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這個困擾成年人的疾病正向青少年群體蔓延。據北京青年報報導,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學裡,畢業生中有40人被診斷為抑鬱症,約佔到該校心理諮詢中心訪問量的兩成。
提到「青少年抑鬱症」,很多人往往會和青春期心理叛逆聯繫到一起。還有些人認為年紀輕輕的,怎麼可能得抑鬱症,就是閒的沒事「想不開」、「矯情」、「作」。大家普遍對這一病症有太多的漠視和社會誤解,鮮少從客觀的醫學角度來了解這一病症......
「年紀輕輕」,怎麼就得抑鬱症了?
抑鬱症襲擊「青春期」
孩子的世界應當是繽紛多姿的,充滿歡笑和快樂,可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卻總是鬱鬱寡歡。由於各種原因,有許多孩子時常被抑鬱的情緒所侵襲,嚴重的就會成為抑鬱症。
高考臨近,廣東一對夫婦帶著18歲的女兒走進中山三院精神心理諮詢科關念紅主任醫師的診室。父親一臉無奈地請醫生幫個忙:「我們說她沒有抑鬱症,她不相信。請專家幫我們開導開導她,不要再裝病啦。」原來,高三女生小文最近情緒波動較大,在備戰高考的關鍵時刻,她卻無心學習。小文的學習成績一向不錯,父親對她有很高期許,開口相勸時,她卻輕描淡寫地說「沒用的,我有抑鬱症,我想死」。
「年紀輕輕,怎麼會有抑鬱症?」父母認為女兒的表現是臨場畏戰,意志不夠堅強,便把她領到關念紅面前,希望藉助醫生之口告訴小文她「不是抑鬱症」。
然而,關念紅跟小文細聊之下才知道,她並非在嚇唬家人。前幾天,她曾爬到天台,試圖自殺。「她說,站在天台邊,一隻腳已經邁了出去,只是在最後一刻,突然想起父母中年喪女,晚年無人照顧會很悲慘,才把腳收回來。」關念紅說,經過心理諮詢,小文依舊有自殺的念頭,符合中度抑鬱症的診斷,需要儘快入院治療。然而,家長還在猶豫,不願相信孩子得了抑鬱症,也擔心治療會影響孩子參加高考。
專家指出,不要以為未成年人就不會得抑鬱症。當孩子鬱鬱寡歡、無心向學,甚至嚷著「要自殺」時,家長務必要當真,別漏掉孩子發出的求救信息。
大學生被捲入「抑鬱症漩渦」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大學生與抑鬱症離得很遠。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即使在重點大學、名牌大學裡,也有不少大學生承受著抑鬱症帶來的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痛苦。
「消瘦無力、脫髮、消化不良,神情呆滯,白天嗜睡,晚上失眠,焦慮,不停地反覆做同一件事,情緒完全失控,有值得開心的事情反而大哭了幾個小時。」如今,剛畢業一年的柳維回憶起大三那段可怕的日子仍心有餘悸。
起初,由於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心理問題,柳維不停地求醫,包括內分泌、腸胃科都去看過,也曾求助於中醫,但情況非但沒有好轉,反倒越來越糟糕。直到看了心理醫生,才知道自己已經是中度抑鬱症,再不治療就很危險了。「其實一些同學跟我一樣,在情況已經很嚴重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抑鬱症。」
小魚,就讀於北京海澱某知名大學的文科專業,一向寡言內向的她,卻在社交網絡上異常活躍,幾乎天天更新。翻看小魚的微信朋友圈,一般不會察覺到她患上抑鬱症已5年之久。
當被問起什麼原因得上抑鬱時,小魚有些茫然,「要知道生病的具體理由,我就不會抑鬱了,它就像感冒一樣,一不小心就上身了。」碩士二年級時她出現整夜失眠的狀況,恐慌之中她不斷逼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睡眠紊亂,學習隨之癱瘓,「當初就連煮個餃子煮粘鍋,我都要進行深刻的自我批判,然後上升到自我懷疑——你現在連個餃子都煮不好啦!」幾經好友的催促,她才來到學校心理諮詢中心,接受幾次輔導後,心理老師建議她去北醫六院看看,很快她被確診為重度抑鬱。
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顯示,39.9%的受訪者曾懷疑自己患有抑鬱症,34.38%的受訪者表示,即使患上抑鬱症,也不願意去看心理醫生。
缺「愛」的留守兒童易發抑鬱症
