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立儲——為什麼最終選定了十五阿哥永琰

2021-02-07 民大歷史評說

                                      

感謝大家的閱讀!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二十五歲登基,在位六十年,在太上皇帝位三年,享壽八十九歲,是中華歷史上實際掌權最久、壽數最高、安享太平最長的皇帝。他一生操執權柄、太阿在握、俯視億萬臣民百姓,牢牢把持皇權。自即位時開始,至咽氣前一刻,從來都沒有將權力下移過。

在漫長的六十三年執政生涯中,乾隆帝諸事順利,福祿壽三全,五世同堂,號稱「十全老人」,自誇「十大武功」。雖然其中有相當大的好大喜功、自我誇耀吹噓、乃至諱敗為勝情況,但是兩次平準、平回,和反擊廓爾喀入侵,確實是實打實地收復故土、保衛國家,為中華版圖保持完整建立過不可磨滅的功勳,應該給予正面評價。

在成為皇帝,君臨天下的生涯中,乾隆帝基本上順風順水,諸事無憂,安邦拓疆、文治武功,使得清朝的統治得以穩固,拋開後世所爭議的「集權統治、鉗制思想、打擊文人、社會停滯」等等負面評價,其實乾隆帝可以算是中華歷代皇帝中,做本職工作做得最好的一人了。

但即使是乾隆帝這樣一生順暢、運氣逆天、執政生涯波瀾不驚的皇帝,也有著無法避免的困局,以及逃避不開的傷心事,那就是他的立嗣之事。這件事困擾了乾隆帝的一生,直至退位成為太上皇帝後,老邁的乾隆帝還對此事耿耿於懷,以自己不能立嫡子為嗣君而懊惱苦悶,這也是乾隆帝一生中少有的挫折(沒有之一)。

乾隆帝二十五歲即位後,於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按照「嫡子承繼」原則、及其父雍正帝所創立的「秘密建儲」制度,將嫡長子永璉(皇次子)的名字封入鐍匣中,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以此作為密立永璉為皇儲的憑據。

天不假年,兩年後,乾隆三年(1738年),九歲的永璉患病不治,早夭而亡。選定的嗣君夭折,使得乾隆帝身心備受打擊,此後五天都沒有臨朝。為了表示自己的重視和哀痛,乾隆帝特地把密立皇儲的諭旨公布於眾,向諸臣工說明永璉並非普通皇子,而是已經預立的皇太子,是儲君身份。

之後,乾隆帝正式追封永璉為端慧太子,按照皇太子的儀制為永璉舉辦喪禮,乾隆帝親臨祭奠。永璉被葬於朱華山皇太子陵,這也是清朝唯一一座皇太子陵。

永璉夭折後,乾隆帝立嫡的念頭依舊暗藏於心,所以沒有在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這幾個庶子中擇賢而立,而是一直期盼著皇后富察氏(孝賢皇后)能夠為自己再誕育嫡子,然後立為嗣君。自乾隆三年(1738年)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這九年裡,乾隆帝一直沒有動過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安放秘密建儲鐍匣的念頭。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佛誕日),乾隆帝皇后富察氏不負所望,為乾隆帝誕育下皇七子(嫡次子)。再得嫡子的乾隆帝大喜過望,作詩慶賀,又大宴群臣,意在同賀國母再誕嗣子。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九月,乾隆帝不顧皇子應在適齡後再起名的祖制,迫不及待地為嫡次子賜名「永琮」。「琮」是古代帝王祭祀用的玉杯,也有有承繼宗廟的意思,永琮的名字,所寓含傳承之意顯露無疑。永琮賜名後不久,乾隆帝發現莊親王允祿之孫名叫永琮,便立即下令其改名為永瑺。

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月初八,永琮滿周歲,乾隆帝即準備密立其為新儲君。但就在建儲之事緊鑼密鼓的進行中時,乾隆十二年(1747年)除夕之夜,兩歲的永琮患天花,不治夭折,乾隆帝再次失去嫡子。

接連遭受嫡子夭折打擊的乾隆帝痛苦萬分,悲慟不已。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帝明發諭旨,對於早逝的永琮倍加讚譽,說他是自己早已內定的皇嗣人選,只是時間倉促,沒有來得及正式建儲,永琮的葬禮應優於其他皇子。之後,乾隆帝追贈永琮為「悼敏皇子」(皇子夭折賜諡號,在清朝極為罕見),把他安葬在其兄永璉的朱華山皇太子陵。

