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八中學 丁春花
師:這首詩是曹操擬樂府的詩,可以配樂歌唱。每四句換一次韻,形成一個音樂的段落,所以每四句叫作「一解」,全詩共八解。大家讀完這首詩有什麼疑惑嗎?
生:第二解「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寫的是一種「憂思」,表達的是苦悶憂愁之情,第四解「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寫的是宴客之時彈琴奏樂的場景,表達的是一種歡樂之情。詩人要表達的到底是哀怨還是歡樂?
生:這首詩的情感一會兒憂一會兒喜,讀起來有阻隔、不順之感。比如第五解剛寫「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到第六解又轉寫「契闊談讌」,久別重逢,歡飲暢談。
師:同學們文本讀得很細。唐代歐陽詢也覺得這首詩讀起來彆扭,於是在編纂《藝文類聚》時將這首詩的八解刪削一半。明代有個學者叫謝榛的很認同他的做法。我們來看看刪掉哪些內容,讀起來如何。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歐陽詢去其半,尤為簡當,意貫而語足也。
——謝榛《四溟詩話》
生:刪掉了詩歌中情緒高漲、情感歡樂的宴客和暢談的部分。
生:刪掉了情感矛盾的部分,如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慷慨」一詞,在這裡應是情緒激昂的意思,書下注釋:宴會上的歌聲激越不平。但「憂思」很明顯是指情緒低落,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生:刪掉之後,整首詩讀起來更順了。
生:但是刪掉了之後,似乎不符合曹操的身份。曹操是一代梟雄,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同於一般的文學家,不應該這麼哀怨吧?
師:刪掉後,意思的確更加貫通。但詩味似乎也淡了很多,的確不像是文學家兼政治家的曹公的詩作。這首詩一般被認為作於赤壁之戰前夕,此時曹操50多歲,初步統一北方,沒有道理這麼憂傷哀怨。曹操詩風也不是哀怨類的,而是「志深筆長」「梗概多氣」。
《文心雕龍·時序》:「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師:「梗概」就是骨力強,風骨峻峭瘦硬。曹操的詩不是順暢的,大家一開始讀了彆扭、不順,這正是曹操詩歌的特色。「多氣」就是多慷慨之氣,曹操的詩雖然有詩人的才情和憂愁,但整體上是積極進取的向上風格。這首《短歌行》用了很多典故,只有了解了這些典故,才能讀懂曹操這種積極的感情基調。我們一起交流。
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源自《詩經》,「青衿」指周代讀書人青色交領的服裝,這裡應該指的是賢能的人才。「明明如月,何時可掇」不僅指時光荏苒,美好的事物難以挽留,而且指曹操一直渴求天下的人才而不得,「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中的「君」也是指人才。曹操一直憂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短暫,而是人才的流失。
生:「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語出《詩經·小雅·鹿鳴》。《小雅·鹿鳴》以鹿鳴起興,寫的是古代君臣宴會的場面。這四句是說,我多麼希望你們優秀的人才到我這裡來做客,你們來了,我一定會用隆重的宴會招待你們的,表現了曹操招納賢才的熱情。
師:《毛詩序》云:「《鹿鳴》,燕群臣嘉賓也。」請大家注意,這不是一般的宴會場面,《鹿鳴》宴客的主人是君王。再來體會一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裡不僅要讀出曹操招納人才的渴望和熱情,而且要讀出曹公的一種霸氣:再優秀的人才,不管是「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還是雄霸一方的劉備,都應為「我」這個時代實際上的帝王所用,成為我的座上賓。曹操是有這種霸氣和自信的。他曾言:「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的憂思不是傷春悲秋式的哀怨,而是想要在這個亂世建功立業、平定天下的思考,是積極入世的。
生:老師,「山不厭高,海不厭深」這句再讀一下,也有一股霸氣。用的是《管子·形勢解》中的話,這兩句的後面是「明主不厭人」,曹操的意思應該是自認為「明主」,有一種實現霸業的雄才大志。
