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是一名剛升入初中的孩子,從小成績優異。在父母眼裡,她乖巧懂事,老師眼裡,是一名遵守校紀的三好學生,同學眼裡,是一個抱大腿的「學霸」。但是最近小A好像總是不開心,她自己感覺「升入初中,好像一切都那麼好,一切又都那麼不好」,似乎在小A身邊,也圍繞著一些跟她有同樣心聲的群體:
--「唉,成績又退步了,感覺人生沒有一點意思。」
--「都是我的錯,我這樣的一個罪人,不配讓父母為我付出這麼多。」
--「他怎麼突然不理我了,好像世界上再沒有一個朋友信任、喜歡我。」
「頭孢配酒是不是可以直接沒有意識,要是能躺個三天三夜也不錯!」
「如果我經常去樓頂轉轉,老師會不會不再給我那麼多壓力了?」
「算了,反正我都已經確診抑鬱了,這麼多藥丸,一頓吃完解百憂。」
正常的兒童情緒發展和變化具有顯著的生理心理年齡特徵。一般的學前兒童大都有情緒不穩定、易變性和衝動性的特徵,情緒變化常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不屬於病理狀態。但兒童青少年抑鬱症(depression disorder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是以持久、顯著的情緒異常(高漲或低落)為基本症狀的一種精神疾病,表現為長期抑鬱伴有言語思維和行為改變。在緩解期間精神活動正常,有反覆發作的傾向。
(1)情緒悲傷:變得經常哭泣,產生一些奇怪的念頭,如「老師不喜歡我了」、「沒有選上班幹部,同學們怎麼看我」、「爸媽不要我了」、「我以前做過某某不好的事」等,有時會突然說出「活著真沒意思,死了算了」這種不著邊際、令人費解的話,又或者是「我感到自己的內心是不好的,我從來沒有什麼優點」進行一些消極的自我評價,「我對別人沒有幫助,不能為別人做事情」去評價自己對他人的價值,「沒有人喜歡我」,出現一些對他人看法、或行動的假設等。
(2)行為退縮:較長時間不去上學,對學校有種說不清理由的迴避,無論家長怎樣做工作,孩子就是舉步維艱。有的孩子也為耽誤了課程而著急,答應第二天一定去上學,但到時還是不肯去。
(3)抑鬱軀體化:孩子變得體弱多病,經常訴說頭痛、胸悶、腹痛和不願進食等,做各種檢查也發現不了什麼問題,按軀體疾病治療或吃補養品也不管用。
(1)遺傳因素:遺傳因素能通過影響大腦化學物質的平衡,影響抵制消極情緒的腦區發育,或影響應激時體內的激素反應,從而引發抑鬱症。
(2)神經生化因素 :藥理研究表明,中樞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及受體功能低下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原因。另有研究證明,抑鬱症患兒血漿皮質醇含量增高,提示可能有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功能障礙,導致抑鬱的發生。
(3)社會心理因素:重大生活事件、童年不幸遭遇和缺乏社會支持等因素影響,均可在原有遺傳素質的基礎上促發抑鬱症。那些有先天易感素質的兒童經歷創傷體驗後更容易促發情感障礙。幼年母子情感剝奪、喪失父母、父母分離和早年親子關係不良均可增加情感障礙的危險性。相關調查證實,重大生活事件與抑鬱症的發生密切相關。
青少年抑鬱的行為表現,除了小A等同學展現的情緒悲傷外,還有一些表現為行為退縮和軀體化的症狀。家長或老師有了對抑鬱症的早期識別,早期幹預也是非常重要的。常見的兒童青少年抑鬱症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個體心理治療、家庭心理治療等。
康寧醫院兒少精神科心理病房為兒童青少年患者提供住院服務,醫生帶領一個多學科小組為患兒診斷和治療,包括兒少專業護理師、臨床心理治療師、康復治療師、社會工作師等提供更加專業、綜合性的治療和服務,幫助患兒儘早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