接連兩個嫡子夭折,大大打擊了乾隆帝的立嫡之心。而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皇后富察氏也因痛失愛子憂慮成疾,在隨乾隆帝南巡的途中病逝於德州。這一下,乾隆帝徹底斷絕了再獲嫡子的念想。

接連失去嫡子,乃至嫡妻,使得乾隆帝的情緒極度痛苦、暴躁,更轉化為無處發洩的沖天怒火。在奉富察皇后靈柩回京的時候,乾隆帝對於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二人的迎接禮儀和態度極度不滿,大發雷霆,遷怒於二子,暴怒下甚至要當場格殺二人。被人勸阻後尚不息怒,恨恨地言明「此二人斷不可承襲大統!」剝奪了永璜、永璋的繼承權。永璜因此驚嚇成疾,兩年後早逝,永璋也一蹶不振,鬱鬱寡歡,二十五歲即去世了。

平息了心態後的乾隆帝也對自己盛怒之下的不理智行為後悔不已,失去兩個嫡子後,又廢了兩個庶子,究其原因,都是自己一心想立嫡子為嗣,希望破滅後轉悲為怒的心態所造成的,說咎由自取也不為過。

於是,乾隆帝基本上斷絕了立嫡的心思,公開對大臣們說:「先朝未有以元後正嫡紹承大統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過也。」規定以後不得再有更立皇嗣之議,違者立行正法。

自此十多年,乾隆帝再也沒有主動提及過建儲之事,諸臣工也不去觸那個黴頭,均緘口不言。乾隆帝的繼嗣之事,就此拖延下來,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在此期間,乾隆帝明裡不置一言,其實暗中還是在考察諸皇子,以便擇賢者建儲。這個時候,乾隆帝諸子在世者尚有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等七個皇子。其中永璂之生母為乾隆帝繼後那拉氏,稱得上嫡子。

但是乾隆帝一是被之前兩立嫡子不成之事打擊過大,二是實際上的長子永琪(永琪雖然是第五子,但當時乾隆帝在世最長的第四子永珹已經過繼出去,為乾隆帝十二叔和碩履懿親王允裪的嗣孫,所以永琪是實際上的長子)當年已經二十三歲,且為人仁厚、恪盡孝道,又「聰慧沉穩,騎射頗精,博學多才,嫻習各語,熟諳諸藝」,可以說在兄弟們中十分突出,表現很是優異。因此乾隆帝十分鐘愛於他,在擇賢和擇嫡中猶豫不決,沒有下定決心。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初五端午節,五十四歲的乾隆帝居住在圓明園居九州清晏殿,準備和諸皇子及宗親們共度佳節。就在準備宴會的時候,圓明園突然遭遇火災,並迅速蔓延至九州清晏殿,情況萬分危急。千鈞一髮之刻,是永琪及時趕到殿外,不顧火勢,用手臂和肩膀撞破殿門,背起慌亂中的乾隆帝迅速逃離火海。此事給予乾隆帝極度的震撼,同時也更加堅定他立永琪為嗣君的決心。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二十五歲的永琪被乾隆帝冊立為和碩榮親王。在乾隆帝十七個皇子中,生前封親王的只有三人,而永琪是第一個生前封王的(另外兩位是永瑆、永琰)。乾隆帝的意思很明確,皇位將來要傳給永琪。這個時候的永琪,已經無限接近正大光明匾額後,鐍匣中嗣君的位置了。

事情就是這麼詭異,不過半年後,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三月,二十六歲的榮親王永琪患背疽去世,乾隆帝的立嗣願望剛一萌芽,便又一次落空。

五十七歲的乾隆帝精神簡直是要崩潰:自己一次次屬意鍾愛的兒子,想要建儲,但是一次次的天不遂人願,選定的繼承人先後夭折或者英年早逝。也許冥冥之中天意早註定,自己的皇嗣繼承之事必須經歷殘酷磨難,才能達成。

二十多年後,即使已經選立了嗣君,國本已定,但年邁的乾隆帝在想起自己的愛子永琪時,還老淚縱橫,不能自已:「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騎射及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將示明言,乃及復因病旋逝。不勝痛惜矣。」