生:「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也很霸氣。書下注解認為借用這個典故,表明自己像周公一樣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但是,周公除了禮賢下士之外,還有一個身份:聖賢典範。曹操在這裡以周公自比,認為自己像周公一樣賢明,因此所有的人都應該歸心於他,自己正是這個時代的周公,當仁不讓。
師:學者葉嘉瑩認為,一般有詩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這種雄圖霸業的抱負;而有雄圖霸業之抱負的人又不一定有詩人的才情。只有曹操具備了這雙重的感情,所以他才能夠寫出這麼好的一首詩來。所以在這首《短歌行》裡,詩人的情感是複雜的。一方面有著詩人的憂思,但又雜以昂揚、慷慨之調。這種剛健有力的表達,正是基於曹操有渴望安定天下的真情和憫時悼亂的熱腸,也是基於對自己的自信和霸氣。後三解的慷慨、激越之調與前三解的綿長、低回之情相間,使整首詩哀而不傷,這正是前人形容的「梗概多氣」「志深筆長」吧。
天津市天津中學 吳奇
解讀詩歌時,我們不妨來個「詩文對讀」,通過聯繫思維,找到解讀詩歌的另一條路徑。
師:通過學習,我們來總結一下詩中曹操的形象。
生:憂人生苦短。
生:憂賢才難得。
生:憂功業未成。
生:一個偉大的憂者形象。
師:對曹操評價,歷來毀譽參半。東漢名士許劭評價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京劇臉譜中用大白臉直接宣判曹操為「大奸賊」。今天,我們通過拓展閱讀,再來豐富一下曹操的形象。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觀滄海》
師:從這首詩中能看出曹操是什麼樣的人嗎?
生:是個胸懷博大、胸襟開闊、抱負宏大的人。
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烈士」形象。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裡,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蘇軾《赤壁賦》
師:從中能看出什麼樣的曹操?
生: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氣勢如虹。
生:文中「困」字寫出曹操之窘態。曹操大敗,狼狽不堪,若不是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早就灰飛煙滅了。
生:這是一個驕而失敗的曹操。
天色向晚,東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長江一帶,如橫素練。……操見南屏山色如畫,東視柴桑之境,西觀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覷烏林,四顧空闊。心中歡喜,謂眾官曰:「吾自起義兵以來,與國家除兇去害,誓願掃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萬雄師,更賴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飲至半夜,操酒酣,遙指南岸曰……又指夏口曰:「劉備、諸葛亮,汝不料螻蟻之力,欲撼泰山,何其愚耶!」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
生:部分文字和《赤壁賦》裡的內容相似,好像在讀《赤壁賦》。
生:從曹操大戰之前所說的兩個「耶」來看,其志滿意得,好不驕傲!
生:與其說劉備、諸葛亮何其「愚」,不如說曹操何其狂,大戰結局便是證明。
生:這是一個驕狂的曹操啊!
曹操正笑談間,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時操已醉,乃取槊立於船頭上,以酒奠於江中,滿飲三爵,橫槊謂諸將曰:「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今對此景,甚有慷慨。吾當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
生:破黃巾……深入塞北……,句式整齊,讀來很有力量,曹操真乃大丈夫也。
生:這是曹操的「醉語」,看似慷慨激昂,實則趾高氣揚。
師:對此,毛批:歷數往事,略述生平,趾高氣揚,志得意滿,寫曹操驕盈之甚。「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句,你們知道毛宗崗怎麼批註的嗎?
生:看樣子是批判的,不會讚美曹操。
師:的確,毛夾批:自比周公,驕盈極矣。
生:好一個驕盈的曹操!
