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燈光灑在江面,武漢長江大橋橋底的觀景平臺貼近江面,水流速度很快,波紋清晰。
滾滾火車從頭頂駛過,並未影響市民觀江景的興致。13日深夜11點,武漢長江大橋橋底人頭攢動,小販雲集,聲音嘈雜喧鬧,人們在「橋頭堡」看江、消夏。
市民在長江大橋底看江
這是武漢洪峰過境後的第二個夜晚,水位已由12日23時最高的28.77米降到了14日1時的28.71米。這6釐米的變化肉眼觀察並不明顯,但在武昌區中華路街道人武部部長周有雄的記錄本上,變化很清晰。
當橋底的遊人、商販散去,中華路街道的11名巡查員會繼續值班,守衛「橋頭堡」;同時,上千名巡查員也會走在長江堤上,做武漢的守夜人。
「橋頭堡」看水
夜色已深,武漢長江大橋橋底燈光昏暗,但依舊熱鬧。在武漢市民眼中,武昌區一側的武漢長江大橋橋底一帶俗稱「橋頭堡」,那裡有電梯上橋,是武昌一景。這些天,市民們聚集在這裡,拍攝水面和江景,聊長江水位的漲落。
「孩子還小,帶他來見識長江漲水。」李先生把兒子抱起,給他指點著水位的變化。
這是李先生第一次帶孩子來橋頭堡。7月以來,長江武漢段水位持續上漲,等他想帶孩子看長江時,漢口的大堤上已加高了圍欄。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到地勢相對較高的武昌一岸看江,這邊的觀景平臺位置相對較高。
長江邊上玩手機的市民
13日晚,李先生約了朋友,四個家長帶著兩個小孩,從漢口過江來到「橋頭堡」。
大橋上火車駛過,吸引了孩子的好奇心。「頭頂的武漢長江大橋是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也是一座公路和鐵路兩用橋,已經用了六十多年了。」李先生抓住機會,給孩子講了很多科普知識。
得知洪峰已提前過境,李先生有一點失望。1998年大水時,他和兒子差不多大,這次帶孩子看江,希望他「生在長江邊上,知道長江的水文特點。」
長江邊的親水涼亭只露出「帽子」
每年7月16日武漢渡江節時,市民們會從橋頭堡出發,橫渡長江至漢口。橋頭堡閘口因此格外出名,7月以來,每天都會有成批市民前來遊玩和下水備戰。露出的臺階一階一階減少,親水平臺被江水淹沒,隨著水位持續上漲,水情變得複雜危險。為減少市民下水風險,7月11日,中華路街道在橋頭堡閘口加裝擋板。
「橋頭堡」閘口被淹
「水漲到哪了?」襄陽大姐和街道辦的工作人員商量,想看看擋板後情況。武漢解封後,她只來過一次江邊,7月水漲後,她忙於工作,還沒時間到江邊看看。
她和工作人員糾纏著,讓讀初二的兒子不耐煩了,但最終還是被同意在閘口上看一下,但不能到擋板後面。「淹得還剩七八個臺階,和2016年差不多。」襄陽大姐滿足了好奇心,她的兒子也探頭看了看水面的位置。
生在長江邊,看長江漲水,回想曾經看漲水的事情,這也是武漢人的共同記憶。
堤上守夜人
打開手電筒,看水位的刻度變化,記錄。深夜11點,中華路街道的人武部部長周有雄換班上崗了,在安排工作前,他自己先要心裡有「數」。
長江橋底的水位刻度
一周之間,刻度尺被淹沒的位置越來越高,長江武漢段的水位也不斷抬升。7月7日7時,漢口站水位達27.3米警戒水位,12日13時水位28.7米達歷史第四高,專家預計最高水位達29.2米……數字變化牽動著周有雄的心。
12日23時,洪峰以28.77米過境,隨後水位逐漸回落,到14日1時,水位降到28.71米,他才稍稍放心。據專家預測,長江武漢段的水位會緩慢下降,逐漸恢復正常。
「橋頭堡人多熱鬧,但管理起來難度較大。」周有雄覺得,另一方面,這些市民也是堤壩的守護者,他們能看到江水的變化,也能留意堤壩的潛在風險。
為防止險情,周有雄和同事們會24小時不停在大堤上巡檢,他們已堅持超過一周。每個班有8人值班,分兩個小組輪流巡檢,1.2公裡的堤岸,一個班下來要來回走近10次。
48歲的盛哲學踏著夜色帶隊出發。走在觀景堤上,他總會想起22年前的往事。1998年8月,湖北嘉魚簰洲灣決口,身在湖北武警機動支隊的盛哲學隨隊緊急救援。圍堵缺口並沒有好辦法,盛哲學和戰友們只能跳進長江,組成人牆打樁,定好木樁再用沙包封固。
盛哲學在巡檢路上
「以前很多都是土堤,水大了容易管湧、潰堤。」盛哲學說,武漢的長江堤壩後來都用鋼筋水泥加固過,安全了許多。
每次走到中華路渡口,盛哲學都會看看江水和渡口平臺的位置關係。江水上漲,渡口被淹,市民坐船到漢口的航班停航。再往前到四號碼頭,夜遊長江的渡口也被淹了。江面上往來的船隻少了許多。
半個小時後,盛哲學和隊員們返回了值班室,另一個小隊接力出發。這樣循環往復,他們是橋頭堡不能眠的守夜人。
橋底的煙火氣
橋底的面積不大,也容納著十幾個攤位。隨著來看江的人流變多,商販的生意也逐漸好了起來:打氣球的玩具槍攤位上擁擠著少男少女,一面氣球牆不一會兒就打完了;套圈的禮品並不起眼,但是圍了不少人;冰粉、章魚丸的小攤也匯聚了一批顧客。
相較之下,一個阿婆的雜貨攤略顯冷清。她賣麥芽扯糖、指甲刀和泡泡水,破舊的木板車上還擺著幾個卡套和錢包。阿婆在紙板上寫下「兒時的回憶」,用兩根竹籤,繞一小撮糖,收3元錢。她的家離橋頭堡不遠,受益於「地攤經濟」,這些還沒有遇到什麼麻煩。
最搶眼的是「橋底KTV」。老闆擺出唱機、音響和一小塊屏幕,5元唱一首。
「論成敗,人生豪邁,不過是從頭再來。」阿強在武昌魚餐廳做廚師,這兩個月來,除了下雨天,他幾乎每天都會來唱幾首歌,每當頭頂貨車滾滾駛過,他都會唱得更加賣力大聲,結果聲音更加渾濁刺耳。
阿強喜歡唱,但歌聲算不上好聽,得到的掌聲不多,有時還會走調,被路過的小年輕們調笑,但他會自顧自地沉浸其中。在橋底唱歌,阿強能從煩悶單調的生活中解脫,再望一眼漆黑中泛著點點亮光的長江,吹一下江風,心情會舒暢許多。
這些常年在長江邊上討生活的人,習慣了看江水平靜緩流。江水上漲,他們沒心思多看,有時會抽空瞄一眼。他們明白,武漢的水位會逐漸下降,生活之流也會繼續平緩前行。
【南方日報記者】劉珩
【攝影】吳明 發自湖北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