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永琪去世後,乾隆帝可供選擇的建儲人選只有四人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六子永瑢已經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過繼給乾隆帝二十一叔慎靖郡王允禧為嗣孫,失去了繼嗣資格。皇十七子永璘此時尚未出生)。

其中皇十二子永璂雖然是繼後那拉氏所生,身份是嫡子,但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閏二月,那拉氏皇后莫名其妙地同乾隆帝在南巡途中產生激烈衝突,導致夫妻反目,皇后甚至斷髮,以示和乾隆帝決裂之心。因此,暴怒的乾隆帝將皇后遣送回京,所有冊印冊寶全部收回,一度還有廢后之心。因朝野觀瞻不佳,乾隆帝思慮再三後勉強沒有廢后,但是夫妻已經恩斷義絕,形同陌路。

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七月,那拉氏皇后在生無可戀中去世,其在後宮中所留下的畫像、物件、文字等全部被乾隆帝下令清除,她所留下過的生活印記,自此消失於皇宮之中。

永璂雖然是那拉氏的兒子,但同樣也是自己的親兒子,自然不能清除掉。所以乾隆帝看在父子情分上,勉強留永璂在皇宮內生活,沒有進一步處置。但是永璂的嫡子身份從此不要再提,能夠能夠平安生活,就是他的福氣和運數了。

永璂從此像一個隱形人一樣,默默生活在皇宮中,自乾隆三十一年到四十一年(1765-1776年),十一年間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即使成婚,他也沒有按照慣例出宮居住,內務府也不敢向乾隆帝請示如何安排分府事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十五歲的永璂去世,生前沒有封爵,身後也沒有子嗣,在默默無聞、孤寂落寞中走完了一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年已六十五歲,步入老年,建儲的事情再也不能耽擱了。而他先後誕育的十七位皇子中,這時候只有六位皇子在世,更是只有四位皇子有資格被立為儲君(皇六子永瑢出繼失去資格,皇十二子永璂自動忽略)。但四個有資格繼位的兒子中,乾隆帝剛開始其實一個也沒有看中。

皇八子永璇年齡居長,這時候實際上已經是長子,機會原本很大。但他做事一貫輕浮,性格又浮躁,品行德業在兄弟們中墊底。另外永璇為人孤傲乖戾,和兄弟、朝臣關係疏遠,人緣也不好。這使得乾隆帝對於永璇很是厭惡,認為他作為儲君的資格遠遠不夠,社稷不能交到這樣的輕浮浪蕩淺薄之人手中。

再者,永璇自幼患有腿疾,走路顛簸,無人君之像,更加使得他繼位希望渺茫。因此,永璇第一個被乾隆帝放棄,不再考慮其繼嗣資格,使得他退出了建儲的競爭人選。

皇十七子永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時候不過區區七歲,還是個懵懂的幼兒,不諳世事,選擇他即位,乾隆帝自己都認為荒唐。同時永璘是乾隆帝五十六歲時所生,是他最小的兒子。老來得子的乾隆帝自然是對這個小兒子鍾愛異常,格外溺愛。

所以永璘從小依仗皇父的寵愛養成了膽大妄為、不服管教、頑劣不堪的個性,使得乾隆帝這個老皇父十分頭疼。

永璘既年幼,又隱約顯露出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敗家子德行。這樣的小孩兒,乾隆帝溺愛可以,加以厚賜封賞也可以,但是江山社稷可絕不能交給他,以免因此導致國家傾覆的大禍。頑劣的永璘因此也被排除在儲君人選之外。

排除了永璇和永璘後,乾隆帝只剩下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兩個選擇了。

永瑆是乾隆帝淑嘉皇貴妃金氏所生,生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時年二十二歲,已經是成年人了。他在乾隆帝諸皇子中,個人綜合素質相對最出色,尤其是書法功底非常深厚,清朝四大書法家中,永瑆居其一。另外他的文學素養也很高,著有《詒晉齋隨筆》、《倉龍集》、《詒晉齋法書》等傳世作品,不要說在皇子中,即使整個朝野內外,永瑆的學識文化素養都是出類拔萃的。

如果是傳統中華漢家王朝,永瑆這樣的「賢王」,絕對是皇帝選擇嗣君的首選之人,也是朝臣們推崇的聖君標杆(僅以無嫡時論,有嫡當然什麼都不要提),獲取皇儲之位簡直易如反掌。