歌罷,眾和之,共皆歡笑。忽座間一人進曰……當下操橫槊問曰:「吾言有何不吉?」馥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操大怒曰:「汝安敢敗吾興!」手起一槊,刺死劉馥。眾皆驚駭。遂罷宴。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
生:對「月明星稀」句,劉馥認為是「不吉之言」, 大敗曹操之興,也許真是刺破曹操內心的擔憂——南徵失利。
生:蘇軾《赤壁賦》引用的就是這句,結合「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這句,顯然蘇軾從「月明星稀」中也看到了這點,只是不明說。劉馥直接說了,結果被醉酒、橫槊的曹操刺死。從眾人驚駭中可以看出曹操太驕橫了。
生:這是一個「何其驕盈」的曹操啊!
師:我們再看毛批:曹操當舞槊作歌之時,正志得意滿之時也。而歌乃曰「憂思難忘」,又曰「何以解憂」,又曰「憂從中來」,何其宜樂而憂耶?蓋樂者憂之所伏。……淳于之《諷齊王》,亦曰:「樂不可極,樂極生悲。」
通過詩文對讀,從多角度我們獲得了曹操的「另一個」形象。這種閱讀方法希望同學們能使用。其實,明人呂坤在《呻吟語》中就說過:「誦詩讀書時便想曰:『此可以謂某事之法,可以藥某事之病。』如此則臨事觸之即應,不待思索矣。」顯然,呂坤告訴人們,在平時閱讀的時候就要有聯繫的意識,要有為現實問題服務的意識,如此方能「臨事觸之即應,不待思索」。
浙江溫州市第二十二中學 葉方碧
師:之前給大家布置的預習作業:假如你要參加《朗讀者》節目,朗讀的篇目是《短歌行》,現在節目的編導要給你配背景音樂,希望你呈現這首詩歌的節奏曲線圖。同學們都已經做了,我們來看看大家的作業。
同學們畫的詩歌情感脈絡曲線圖各有不同,尤其是對開頭情感起伏的節奏,差別很大,有的同學畫得很高,有的同學畫得很低。詩歌起調的情感究竟如何呢?
生:「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我覺得要低一點,這首詩整體情感是「憂」,起調還是低一點好。
生:不,應該要起高一點,「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後面是個感嘆號,感嘆號情感強烈。
師:同學們很細心,發現了這裡有個感嘆號。中國古典詩詞本來是沒有標點的,標點是後人加上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教材編者加上了感嘆號,看來我們先要探究清楚此處感嘆號的使用是否正確,才能確定起調。大家對這個感嘆號有什麼看法?
生:我覺得不太對,應該把「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後的標點改為問號,這本身就是一個問句,是曹操喝了酒後的自然發問。第二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中的句號改為嘆號,這樣更加能表達濃重的憂傷之情。
師:你覺得剛開頭起調要平緩一些,要讀出問句的味道,讀出酒醉後的迷惘。
生:我覺得還是課文中的嘆號好,這樣更能顯示曹操的霸氣。加上嘆號,能從「人生幾何」裡讀出曹操的自信,骨子裡爆發出的王者之氣,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氣勢。感覺自己時間都不夠用,如果上蒼能再給自己更多時間,自己定能建立更大的功業。
師:你讀出來的點很特別,王者之氣的豪情在首句詩句裡飛揚。
生:我也感覺第一句表面是憂,實則豪壯灑脫。曹操對自己所建立的碩大功業心滿意足,但苦於自己年歲增長,歲月無多,未能統一國家,又產生失落之感。
師:大家讀出了豪情萬丈、志得意滿,又夾雜著些許遺憾。既然曹操在發問「人生幾何」,他問的對象又是誰呢?
生:問身邊的人,希望能夠給自己解答。
生:問上蒼,祈求上蒼再多給自己一點時間,讓自己能繼續將自己的功業行進下去。
生:問自己,自己如今已有所成就,但還有缺憾之處,渴求自己變得更加完美。
師:總結一下同學們說的,既有為自己當下已經建立功業的志得意滿,又有自己因為時光有限不能繼續功業的感傷。我們知道詩歌的語言是凝練的,人在抒發情感的時候,不可能將情感條分縷析然後一一用詩句對應,可見這句詩背後的情感還不只這些。從這個嘆號中大家讀出了「樂」之外的悲。除了為光陰易逝、功業未能盡成而悲之外,還為何而悲?
