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數學複習有助於學生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結合個人教學實踐,我認為複習要致力於將知識轉化、變化、優化、類化。
01章節複習----善於「轉化」
進行章節複習,通常是按照教材順序把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則和性質等機械地複述一遍,這種「炒冷飯」式的複習學生往往會感到乏味、頭緒不清。
針對這個問題,我採用了章節知識歸類編碼法:首先列出需要複習的主要知識點,進行歸類排隊,然後用數字編碼。教會學生把知識由厚轉化為薄。
這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集斂性和概括性。
例如複習「整式的乘除」這一單元,可把主要知識濃縮為」一二、三、四、五」:
一個方法:利用科學計數法表示絕對值較小的數。
兩大內容:整式的乘法和整式的除法。
三個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立方和(差)公式。
四個性質:同底數冪的乘法性質、冪的乘方性質、積的乘方性質和同底數冪的除法性質。
五個法則:單項式乘以單項式的法則、單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法則,多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法則,單項式除以單項式的法則,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法則。
這樣,再引導學生按以上提綱找答案,實現知識由薄向厚的轉化收到了良好的複習效果。
02例題講解----善於「變化」
複習課的例題應選擇具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重點、反映「大綱」基本要求的題目,注意發揮例題以點帶面的功能,並且有意識地對例題進行變化,挖掘問題的內涵和外延,提高思維的深度與廣闊性,培養學生隨問題變化而變化的應變能力,力爭「講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
變化的基本法有:①變化解題方法,訓練發散思維;②對例、習題進行變化,作出類比、推廣或引伸;③題型變化:封閉性變為開放性、證明題變為計算題等;④變問題情境、變圖形位置、變數、變符號等。
例如複習「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時,舉了一例:
如圖1,經過⊙O上的點A的切線和弦BC的延長線相交於點D,求證:∠BAD=∠ACD。
引導學生分析解答後,再進行如下變化:
變式1變「證角相等」為「求角度數」或「求線段長」。
①如圖1,△ABC中,AB=BC,∠B=42°,AD是△ABC的外接圓的切線,與BC的延長線交於D,則∠D= 度。
②如圖1,已知AD是△ABC外接圓的切線,並交BC的延長線於D,若AD=√3+1,CD=2,求BC的長。
變式2 變證題方法或引伸命題結論。
①如圖1,△ABC內接於⊙0,過A作⊙O的切線交BC的延長線於D,試用三種不同的方法證明△ABD∽△CAD
②已知同上,求證:AC:AB2=CD:BD
變式3 增加題設條件,變「單一題」為「綜合題」。
①、如圖2,已知⊙0的弦AB的延長線和切線PE交於點P,E為切點,C是AE的中點,PC交BE於D,求證:PE:PB2=ED:DB。
②如圖3,過⊙0外一點P引兩切線PA、PB,切點為A、B,割線PCD交⊙O於D,求證:AC·BD=BC·AD
變式4變「封閉性習題」為「開放性習題」。
如圖4,AD切⊙0於A,BD經過O,AE⊥BD於E,根據圖形寫出一些不同的線段比例式(至少寫出10個)。這樣,通過「變中抓不變」的變式訓練,不僅有利於學生更加直接觸及數學問題的實質,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繫,還對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形成準確的解題技能大有裨益。
03解題思路——善於「優化
訓練中,教師不能局限於單一的習慣性思維方式,應結合具體問題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意識地尋求多種途徑探討同一問題。
然後進行歸納比較,提煉出最佳解法,使學生在熟練掌握常規方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以達到優化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的目的。
例如:已知實數x、y、z滿足x=6-y,2=xy-9,求證:x=y
思路1(換元法):先設x=3+t,y=3-t(t為實數),代入z2=xy-9把t的值求出來,然後分別求出x、y的值,再通過比較大小證得x=y。
思路2(判別式法):把x=6-y代入z2=xy-9,整理成關於y的一元二次方程,再根據其判別式應大於或等於零,求出z的值,進而求出x、y。
思路3(構造法):由題設條件的變式:x+y=6,xy=z2+9,想到構造以x、y為實根的一元二次方程e2-6t+(2+9)=0,並且知道它的判別式△≥0,由此求得z的值,再將z的值代回原條件證得x=y=3。
這三種解法分別用到「換元法」、「判別法」、「構造法」等數學思想方法,溝通了知識的縱向、橫向聯繫,通過觀察、聯想,產生思維的飛躍,獲得嶄新而巧妙的最佳解題途徑—一構造方程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解題水平,優化思維品質。
04習題歸納-----善於「類化」
在複習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將習題歸納成類,集中力量解決同類題中的典型問題,總結出解這一類問題的方法和規律,並以此為契機構建思維單元,使學生平時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一般可讓學生從兩方面歸類:一是把那些形式上不同而解題思想方法有相似之處的習題進行歸納類比;二是把那些可用某一道習題的結論進行解答的習題歸為一類。
如學完了《相似形》後,我發動學生從教材和有關資料上找出了下面一組相關習題:
過△ABC的頂點C任作一直線,與邊AB及中線AD分別交於點F及E。求證:AE:ED=2AFFB(現行初中《幾何》二冊P264第19題)
②已知:BE、CF分別是△ABC的中線,且交點是G,求證:GB:GE=GC:GF=2(同上P237第4題)
③△ABC中,AB=AC,AD為BC邊上的高,AD的中點為M,CM的延長線交AB於點K,求證:AB=3AK(同上P263第14題)
④在△ABC的中線AD上任取一點O,射線BOCO分別交AC、AB於F、E,求證:EF∥BC(初中《數學課外作業》習題)
⑤已知:C是△ABC的中線AD上一點,連結BG並延長交AC於E,且AE=3EG,求△AEG與四邊形DCEG的面積之比。(初中《數學課外作業習題》)
上面五道題,雖然題設和結論均不相同,解答方法也各有巧妙,但都可用第①題的結論給出簡捷的解答。這就以第①題為中心,構成一個思維單元,使學生在處理三角形的中線被一直線截成定比的一類幾何題時都能迅速地解答。
經常進行這樣的歸類訓練,使學生把已掌握的結論或解題技能從一個題遷移到另一個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同時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發展思維能力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者:楊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