但是清朝恰恰是以弓馬立國,推崇勇武,輕視文學。早在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五月,乾隆帝無意中看見皇十五子永琰手裡拿有一把摺扇,上面有題畫和詩句,文理字畫都很是不俗。上前詢問後得知是永瑆所作,贈送給十五弟永琰,落款還留有「兄鏡泉」的花押和鈐印。乾隆帝大不以為然,認為永瑆這種文士做派有違祖制,是迂腐書生的習氣,缺乏陽剛之氣,非常鄙視。

之後,乾隆帝特地在養心殿召見諸王、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向他們出示了永瑆送給永琰的扇子,就此事大發議論,說:「皇子讀書,當求大義,以明明德。一味尋章摘句,已經是末務了,怎麼好如同儒士一樣喜好虛名,以文字自娛呢?朕即位前,雖留心詩文,但從未私取別號,並不以此事為美。朕二十二歲時,皇考(指雍正帝)因編纂《當今法令》,問諸皇子有無別號,朕回答說沒有。皇考遂賜朕「長春居士」,朕弟和親王「旭日居士」,作為別號。皇考所賜,朕不敢不受,但是自即位起,朕從不以此別號署款題識。祖宗櫛風沐雨,披堅執銳,始有此基業,後世子孫當以崇尚本務為先,習弓馬騎射、熟諳武藝,兼具文德,以為正道。倘若效法腐儒習氣,流弊所至,則國家紛紛脫劍擱弓而附庸風雅,長此以往,國運人心更易,使人鄙武崇文,心氣逐漸柔弱,則勇武之氣消退,無法衛護社稷,不可不加以警惕。皇子讀書容易領悟,而騎射行圍則不經磨鍊不能精熟,人性好逸惡勞,趨易避難,久而久之,必致習文為易,而弓馬騎射為難,不能振作。即使工於詞章,優於書法,不過儒生一藝耳。若以風雅自命,乃會其本而務其末也!」

在乾隆帝的嚴厲督促下,在場諸王公大臣及宗室們紛紛表示要遵從皇帝詔令,以祖宗家法為先,保持尚武本色。乾隆帝還親自把這段話歸納總結,書寫成文,張貼在上書房及阿哥所,讓皇子們朝夕觀省,知所勸戒。

永瑆被結結實實地上了一堂思想品德課,雖然他之後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名士派頭,依舊醉心於書畫詩詞,文章歌賦,個人文化素養不斷提升,但是在乾隆帝眼中,永瑆文才藝術方面是技藝精湛、超凡脫俗,不過傳統的騎射武學方面就一塌糊塗、差強人意。這種根本沒有把乾隆帝的教誨銘記在心,我行我素的秉性,實在是讓乾隆帝對永瑆大失所望。

同時,永瑆還有一個讓人無法忍受的怪癖:吝嗇至極!他的嫡福晉富察氏,是乾隆帝嫡妻孝賢皇后的親侄女,首輔大學士傅恆的女兒。嫁給永瑆後,居然被沒收了全部嫁妝首飾,穿粗布衣物,用粗茶淡飯,簡直連普通侍女都不如,搞得富察氏回娘家的時候向父母哭訴吃不飽。乾隆帝得知後斥責永瑆,永瑆不以為然,說嫁妝自己也沒有亂用,都保管在府中,小心收好,以免福晉敗家。氣的乾隆帝大罵永瑆吝嗇,敗壞皇家風範。

另一次,永瑆府中一匹馬摔傷不治死了,他居然命令全府不要再額外置辦其他菜品,就以馬肉為食,以節省花費。平時府中的用度,也是能省就省,不肯多花一文錢。長久以往,全京師都知道永瑆府中粗衣粗食,堂堂皇子夫婦平常以鹹菜稀粥果腹,還習以為常,這都成了京師內外的大笑話。

對於永瑆的崇尚儒家文化、一副名士做派的行為,乾隆帝極為厭煩,也曾經多次斥責,希望他能有所改變。但永瑆始終以文學詩書自娛、以附庸風雅為追求。雖然個人文學藝術水準確實高,也稱得上才華橫溢,但是他輕視弓馬騎射,對於祖制尚武的傳統疏遠輕慢,使得乾隆帝對他越來越不喜。

