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到了50歲,就像成熟的櫻桃一樣,味道清甜,色澤紅潤。 但是,也不能掉以輕心,堅守住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方向,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不受外界和事物的影響。
《易經》曾提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當客人不請自來的時候,我們不是把他們趕出家門,而是保持尊重和熱情的態度盡地主之誼,最終會有一定的福氣。 這句話表明,儘管我們對他們不情願,我們只是表現出友好的一面,這不會給自己造成特別大的損失。
人到了中年,已經經歷了很多事情,遇到了很多人,更了解應該和什麼類型的人交往。
在中國,與親戚交往是不可避免的。 有時你真誠地對待這些親戚,但他們不一定也待你真誠。 等到你「事業有成」,這些瞧不起你的親戚又蜂擁而至,頻繁的聯絡甚至巴結你。 等到你「名落孫山」,這些親戚就像沒出現過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
因此,人應該在這個年齡段擦亮眼睛,認清自己親戚的「真面目」,減少給自己添麻煩的機會。這兩類親戚應當小心為上,避免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損失。
第一種親戚:借錢有借無還
人要在這個社會生存下來,必須花錢,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生活中,很多人總是遇到親戚來家裡借錢,於情於理,很難拒絕。 但是,借這筆錢幾乎沒有還錢的可能性。
在現在的社會裡,每個人都很努力的賺錢。 每人的積蓄也不是大風颳來的,都是辛苦地積攢起來。
如今人已經不是少年時衝動的心態。到了中年,凡事以家庭為先,一切會損害自身利益的人,應當拒絕來往。否則到頭來,吃虧的依舊是自己。等到自己急需用錢的時候,一沒有足夠的存款二沒有地方借到錢。
第二種親戚:瞧不起自己的親戚
時至今日,攀附權貴和厭惡窮人的現象依舊存在。總有一些人會瞧不起比自己落魄的人,即使血濃於水的親人也不例外。
我們總是會以為親戚之間應該是互相扶持與幫助的。但是現實總是會給你打一巴掌,告訴你想得挺美。
這些家境不錯的親戚非但不會出手幫助那些家境不好的親戚,還會在言行舉止上各種挖苦譏笑他們,覺得他們不配成為自己的親戚。因為這些窮親戚非但不會對他們有所幫助,還會影響他們的生意。
因此,人到中年,對於這種總會嘲諷自己的親戚,應當保持理智拒絕來往。如果繼續來往,只會讓自己覺得是一個失敗者,內心變得自卑。況且富親戚也沒有所謂的親戚情誼,反而是覺得窮親戚為一種負擔。
總而言之,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數,明辨是非,拒絕來往。你要知道,一旦你事業有成,這兩種親戚必定又會出現在你面前,你都不需要擔心。但是等到你生意失敗,這兩種親戚又會變得冷漠,將你視為草芥,甚至還會想方設法挖苦你。而親人之間的傷害遠比其他傷害更加嚴重與深刻,因此人生建議,不要與這兩種親戚保持聯繫。
而這些道理早在《易經》中透露。這本書作為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源頭,內容包羅萬象。
《易經》成書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是"大道之源"。它雖然是在講述大千萬物的自然變化規律,但是它又在書中揭示不同人生階段都適應的大智慧。
曾幾何時,《易經》被人冠上"算命"之書,但是當人們對它越發深入的研究,意外發現書中將各個人生階段,應當如何為人處世說得十分詳盡。正因如此,《易經》成為我國哲學思想的萌芽。
《易經》不僅是一本用於佔卜之書,更加是一個擁有與眾不同思維模式的哲學著作,其中潛藏著萬物轉變、未來局勢發展趨勢的基本規律,同時你的一餐一粥一飯、一呼一吸、一舉一動都與這一部經典擁有 千絲萬縷的聯繫。
由此可見,《易經》並非大家想像之中的那麼高深莫測,更不是什麼迷信活動,只是有很多具體內容還有待解讀。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身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買賣做到一定水平多看一下《易經》,很有協助;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無窮,《易經》中「自立自強,天道酬勤」一直是他的人生格言。
《易經》是一本「答案之書」,值得每一個人去鑽研,了解後你會發覺,之前自身疑惑的地方,都能夠破解了。
傳統的《周易》都是文言文,過於深奧且不易讀懂,解讀起來很費勁,很多人想看卻看不懂。
而我則選擇的是這本帶有注釋、解釋以及白話講解的《圖解周易》,裡邊的內容全都是大白話,淺顯易懂。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不僅能夠讓你了解到古人的偉大智慧,更是能夠讓你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