「我想要他們回家,我想爸爸媽媽回來管著我……有好幾次,我想對爸爸媽媽說出自己的煩惱,可話剛到嘴邊,那邊卻匆匆掛了。」湖南初中生魏文,被欺負幾次後養成了打架報復的習慣,卻又掙扎著想回到正路來。
可是,爸爸媽媽一直在外地打工,遇事便讓他去找老師。漸漸地,他變得越來越孤僻、冷漠。有一段時間,他不再想父母,即使想,也不像原來那樣親近。再後來,他患上了抑鬱症,頭腦裡出現一死了之的想法。
他也曾經向父母求助過,說自己不想讀書了,心裡總在胡思亂想。父母不理解,罵他不知足。再提起時,父母心情好會說:「心裡不痛快,就自己到街上去,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以後,父母再不允許他提起這事。
正是在魏文情緒起伏不定的這段時期裡,一次洗澡房裡的小小衝突,他一時衝動,用一把水果刀刺死了同校男生,被判15年徒刑。進入監獄時,魏文剛滿17歲,正在上高中。
17年前,浙江溫州一對夫妻將出生不久的二兒子留給父母,帶著4歲的老大去歐洲創業。辛苦打拼10餘載後,夫妻倆事業有成,生活穩定,於是從國內接來老二睿睿。頭兩年,睿睿較乖,第三年開始叛逆。他攻擊性強,與同學相處不好,跟在國外長大的哥哥和在國外出生的弟妹都合不來。「我是父母親生的嗎?」睿睿時常懷疑,「為什麼把我一人留在國內?」最近半年,他又上網成癮,逃課輟學。父母勸不動很絕望,於是把他哄勸回國,帶到溫州康寧醫院。該院副院長管偉立仔細檢查後,確診孩子患了抑鬱症。「能治好他的病,花多少錢都行。」父親痛心地說。
「青少年的抑鬱症不易被發現。他們不像成年人表現出唉聲嘆氣的樣子,也不總是獨自在房間流淚哭泣。」管偉立介紹,他們更多地表現為易激惹、言行衝動暴躁、情緒易失控、生活懶散拖拉、情感淡漠等。
「抑鬱症的病根多在兒童期,5歲前甚至3歲前就埋下了。」 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人文醫學與行為科學教研室主任趙旭東說,現在無論什麼人家的孩子,富二代、官二代或平民子女,不少都缺「愛」。
「6000多萬留守兒童是最大的隱患。」趙旭東認為,家庭是孩子體驗情感、發展情商的搖籃。孩子無法從「搖籃」中獲得必要的安全感、尊重、親密與愛,就容易出現低自尊、高抑鬱等心理疾患。
摘掉「有色眼鏡」,正視抑鬱症
爸媽:鬧自殺是在「裝病」
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獲悉,在春季抑鬱症高發時,該院精神心理諮詢科189張病床天天滿員,病人平均需等候3~7天才能入院。據統計,住院病人近五成為12~18歲中學生。讓人唏噓的是,有些人向家長坦承有抑鬱症,家長卻不肯相信,認為孩子「意志薄弱」,鬧自殺是在裝病,以逃避學習壓力。
「我們發現,家長對抑鬱症常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孩子的情緒低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說『要死』是開玩笑,轉眼間卻目睹悲劇的發生。」 中山三院精神心理諮詢科主任醫師關念紅分析,中學生抑鬱症頻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抑鬱症的先天遺傳、青春期情緒劇烈波動、學業緊張尤其是升學考試的「壓力山大」等。
關念紅指出,和抑鬱症相比,雙相障礙更具有迷惑性,容易令家長誤解孩子抑鬱是「裝病,靠意志能挺過來」,從而錯過孩子發出的「死亡預警」信息,拖延治療,最終釀成悲劇。
長期以來,有些家長過於重視物質生活和知識學習,卻忽視了精神世界的發育和建設,讓一些孩子的壓力和負面情緒長期得不到疏解。面對「青少年抑鬱症」,有些父母難以接受,他們非但沒有給子女提供應有的陪伴、慰藉與幫助,反而指責批評子女「想不開」「意志力不夠堅強」,甚至打罵孩子,這樣的態度讓會讓孩子在抑鬱症的泥沼裡越陷越深。
「病恥感」讓大學生得病不易被察覺
和一些名人一樣,大多數大學生抑鬱症患者都有過「人前堅強,人後沮喪」的掙扎。他們大多擅長印象管理,在臺前是陽光的正常人,在幕後卻獨自承受抑鬱症帶來的煎熬。走出抑鬱症的陰影,不僅要靠大學生的「自我救贖」,也離不開外部支持。
這是一個尷尬的現實——公眾對抑鬱症的基本知識和診療不甚了了,多數人對抑鬱症一知半解,而一些蜻蜓點水、斷章取義的「淺閱讀」,導致抑鬱症被標籤化、汙名化。大學校園裡患抑鬱症的學生人數在增加,有些大學生以及他們父母卻往往存在「病恥感」,刻意避免與老師、同學交流,甚至不願意求醫問藥。