再加上他生性吝嗇小氣的表現,更加讓乾隆帝覺得這個兒子格局太小,如果託付社稷,恐怕又是一個宋徽宗、李後主似的高才低能的庸君,國家豈不是要衰敗傾頹。思慮之後,乾隆帝還是決定放棄空有才華的永瑆,把他也排除出儲君人選。

最後,乾隆帝將目光放在了最後一個儲君人選——皇十五子永琰身上。相對來說,這個之前沒有特別關注過的兒子算得上品行端莊、勤勉好學;為人節儉忠厚,忠孝友悌,個性也是循規蹈矩、沉默持重。這樣的品行,在皇子裡面已經是很難得了。永琰因此勉強入得了乾隆帝的法眼之中。

在乾隆帝所注重的騎射武藝方面,永琰雖然天賦平平,但是能夠嚴格依照祖制,勉力學習,弓馬技藝在諸皇子中算是最好的,整個朝廷內外,也能保持在水準線之上。

而永琰最大的優點,是非常地「聽話」,對於父親乾隆帝的諭旨,他都會老老實實去落實完成,不折不扣、盡心盡力。這樣的老實性格,又讓乾隆帝對永琰高看一眼。

在隨同乾隆帝北巡祭祖的時候,永琰也顯露出敦厚虔誠的態度,在昭陵(清太宗皇太極陵)舉行祭祀儀式時,乾隆帝心有所感,導致朗讀祭文時感慨萬千、淚如雨下。隨同的諸皇子裡,只有永琰隨之動情,激動跪拜,失聲痛哭,令乾隆帝讚譽不已。

祭拜完畢後,永琰還作詩獻給乾隆帝,以緬懷祖宗:「守成繼先王,功德瞻巍峨;永懷肇造艱,克勤戒馳惰。」乾隆帝看後很是欣慰,認為永琰不忘本,立意高遠。這更增加了永琰在立儲中的優勢。

在其他所有兒子都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不是特別理想的前提下,同樣也很平庸的皇十五子永琰,因為相對而言比較全面,也沒有特別突出的缺點,使得衡量了許久的乾隆帝最終下定決心,選擇了永琰這個起先並沒有著重關注的兒子,立為儲君。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九,六十四歲的乾隆帝第二次打開鐍匣,把皇十五子永琰的名字鄭重其事地寫入諭旨,封於匣中,擺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然後乾隆帝秘密召見少數幾個軍機重臣,通知他們自己已經秘密建儲,囑咐他們保守機密。當然,具體是立哪一位皇子,乾隆帝還是沒有明說,諸臣們也不敢過問。永琰已經被立為皇儲的事情,除乾隆帝一人之外,無人知曉。這一年的永琰,剛剛十四歲。

即使已經確立了永琰為儲君,但是乾隆帝心裡依舊是不甘心外加遺憾,對於這個十四歲的繼承人到底會不會平安成長,不再重蹈之前幾個哥哥的覆轍也不是十分有信心。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心中不安的乾隆帝親自到天壇參加祭天大典,面對蒼穹默默禱告:「所定之子若賢,能承國家洪業,則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賢,亦願潛奪其算,毋使他日貽誤,予亦得以另擇元良。朕非不愛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計,不得不如此,惟願為天下得人,以繼祖宗億萬年無疆之緒。」

擁有四海、君臨天下近四十年、從來自信心十足的乾隆帝,在經歷了多次鍾意的繼承人意外離世、立儲不順的時候,還是顯得無可奈何、沒有信心,不得不向上天祈求,請老天爺把關,如果永琰確實是真命天子,那麼就保佑他平安成長。否則,就請上天早些把他帶走,以免影響江山社稷、國家前途。

幸好永琰沒有重蹈永璉、永琮、永琪幾位兄長的覆轍,一直健康成長,證明了自己是天命所在。在乾隆帝的關注下,以「養心、敬身、勤業、虛己、致誠」等要求嚴格自律,個人修為日漸成熟,品行德業也無可挑剔,老邁的乾隆帝終於放下心來,覺得自己選擇到了合格的儲君。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帝八十大壽。這一年,二十九歲的永琰在父親八十壽辰大宴時被冊封為和碩嘉親王。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一,登基六十年的乾隆帝將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的鐍匣取下,當眾宣布傳位諭旨,以皇十五子、和碩嘉親王永琰為皇太子,改名顒琰。定於次年正月初一舉行禪位大典,由皇太子顒琰繼立為新君,定新君年號為「嘉慶」。顒琰是清朝第二位、也是最後一位公開身份的皇太子。

