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自責自罪、飲食睡眠紊亂,身體不適,嚴重者會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
青少年抑鬱的誘因:主要有遺傳、家庭因素、人格、歸因、應激和社會支持等方面原因。
1、遺傳和家庭因素:父母投入的情感溫暖理解越多,孩子的情緒越積極。抑鬱風險的提高與父母關心的缺乏、父母的冷淡、來自父母更多的是負性信息而不是正性信息有關。
2、人格因素:抑鬱症具有獨特的人格特徵,並且抑鬱症患者的人格特徵的最突出表現是抑鬱情緒,伴有易衝動、焦慮、妄想、幻覺等特徵。
3、歸因和應激:過多的自省,過分貶低自己的能力,遇到突發性事件容易產生強烈的自責、內疚、無價值感,嚴重者感到內心痛苦絕望。
4、社會支持:良好的社會支持包括工具性支持、情緒性支持和信息性支持。青少年從家人、朋友、團體中獲得的合適的支持、尊重、理解越高,其主觀幸福感就越高,也越能有效預防抑鬱的發生。
青少年抑鬱的概念
抑鬱影響到了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和生活質量,嚴重者會悲觀絕望,甚至自殺。因此,抑鬱作為21世紀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對於青少年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國內中學生抑鬱症狀流行病學調查數據表明,以城市初一至高三學生為研究對象,中學生抑鬱發病率為20%左右,重點中學學生發病率略高於普通中學學生。然而家庭、學校、社會對青少年抑鬱的識別率卻非常低。
父母如何預防和幹預青少年抑鬱
青少年期,孩子要經歷一定的心理衝擊和轉變,適當的叛逆是孩子在向成人世界宣布自己的話語,父母大可不必擔心。如果孩子出現嚴重自責,感到成長受阻時,則需要父母合適的引導,必要時進行保護性醫療。
首先,針對嬰幼兒,打好「預防針」,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家庭關係是孩子學習模仿的第一種模式,會影響其終生。父母或者其他照護人,應儘可能多地承擔起嬰幼兒照護責任,如果現實情況不允許,至少保持關注,主動交流和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或者其他照護人的溫暖和關愛。原生家庭獲得的最早期的心理養料對個體的人格塑造和持續一生的安全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針對青少年,保持有距離的守護,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欣賞。進入青春期後, 隨著自主性和獨立性的發展,青少年在家中的時間減少,更多地關注家庭以外的活動,並越來越重視友誼。此時,父母應和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鼓勵孩子投入社會活動,支持孩子交朋友,建立新的關係。相信和尊重孩子的選擇,在孩子允許的情況下,為他們提供幫助。
再次,識別危險信號,持續提供成長動力,必要時進行保護性醫療。嚴重抑鬱症患者在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語言行為少等方面表現更加突出,數據表明,有10%至15%的抑鬱症患者最終自殺,有65%至70%的抑鬱症患者曾有自殺想法。如果出現社會功能減退,無法維繫友誼、學業等,出現厭世輕生的念頭和行為,父母應警惕。抑鬱症患者會利用各種方式自殺。這類自殺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學因素的,並非患者心甘情願想去死,而是被疾病驅使,身不由己。
對青少年抑鬱症的治療,應以抗抑鬱等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結合為原則,單純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在藥物治療緩解了症狀的同時,配合心理治療,會使青少年的認知水平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完善,提高其應對負面事件和情緒管理的能力。(作者: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肖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