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調節是消除恐慌心理的最好辦法

2020-12-20 東方聖城網

本報記者 山進 通訊員 君來 新亮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由於病毒傳染性強,覆蓋面廣,人們從心理上或多或少地會產生恐慌情緒,面對這樣的情緒,如何看待呢?為此,記者專訪了濟寧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市級心理救援醫療隊專家、濟寧市精神病防治院心理四病區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劉霞。

記者:疫情期間,很多人談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會非常恐慌,您如何看待疫情下的這種情緒反應?

劉霞:​人們在遇到一些難以應對的應激事件的時候,往往都會產生一些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這些情緒反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內在的需求,然後幫助我們進行自我調整,來應對這些應激事件。大多數的情緒反應,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也能夠通過自我調節來調節好,有一些持續性的、比較嚴重的情緒反應可能會造成一些不良後果,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去重視,必要的話有可能需要尋求幫助。疫情下,我們要做好內心的恐慌與保持希望之間的平衡,一方面我們這種內心的恐慌可以幫助我們做好更好的自我保護,還能夠幫助我們遠離疾病和病毒,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正確的認識這個疫情,我們可以和所有人一起來面對這些磨難和挑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疫情一定能夠被消滅。

記者:面對手機和網絡上林林總總的信息,會出現恐慌的情緒,應該怎麼辦?

劉霞:​針對現在這種情況,我們不建議總是刷手機、看手機的信息,我們建議可以定時的觀看官方機構發布的新聞信息和一些關於疫情的知識和指示。避免自我強化導致的危機感,和自我暗示導致的不安全感,避免恐慌情緒和抓狂的情緒淹沒自己。

記者:現在的疫情防控措施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那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劉霞:​我們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生物鐘,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只要有條件,就要保持常態化的生活,包括晝夜的規律,還有合理的膳食、營養結構和充足的睡眠,再進行一些適度的運動鍛鍊。同時,我們還要保持和家人、親戚朋友、還有一些要好的同事之間的通訊聯繫,互相之間尋求一些支持、幫助和安慰,表達對彼此之間的關心,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自己在壓力情況下導致的一些負面情緒向他們過多的表達,不要對他們進行強烈的情感發洩,以免引起一些不良的人際關係循環。

記者:在疫情之下,會不會對精神疾病患者產生更多的影響?

劉霞:在突發的疫情情況下,對所有人都是一種應激,對精神疾病患者也是一樣。原來比較穩定的病人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或者是引起復發,原來一些不穩定的病人也有可能會出現加重,但是這種情況下也不要特別驚慌,首先要按照醫囑規律服藥,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定時服藥的鬧鐘,當鬧鈴響起的時候就要記得吃藥;其次要學會做一些心理調適,比如,把自己的脆弱的情感表達出來,向家人、親戚朋友說出來,再則就是要正視疫情,相信疫情是可防可控的。只要做好防護,就不會有太大的危險;最後,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生活當中美好的事物上去。

【健康小貼士】

如何緩解疫情帶來的恐慌情緒?

在面對疫情的時候,有情緒是正常的,不用給自己施加二次壓力,認為自己心理上生病了,相反的,要學會理解情緒,與情緒相處。積極樂觀的情緒、健康向上的心態,也是一種強大的免疫力。在此基礎上,正常作息,適當運動,儘量不外出;不要只關注疫情相關信息,學會轉移注意力。其實,疫情時期的「暫停鍵」,也是充實自己和規劃未來的好機會;找信任的人溝通和傾訴,互相鼓勵;如果感到心理負擔過重,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或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請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

【專家簡介】:

劉霞,濟寧市精神病防治院心理四病區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濟寧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市級心理救援醫療隊專家、濟寧醫學院研究生導師,擅長各種精神障礙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礙(躁狂症、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各種神經症等疾病的藥物治療及輔助的心理治療。從事臨床心理多年,經驗豐富。

濟寧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

援助熱線:

0537——12355

0537——3165837

心理援助專家24小時守候,

聆聽您的心聲。

相關焦點

  • 疫情恐懼心理的解決,恐慌心理的預防
    最近疫情比較嚴峻,很多人隨著確診人數越來越多,從開始的不在意到現在已經有些恐懼心理了,幸虧防控比較及時而沒有發展成社會恐慌。這次我們討論下恐懼、恐慌心理的關係和預防解決方式。恐慌是恐懼心理的延伸,可控的威脅是恐懼,不可控的威脅就會帶來恐慌。所以防止恐慌,就要消除恐懼心理,再解決威脅。 如佛家講的,修象法是為了修無為法,如果執著於象法就失去了根本。寺廟裡有很多規矩,誦經吃齋、打坐參禪等等,而且大的寺廟管理還非常嚴格。但如果整天吃齋沒有慈悲心,誦經不明真義,打坐參禪戒不掉貪嗔痴、出家後見美女還是起色心,那就是捨本逐末了。
  • 「慧調解「心理微課堂 | 面對疫情恐慌,看她們如何進行心理減壓
    如何處理這種恐慌、焦慮情緒呢?首先,安撫自己:這說明我們有憂患意識!就因為有憂患意識,人類才能產生自我保護意識,才能生存到現在。這些情緒都是很正常的!為什麼別人看上去沒有特別恐慌、焦慮,而自己卻特別恐慌呢?每個人的情緒感受不一樣,行為就不一樣!正所謂,一百個人看林妹妹,就有一百個林妹妹。
  • 不肯放手的母愛是陷阱,其實孩子天生就有自我調節心理
    現在您卻為孩子的適應能力太差而感到恐慌了!您怕他不能勝任一份好工作,怕他娶不到媳婦,怕他以後過的很悽慘……」這位母親更驚愕了,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湊近醫生問:「你怎麼知道的?」「從那根鞋帶知道的。」醫生說。母親問:「我以後該怎麼辦才好?」
  • 媽媽們怎麼自我調節心理?產後抑鬱症的自我調節方法
    眾所周知,產後憂鬱症已經成為很普遍的問題之一,這也是孕婦在懷孕期間容易有的心理疾病。女性朋友產後容易患上產後抑鬱症,這對女性心理健康非常有害,女性朋友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寶寶的健康,專家解釋,越是年輕的女人在生產之後越容易受到產後抑鬱症的困擾。所以,女性們在產後怎麼緩解心理壓力呢?
  • 心理煩惱需要自我調節
    面對煩惱,如果不進行及時調節,就會對人造成身體傷害。運用下面方法也可以自我調節心理煩惱,走向健康生活。  其一就是運用豁達法。這是指一個人應有寬闊的心胸,豁達大度,遇事不斤斤計較。平時做到性格開朗、合群、坦誠、少私心、知足常樂、笑口常開,這樣就很少有愁悶煩惱。  其二是使用鬆弛法。這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法。
  • 心情不好的時候,如何自我調節
    心情不好的時候如何自我調節?
  • 地震後你該如何消除心理恐慌?
    :一是抱怨,地震了,為何事先沒預報;二是恐慌,擔心在下樓或乘電梯時發生意外,尤其對高層建築避險心有餘悸。劉立介紹,這都是正常心理。因為不確定性和應急性,是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的重要特徵。而我們人類也正是在災難中生存和發展起來的。面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突發事件,抱怨憤怒無濟於事,也於事無補。這時若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理性的反應,就能積極應對突發事件,減少傷亡和損失。
  • 幾種自我心理疏導方法是什麼 自我情緒該如何調節
    核心提示:  近年來抑鬱症高發不斷,甚至也有越來越多的抑鬱症患者因為得不到積極的診斷治療,最終而走上了極端,其實我們每一個社會人,都應該具備一定的心理疏導能力,在出現壓力、挫折的時候積極進行自我疏導,及時排解壓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面對。
  • 抑鬱症的自我治療的書 抑鬱症自我調節的書
    抑鬱症的自我治療的書核心症狀:①情緒低落,心情低沉、鬱悶、悲傷、不開心,對今後感到沒有信心,沒有希望,甚至悲觀絕望,出現自傷自殺觀念和行為。②興趣缺乏,患者對什麼都沒興趣,對以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也失去興趣,整日生活懶散,行為被動,離群索居,不與人溝通。
  • 疫情之下如何消除恐慌心理?個人應該做到這幾點
    那麼我們每個個體應該做些什麼,來消除自己的恐慌心理?1、早睡早起,規律作息。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玩手機,從各種社交媒體中接受了大量的訊息,更容易使人產生悲觀和恐慌的情緒,長期下去只會損傷自己的身體,降低機體免疫力。所以調整情緒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手機,按時睡覺,給自己一個冥想的時間和獨處的空間,拋卻繁雜,使自己的內心真正平靜下來。
  • 論輕度抑鬱症患者自我調節的重要性
    首先抑鬱症是存在治癒的可能性的,尤其是輕度抑鬱症,是完全有可能治癒的,但是這個疾病,不光是服用藥物就可以達到治癒效果,自我調節同樣是重中之重。首先得自己評估一下,就是這段時間出現的這個情況,有沒有什麼心理原因,比方說有的人是工作壓力太大了,有的是學習壓力太大了,有的可能是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有的可能是家庭出現了一些矛盾,導致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從原因的角度看看有沒有可能減輕,或者是改變一下現狀,就是找找根在哪兒。