本科就讀於計算機專業的張騰曾是抑鬱症重度患者,他接觸過不少的同齡病友,他們在初期時往往不願示人。公開統計顯示,我國每年自殺死亡的人數至少是13萬,而其中40%的自殺死亡者在自殺時患有抑鬱症。
由於心理問題有很大的隱藏性,如果當事人迴避,老師們也難以發現,高校對抑鬱症學生的前期篩查難度可見一斑。面對這些困境,長期在大學心理諮詢一線工作的章文和秦琳都覺得當務之急依然是「脫敏」,讓學生和家長正視心理疾病,而非妖魔化抑鬱症。
像了解感冒一樣認識抑鬱症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全球範圍內第二大致殘疾病。目前全球有3.5億抑鬱症患者,我國抑鬱症人群約9000萬,每年有20萬人因抑鬱症自殺。因此,認識和了解抑鬱症,提高對抑鬱症的敏感性,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是從社會層面上防止抑鬱症的重要措施。
作為一種精神疾病,現代社會對抑鬱症的認識也日益充分,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誤區。抑鬱是一種正常的情緒體驗(抑鬱情緒不是悲傷,而是缺乏愉悅體驗),並不是有抑鬱體驗就是得了抑鬱症。當我們面對挫折、失敗等負性事件時,產生抑鬱情緒是一種正常反應,一段時間後,我們經過調整是可以走出來的。只有長時間(持續兩周)、無原因處於抑鬱狀態中,才可能是抑鬱症。所以,有抑鬱情緒不要緊張,但較長時間的抑鬱體驗是需要警惕的,應該向專業人員求助。
抑鬱症對患病者的影響絕不僅限於情緒,還可以體現在思維活動、意志行為和生理等方面。典型抑鬱表現可以為「三低」:情緒低落、思維活動抑制、行為活動減少。抑鬱症可以伴有生理不適體驗,常見的有無原因的頭部不適,胸悶等,但一般來說這些不適都無法找到生理疾病的客觀依據。
當前對抑鬱症的治療措施相比20年前已經有非常大的進步,總體而言,抑鬱症是一種可以治療且總體療效還是很不錯的疾病。通過系統的抗抑鬱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等方式,大多數患者可以治癒或者明顯好轉,但及時診斷、系統治療是取得療效的關鍵。
作為非專業人士,如何面對抑鬱症、抑鬱症患者呢。首先,不要歧視,不應該從道德角度評價抑鬱症狀,如指責患者懶散、不思進取、不孝順等,將疾病與思想問題、道德問題混為一談;其次,表達真誠的關心、理解和支持,但不應該是簡單的安慰「沒事的,堅持一下就好」「有人比你更不幸」等;做好陪伴和支持,陪伴中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注,充分溝通,家人、親友的情感支持和幫助對於患者恢復自信、改善症狀都是有積極意義的;重視運動的作用,抑鬱症患者往往因症狀影響不願參與運動,家人親友的陪伴、鼓勵在此時就是非常重要的支持。
現代社會節奏越來越快,對於日益普遍的抑鬱症,需要我們更加重視,像對待感冒一樣,加以認識、了解和理解,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知鬱、治鬱」,避免抑鬱症帶來更多的惡果。
預防
面對精神刺激 積極尋求外界幫助
其實,抑鬱症不僅是可以治癒的,也是可以預防的。如何預防患上抑鬱症?可以做以下嘗試:
培養良好的人格
面對精神刺激積極尋求外界幫助,增強自信心,提高處理繁雜問題的實際技能,這也是最關鍵的,避免外界刺激對自己造成嚴重的心身損害。
交一批好朋友
要多交朋友,把自己置於集體中,從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中尋求溫暖和友誼。不要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想些不順心的事。
保持一份好心情
憂鬱情緒隨時都會發生,遇到不愉快的事,多從好的、積極的方面著想,保持豁達的情懷。學會直率、坦誠,不要過分自責、自卑、自憐。
保持一份好奇心
廣泛的興趣是抑鬱症的「救生圈」,當一個人的人生只有一種選擇的時候,他的快樂也只能是單向選擇,這種快樂也是不穩定的,應該藉助多種方式調節釋放自己。
(半月談網記者王靜 綜合廣州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周刊、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京華時報、西安晚報報導)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