生:課下注解「對酒當歌」是「面對著酒與歌,即飲酒聽歌」的意思,如此盛大的場景,觸動了曹孟德,我們常常說樂極生悲,歌舞昇平的歡樂宴會場景先是快樂至極,讓曹操盡享人間歡愉,但轉念又想到自己壽命終有盡頭,不免悲傷湧起,這裡用的手法和《嶽陽樓記》裡的很相像。
師:這種手法叫以樂寫悲。王夫之云:「以樂景寫哀情,則備增其哀樂。」此亦同理。還有為什麼而悲傷?
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這是為不能得到賢能的人才而悲傷。
生:「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是招納賢才的熱情,同時也可以反襯出自己因為壽命有限,不能讓天下人才盡為我所用的遺憾。
師:同學們,現在大家覺得教材編者使用這個嘆號合理嗎?
生:這裡使用嘆號應該沒有錯,「人生幾何」語氣越強烈越好,這爆發出來的王者豪情越強烈,希望天下人能盡為自己所用的情感便越突出;這種時光易逝的感慨越強烈,便越能顯示出自己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無奈。
生:我覺得這個嘆號大有深意,既蘊含曹操絕對的驕傲,又暗指曹操相當程度上的悲傷。
師:看來教材編者點句讀的時候,還是花了很大一番心血的。
生:我覺得嘆號既能將曹操的帝王傲氣表現出來,又能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形成鮮明的對比,有一種強烈的對比色彩。正是因為這個感嘆號,將未能建立功業的情感襯託得更加悲傷。編者真是用心良苦。
師: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剛才同學說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中的句號要改為嘆號?
生:這裡用句號,這種憂傷的感覺,恰恰如迢迢春水一般延綿不斷,顯得更加低沉,和前面的感嘆號形成巨大反差,又有一種很強的張力。
師:大家說得非常好,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詩歌!
(全班齊聲朗讀)
師:如果《朗讀者》欄目請同學們寫一段解析這首詩歌的文字,大家能寫嗎?繼續完善詩歌情感脈絡圖,寫一段解析詩歌的文字,這就是今天的作業。
浙江寧波市鎮海中學 龔瑞峰
師:根據課下注釋判斷,這首詩採用的最典型的手法是什麼?
生:用典。
師:幾處用典的意圖高度一致,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是什麼?
生:追求賢才。
師:填寫以下表格。
師:「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典出自哪裡?
生:《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原典指女子思念情人,這裡指曹操對賢才的嚮往。
師:請翻譯。
生:穿著青色交領的衣服的人啊,我對你的思念連綿不斷;即使我沒有去找你,你難道就不能給我消息嗎?
師:我不去找你,你也可以主動來找我。曹操用這一典故,為什麼不把這層意思表達出來呢?難道他沒有希望賢才主動來投奔他的意思?
生:因為這有些責問、幽怨吧。
師:哦,嗔怪的味道。不太符合男性表達,對嗎?
生:也不是,寫出來就太直接了,會顯得自己不謙遜。
師:實際上,雖然曹操內心很盼望,但沒有很直白,恰恰也體現了豪傑之士的風度,不卑不亢。第二處呢?把原典翻譯一遍。
生:鹿在悠閒地吃草,發出呦呦的鳴叫,彼此應和。我在宴請賓客,鼓瑟吹笙。
師:先寫曠野上的呦呦鹿鳴,再過渡到宴會的熱鬧情景,運用了什麼手法?
生:比興。
師:此典用意是什麼呢?
生:《鹿鳴》是宴客的詩,用來表達招納賢才的熱情。
師:說明他願意善待賢才。他的這份心情,在下文哪一句中也得到驗證?
生:「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師:先翻譯。
生:賢才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屈駕來訪。久別重逢,又談起了舊日的恩情。
師:明明是曹操自己在招納賢才,為什麼寫賢才從四面八方屈尊過來投靠他?怎麼會呢?