  • 《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 超實用的自我心理調節方法
    焦慮的再平衡刻度表(由作者卡爾·弗農創立)刻度七:恐慌刻度六:高度焦慮刻度五:高於正常水平的焦慮刻度四:平衡刻度三:低於正常水平的活力刻度二:低活力刻度一:嗜睡這個表體現了一個人的不同身體的狀態。你可以不去理解什麼是再平衡的刻度,但這是項行動真的是調節心理狀態的十大法寶。簡單總結如下行動一:直面焦慮症和抑鬱症。焦慮症和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地球上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有這種問題。所以拋開成見,去和別人聊天,去逛街,去求助吧。然後一點一點去改變吧。
  • 深入解讀恐狂症的自我心理調節方法
    深入解讀恐狂症的自我心理調節方法 核心提示:生活中很多人因為腦子老是在幻想自己得了狂犬病,最後被確診為是恐狂症,專業人士說恐狂症的自我心理調節方法主要有四個,分別是建立正確的認知
  • 心理畫像可調節情緒緩解壓力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處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的專家建議,運用心理畫像,可以為大家調節情緒、緩解壓力。 心理畫像是什麼?它如何準確描摹出人們的心情起伏?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因此將心理疏導列在治療框架內,形成有效的醫患合作關係和穩定的心理狀態,對於治療至關重要。 此類群體的心理表現主要有:認知上存在災難化思維和偏執觀念,覺得自己很難康復甚至想到死亡,也很難信任醫護人員等;有恐慌情緒和焦慮反應,如煩躁易怒、悲傷無助、坐立難安等;行為上表現為或抗拒否認,或無助依賴。嚴重者會出現驚恐發作造成急性呼吸困難、窒息感,加重病情。
  • 如何消除杭州殺妻案帶來的心理恐慌
    來女士已去,可她所經歷的「粉身碎骨「卻讓民眾很長一段時間陷入恐慌。那麼,怎樣消除恐慌,更好的生活呢?
  • 如何治療社交恐懼症 8招自我調節克制恐懼
    2、別沉浸在消極想法裡一定不要一直處在消極的情緒裡,因為這樣很容易會讓自己處在一個怪圈裡面不能夠出來,希望大家能夠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問題。當你專注於自己還能完善的地方,那些消極想法,那麼就是惡性循環。離開會議,聚會或者某個社交場合之後,別老念著那些本該做的更好的地方,別去想「為什麼我會那樣說」。
  • 消除愛滋病恐懼症最好的辦法,就是微笑面對恐艾,加油奧利給!
    如同網絡流行語奧利給一樣,我們遇到什麼困難,不要怕,微笑著面對它,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堅持,才是勝利!加油,奧利給!這就是我們恐友的自我保護意識,它潛藏在您日常理性的思維之下,操控著您的思維,情緒。我們會對未來有一些計劃安排,防範未然。然而,過度擔心未來,就會產生焦慮。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以前恐艾,逃避過一陣子好像不恐艾了,但是在面臨人生重大事項和選擇的時候,恐艾就會捲土重來,趁火打劫。
  • 意識心理活動與自我意識心理活動
    意識一般是對外刺激信息有整合功能與作用,就是心理整合功能與作用意識與自我意識也需要整合與統一,不然也會出現精神分裂,產生精神分裂症。這樣我們可以體驗出意識心理活動在上,自我意識心理活動在下。但是,自我意識為主時,可以通過意識來注意自我意識心理活動與自我心理活動狀態時,來對自我意識進行心理調控,來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識,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識心理活動,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識狀態。自我意識則是對機體、對機體活動、對機體狀態進行認識與調控,所以我們機體有不舒服的時候我們就要把感覺放到我們機體自身與機體內部,進行自我機體活動調節。
  • 社交恐懼症的原因及自我調節方法有哪些?
    小雅老師:qifeixiaoya社交恐懼症自我調節就是要提高自己自信的根本。心理學家分析,社交恐懼症往往緣於過於自卑,以至無法作出正常的社會應對。一位心理學教授就曾這樣指出:「社交恐怖症者對自己太過於專注,例如一次普通的談話,很簡單,就是注意對方的談話內容。但害羞的人所擔憂的卻是他給對方留下的是怎樣的印象。這樣一分神,他就往往跟不上對方講話的內容。
  • 消除恐懼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消除恐懼最好的辦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