多,這是淮軍財力狀況所難以負擔的。在國內,1891年,軍機處因財政問題下旨停購新式軍艦達兩年之久,淮軍換購軍械的計劃也不得不隨之擱淺。
  • 對話王曾瑜遊彪_歷史頻道_鳳凰網
    (王曾瑜研究員 資料圖)本文系鳳凰網歷史頻道對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曾瑜文字實錄,採訪整理:唐智誠嘉賓簡介:王曾瑜,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搞歷史要實事求是 各個民族犯的錯誤都應該認帳鳳凰歷史:為什麼戚繼光說他是民族英雄,爭議比較小?王曾瑜:現在就是國內和國外這樣的問題。強調民族團結,好像歷史上的紛爭就不能算數了,這個不對的,搞歷史實事求是。
  •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_《穿越報》1901年專刊_歷史頻道_鳳凰網
    (《歷史:何以至此》作者:雷頤)鳳凰網歷史:各國這次除了要求嚴懲肇事者外,還有一個賠償問題。請問這次賠償,您怎麼應對這一賠償要求呢?慈禧:十二條大綱是各國公使「往復密商其國政府數十日而定議,非此不能轉圜,非此不能結局」,因此「十二條不能不照允」。但還是可以「審度情形,妥籌磋磨,補救一分是一分耳」。
  • 王淵會見鳳凰網山西頻道董事長王磊
    12月16日,市委常委、縣委書記王淵會見了鳳凰網山西頻道董事長王磊。雙方就從更高、更廣、更深入的角度推介翼城,挖掘翼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人文情懷,展示翼城振興崛起、高質量轉型發展的良好形象等內容進行深入交流洽談,針對宣傳好翼城轉型發展好做法、講好翼城故事交換了意見。
  • 芙秀_時尚頻道_鳳凰網
    芙秀 2011年06月03日 15:47來源:鳳凰網時尚 李惠版權聲明:來源鳳凰網時尚頻道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鳳凰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
  • 絲塔芙_時尚頻道_鳳凰網
    絲塔芙 2011年06月02日 11:59來源:鳳凰網時尚 李惠版權聲明:來源鳳凰網時尚頻道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鳳凰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
  • 柏瑞特_時尚頻道_鳳凰網
    柏瑞特 2011年06月02日 15:18來源:鳳凰網時尚 李惠版權聲明:來源鳳凰網時尚頻道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鳳凰網所有
  • 費雷_時尚頻道_鳳凰網
    費雷 2011年06月03日 14:58來源:鳳凰網時尚 李惠版權聲明:來源鳳凰網時尚頻道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鳳凰網所有
  • 蘭蔻 - 蘭蔻_時尚頻道_鳳凰網
    蘭蔻 2011年06月03日 18:02來源:鳳凰網時尚 李惠版權聲明:來源鳳凰網時尚頻道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鳳凰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
  • 鳳凰網親子頻道於6月1日上線
    5月29日鳳凰新媒體在北京世紀金源購物中心東方愛嬰場館舉行了隆重的鳳凰網親子頻道(baby.ifeng.com)上線啟動儀式,鳳凰網時尚中心總監李欣正式對外宣布鳳凰網親子頻道6月1日正式上線。
  • 對話夏雙刃_歷史頻道_鳳凰網
    part01南京臨時政府的民主氛圍相當濃厚 鳳凰網歷史:您覺得該如何解讀陶成章被刺殺這件事?是為爭權奪利嗎?對中國歷史有何深遠的影響?
  • 重讀甲午中國甲午戰爭,半點贏的機會都沒有嗎?
    歷史之中的日本人也的確因為這是陰謀成功的在甲午之戰成功戰勝大清王朝。日本人的海軍軍艦先進太多後世紀念甲午戰爭在甲午之戰中,日本的軍艦不僅彈藥充足,而且速度十分快。也就是說在兩軍交戰的時候,日本人的軍艦能夠達到清朝士兵的軍艦,而清朝士兵的軍艦根本碰不到日本人的軍艦。
  • 張翕飛_評論頻道_鳳凰網
    鳳凰網資訊:您怎樣看待「沽名釣譽」這個詞? 張翕飛:當然是一個貶義詞。 鳳凰網資訊:為什麼要來形容自己? 鳳凰網資訊:你曾說在網絡上發布「退賄清單」一事醞釀了5個月,這接近半年的時間你在考慮什麼? 張翕飛:準確說是醞釀了6個月。我需要跟自己的內心做鬥爭。 鳳凰網資訊:哪一個部分最掙扎?
  • 歷史作文|中日甲午海戰
    歷史作文:中日甲午海戰的現場報導河南洛陽高新區實驗中學   趙向輝  (部編版八上:新聞寫作)
  • 「2011鳳凰網年度好書」評選啟動 100本候選書出爐
    「2011鳳凰網年度好書」自2011年全年鳳凰網讀書頻道「鳳凰好書榜」上榜書,及由50家國內知名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等出版人推薦書,共同決選,目前已產生100本候選書。本100種候選書共分五大類,分別為文學藝術、歷史傳記、學術思想、時事政治和綜合 。所選書籍以品質為最重要入選標準,並與鳳凰網讀書頻道歷來秉持的人文性、思想性、進步性、全球視野等價值觀契合。
  • 甲午文學變局:詩文受批判 小說地位逐步抬升
    」作為清末時期「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個重要節點,是因軍事、政治事件而被賦予了諸多歷史含義的時間概念,其影響所及在器物、制度層面之外,還有文學。  與詩文一樣,甲午中日戰爭也成為了諸多小說創作的題材,《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中收錄清末時期《夢平倭虜記》《中東之戰》《中東大戰演義》《旅順落難記》等小說,就分別對這場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戰爭有文學藝術的呈現。但相比較於小說將甲午作為題材進行創作,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事實,對於中國知識階層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震動,以及對於小說地位的影響更為深遠,其興起亦伴隨了超越文體本身的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