生:心裡希望吧。
師:怎麼解釋?
生:是虛寫吧,是想像。
師:這樣的寫法,在其他詩歌中,有沒有類似的示例?
生: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明明是杜甫自己思念妻子兒女,卻寫妻子此刻正思念自己。
師:是曲筆,是想像。那有沒有可能是實寫呢?曹操這番話說給誰聽的?
生:在場的人。
師:在場的人已經投奔他,他極力渲染宴會上的賓客深受款待,是為了什麼?
生:為了留住這些人才。
生:為了籠絡還未投奔自己的人才。
師:嗯。第三處呢?
生:「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取自《管子·形勢解》:「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表示希望儘可能多地接納人才。
師:從「山」「海」再到「賢君」,同樣作了類比。最後,「周公吐哺」,《史記·魯周公世家》中,周公曾自謂:「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短短四個字,卻包孕了如此豐富的故事內涵。這就是用典的魅力。另一個人劉邦,曾寫過《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很直白,如果作為一個招賢令,還原到當時的情境,哪一個效果會更好?
生:各有各的好。劉邦直接,體現渴求賢才的迫切心情。曹操委婉,有文採。
師:還有其他意見嗎?
生:漢代盛行儒學,讀書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相比劉邦,曹操的更符合有識之士的內心情感。
師:哦,都是讀書人,不必那麼草莽。
生:劉邦寫《大風歌》時,項羽已經被打敗,無論他怎麼表達,賢才只有歸順於他;曹操當時與孫權、劉備三足鼎立,而且劉備愛才惜才,曹操是有競爭壓力的。
生:對,曹操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被人認為是不忠的。他想用周公典故,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忠臣形象,和劉備抗衡。
師:時局所迫,劉邦是愛來不來,曹操要權衡人心。那麼,四個典故的順序,是否可以調換呢?
生:不能調換。從時間順序看,第一個典故是思慕賢才,「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是在想,賢才還沒來;第二個典故是賓客來了;最後是禮遇賢才,天下歸順了。
師:有沒有其他角度,比如從情感內容看?
生:……
師:第一則用典是講述戀人間的真摯感情;第二則是對朋友的敬重;第三則講到君臣之義。三者有沒有體現層次?
生:愛情,比較私密;友情,更寬闊;君臣、天下的愛,是一種博愛。情感範圍上有差別。
師:情感上是逐漸擴大的。曹操抓住了廣大士人普遍的心理共情,「己欲達則達人」,一點點滲透人心。詩歌一開始,曹操就表達要追求賢才嗎?
生:沒有。
師:開始幾句表達了什麼?
生:人生苦短。
師:他怎麼來寫日子過得太快的?
生:譬如朝露。
師:早上的露水,一下子就蒸發了。《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就有「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生命短促易逝,但功業未成,曹操心生憂愁。他想用什麼來消解愁緒?