乾隆六十年(1795年)冬至大祭,乾隆帝特地命皇太子顒琰前往朱華山端惠皇太子陵,前去祭拜五十七年前夭亡的兄長永璉,並囑咐顒琰說:「汝兄端慧皇太子朕先曾密立,已有名分,汝應行叩跪之臣禮,非以弟拜兄也。」於是顒琰在祭祀時,以臣子禮而不是以弟拜兄之禮叩拜端慧皇太子永璉,全了乾隆帝追思早逝的嫡子之心。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皇宮太和殿,八十六歲的乾隆帝正式舉行禪位大典,將端坐了六十年的皇位禪位於皇太子顒琰,把象徵至高無上皇權的「皇帝之寶」親手交給嗣皇帝。顒琰至此得以登基為帝,成為清朝第七代皇帝(入關後的第五代皇帝)。這一年,距離顒琰被秘密立為皇儲,已經過去了二十二年,他也從十四歲的翩翩少年,成為了三十六歲的中年人了。

免責聲明:本文系本號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如懿傳婉嬪最後有孩子嗎 為什麼會撫養十五阿哥永琰
    如懿因為孝賢皇后的祭文和皇上的關係更加地疏遠了,婉嬪還特地向如懿解釋自己做這件事也是無心之舉,沒想過會給如懿和皇上造成困擾,如懿最終選擇原諒了她。在如懿死後,婉嬪和海蘭、穎妃等人聯手扳倒了衛嬿婉。之後還撫養了衛嬿婉所生的十五阿哥永琰、十七阿哥永璘。  儘管婉嬪一生都沒有孩子,但是十五阿哥永琰在其撫養下乖巧懂事,最終還被皇上封為了太子,也正是歷史上的嘉慶帝。
  • 在清朝當皇子全靠拼壽命,難怪十五阿哥嘉慶能上位
    但是大權總攬的乾隆帝並不肯輕易放權,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乾隆想要選擇一位容易操控的兒子,縱觀留下的幾位皇子,除卻老實本分的皇十五,其他的阿哥都是天澤聰穎,乾隆自然是不好控制,這個時候皇十五自然而然就上位了。但是乾隆一生中有十七位阿哥,選擇一位傀儡是很容易的,但為什麼偏偏輪到皇十五這個年齡偏小的兒子了呢?
  • 乾隆為什麼傳位給永琰?這些理由很充足,主要還是因為他沒得選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乾隆是比較長壽的皇帝,在他傳位給他的第十五子永琰之後,又過了三年的時間他才去世。永琰也就是嘉慶帝,嘉慶帝的存在感好像略低一些,說起來這位皇帝,大家暫時只能想到他除掉和珅一事,對他的為人和處事風格並不太了解。嘉慶帝也確實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平庸無奇,資質也只能說一般。乾隆有那麼多的兒子,為什麼會選擇傳位給永琰呢?這裡面有不少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乾隆真的沒得選了。
  • 令妃為什麼生前只升到皇貴妃,死後才追封皇后?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十二月初六日,乾隆帝賞賜魏佳氏的家人房子和土地。此舉,可能是因為魏佳氏此時懷有身孕的緣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二月,乾隆帝自宮中搬到圓明園長住,懷孕的魏佳氏隨駕;七月十五日,皇七女在五福堂出生。五福堂乃是乾隆帝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正月,乾隆帝南巡江浙,魏佳氏隨駕。
  • 延禧攻略:令妃死前透露一個大秘密,讓乾隆立她的兒子為繼承人
    乾隆晚年為何選擇第十五阿哥為繼承人呢,從《延禧攻略》中可以看出,是令妃(魏瓔珞)死之前,給乾隆透露了一個大秘密,乾隆不僅大哭,還做了這個傳位的決定。令妃雖然最後被立為皇后,但她生前還只是皇貴妃,死後才被追為皇后的。乾隆既然決定傳位於十五阿哥,為何不在令妃在世時封他為後呢?
  • 雍正王朝:大阿哥詛咒太子,如此隱秘之事,三阿哥為什麼瞭若指掌
    號稱「書蟲」的三阿哥胤祉,從始至終對奪嫡之事,表現得似乎沒有那麼強烈。以至於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他也是「九子奪嫡」的參與者之一。但是,他最終還是露出了馬腳:在康熙宣布八阿哥代替太子招待蒙古諸王后,除了大阿哥滿臉不平之外。在場之中,三阿哥胤祉也是一臉的失落,事後更是獨自一人去了湖邊散心。
  • 同樣都是魏瓔珞的兒子,為什麼一個做了皇帝,一個卻被乾隆厭惡
    在劇中魏瓔珞為皇上生了三個孩子,兩個女兒,一個阿哥,其實在歷史上令妃為乾隆生了六個孩子。兩個女兒,四個兒子。 後來其中一個兒子還登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成為了後來的嘉慶皇帝,他就是皇十五子永琰。
  • 《延禧攻略》:十五阿哥中毒後,一向個性清淡的陸晚晚徹底大怒
    她就像一朵安安靜靜綻放著自己的小雛菊,一直保持著自己本心,在劇中,陸晚晚一直是舒貴人納蘭淳雪的小跟班,納蘭淳雪投靠皇后不成,不惜投靠高貴妃,只為了能夠獲得皇上寵愛,陸晚晚性子端莊持重,納蘭氏拉著她投靠高貴妃,她也不言語,只要求在這深宮之中,有一處安身立命之地就好,陸晚晚本想幫助瓔珞為自己留後路,卻被瓔珞推到臺前,之後,她被升為慶妃,但她依然不爭不搶,她獲得的寵愛不比瓔珞,十年間她無所出,魏瓔珞念在她曾幫過自己忙的份上,將自己的兒子十五阿哥交給她撫養
  • 雍正十三年,雍正暴卒,弘曆繼位,是為乾隆帝
    由於雍正親歷康熙晚年諸子為爭儲位而互相殘殺的過程,深知手足相殘的無奈,於是絞盡腦汁,想避免因立儲不當而導致內宮動蕩的情況再次發生。雍正即位不久即創秘密立儲制。雍正元年,雍正召見總理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於乾清宮西暖閣,宣布自己為了社稷的長治久安,準備及早立儲,但兒子尚幼,不便公開。
  • 盤點《如懿傳》中十五位皇子結局,最幸運竟是嘉貴妃金玉妍之子?
    接著是金玉妍出手,以嫡子之位挑唆純妃的三阿哥,激起了純妃的戰鬥欲。最後,深恨皇后將其送於王蟾的蓮心發現此事之後秘而不說,反而推波助瀾,在二阿哥住處放出了所有蘆花,終於導致永璉窒息而死。死後,皇帝追封其為端慧太子。二阿哥永璉3、 三阿哥永璋永璋生母純妃。
  • 34天,播發量100億,乾隆帝的仨皇后和《延禧攻略》到底有何區別
    乾隆帝即位後,立她為中宮皇后,於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舉行了冊立禮。乾隆詩由多次由衷讚美和懷念富察氏姿容「窈窕」,這在其后妃中是絕無僅有的,足見其風姿綽約。但作為一個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對女人的要求當然不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內涵和性格。乾隆詩歌中對她有「絕倫軼巾幗」的褒揚,「絕倫」表示同類中獨一無二的無可比擬者。
  • 非長子直嫡系,乾隆為什麼會讓具有半個漢人血統的嘉慶繼承皇位呢
    具有一半漢族血統,嘉慶皇帝比起他的父輩乾隆帝實在是缺乏「存在感」,因而我們經常能聽到「嘉慶的皇位是撿來的,是乾隆矮子裡面選將軍不得已才立的,其實乾隆另有自己的打算。乾隆十一年,子永琮,二歲即殤,乾隆在諭旨中表達了對嫡幼子的愛重,然可能考慮到年幼立儲於皇子養成有礙,並未正式將其立儲,因而皇七子夭折後只命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從優」,並無追封。
  • 乾隆帝的一生哀愁!
    乾隆帝是天秤座,這個星座的男子一旦遇上真愛!定會痴心不改!天秤座的愛美挑剔也是出了名的難伺候!公元1727雍正5年,17歲的青蔥少年弘曆心懷甜蜜迎娶了16歲的嫡福晉富察氏。新娘系出名門,簪纓顯赫世家!伯父馬齊,馬武權傾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