生: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生:不是的,是得到賢才。
師:沒錯,酒不能解愁,只有及時地對抗時間,追求賢才,建功立業,才是唯一的解藥。曹操懂得以己度人,清楚士人和自己共通的心理欲求。
基於課標的教學內容選擇
吳欣歆
《短歌行》是高中語文必修課程的教學篇目,選擇其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的相關規定。梳理「文學閱讀與寫作」提出的學習內容與目標,可以形成下面的思維導圖。
參照思維導圖列出的學習內容要點,閱讀《短歌行》需要關注詩歌本身的結構特徵、呈現的形象特點、詩歌的情感基調與表達方式。
結構特徵可以「套用」擬樂府的體式特點,以此作為教學的切入口。丁春花老師執教的《哀怨曲還是歡樂頌》即由此開啟學生的鑑賞評價,啟發學生關注全詩「八解」形成的音樂節奏,重點討論「後三解」與「前三解」節奏的變化,以及隱含其中的情感變化,落點是詩人的雙重身份與複雜情感。
形象特點通常會結合表達方式一起討論,詩歌引用的內容將作者的一番心事和盤託出:「青青」兩句表達思慕賢才,「呦呦」兩句表達愛才之心,「引《子衿》是說求之不得,因而沉吟,引《鹿鳴》是說求之既得,奏樂助興」(金性堯《三國談心錄》),「月明」四句重在感慨賢才還在漂泊,最後四句期待他們歸附自己,整首詩瀰漫著「強烈的權力欲」(金性堯《三國談心錄》),霸主形象呼之欲出。吳奇老師執教的《「另一個」形象》獨闢蹊徑,以詩文對讀的方式,綜合閱讀《赤壁賦》《三國演義》(節選),引入毛宗崗的點評,啟發學生多角度分析曹操的形象。
情感基調歷來有爭議,一說高昂一說低回一說先低回後高昂,恰好可以引發學生的辨析討論。葉方碧老師執教的《小標點,大詩心》從標點的使用入手,引導學生關注詩歌「起調的情感」。標點符號是輔助的表情達意工具,古詩中的標點顯現「點讀」者對詩歌的理解,葉老師將其轉化為激發學生討論的抓手,組織學生與「點讀」者對話,可謂匠心獨運。
表達方式通常會談到「用典」,龔瑞峰老師執教的《〈短歌行〉用典的蘊藉與張力》不僅組織學生討論每個典故的內涵,還幫助學生建立了典故間的關聯,分析三處用典的情感層次,統整全詩典故,闡釋其蘊藉與張力,表現出教師整體關照、解讀文本的能力。
四個鏡頭的教學切入點,覆蓋了「文學閱讀與寫作」規定的四方面學習目標與內容,每個「入口」都可以串聯其他教學內容,共同指向教學目標。對照課標要求,教學還需要再走一步,討論《短歌行》的審美特徵與美學價值。
因此,在上述內容之外,我覺得還需要關注《短歌行》的兩個特點:四言詩、漢魏詩。「四言詩的節奏是單純的,沒有變化的……它讀起來鏗鏘有力,絕無纏綿悽惻的情調,透露著詩人的堅定意志和內外如一的質直性質。它的前後語氣是一貫的,表現著詩人那不受外在因素影響、不易變動的情感與情緒特徵。它沒有抒情詩常有的那種多愁善感的性質,沒有敘事寫景詩常有的敏感多情的感覺。」(王富仁《四言詩與曹操〈短歌行〉其一》)「漢魏古詩敘事言情往往借單個場景或事件的一個片段來表現,而場景片段的單一性和敘述的連貫性既形成了深婉渾淪的典型意象,又造成了漢魏詩自然流暢的意脈文氣。這是漢魏詩歌氣象渾成的深層原因」(葛曉音《論漢魏五言的「古意」》)。關於四言詩的論述還可以聯繫《沁園春·雪》,探究兩位詩人共同的氣質與共同的句式選擇;漢魏詩的特點啟發我們關注曹操在《短歌行》中執著刻畫的場景和精心編織的故事,這樣的場景和故事,或許能夠幫助他了一番心事吧。
課標是教學內容確定的依據,也是檢視教學內容合理性的重要標準,能夠幫助我們客觀理性地分析其中的優勢與問題,明確教學改進的方向。
——《語文學習》2020年第1期
《語文學習》雜誌《鏡頭》欄目聚焦中學語文經典課文,集中展現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智慧。2020 年第12期、2021年第1、2、3、4期向讀者徵集黑塞《讀書:目的和前提》、曹操《觀滄海》、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孟子>三章》、《<老子>四章》的精彩鏡頭,分別於2020 年11 月1 日、12 月1 日、2021年1月1日、2021年2月1日、2021年3月1日截稿。文章體例為課堂實錄,字數1800左右。請登錄本刊在線投稿平臺www.yuwenxuexizazhi.com投稿。)
相關圖書
(長按上圖小程序碼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