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這一系列的內容來自我的一份讀書筆記,這份讀書筆記結合了當前最主流的科學育兒觀點,腦科學研究發現以及閱讀《Montessori from the Start: The Child at Home, from Birth to Age Three》這本書的心得體會。本書的作者是獲得AMI(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業內普遍公認含金量最高的證書)蒙氏全齡教育認證的Paula Lillard Preschlack以及獲得AMI嬰兒階段和基礎階段認證的Lynn Lillard Jessen。本書注重引導家庭實踐蒙氏教育,原理和方法都闡述的非常清楚,可以說是目前有關0-3歲嬰幼兒蒙氏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最好的著作。很遺憾,國內還沒有這本書的翻譯版本。
頭兩個系列的內容比較偏理論,但是正是這兩個章節的內容幫我非常清晰地理解了蒙氏教育,相信對您也會很有幫助。
聊聊0-3歲的蒙氏教育 系列的主參考書目
系列一我們談到蒙氏教育最核心的理論就是
人類幼兒非常清楚完成自己的成長是自己與生俱來的獨特使命,在沒有外力幹擾的情況下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是在向著這一目標前進的。
換句話說,蒙氏觀點的核心之一就是相信內驅力的存在。
相信所有寶寶還處在低幼階段的父母們是相信內驅力的。我們看著人類幼崽短短幾年時間內從幾乎不能動彈的新生兒成長為能上房揭瓦的淘氣包,從只能發出簡單的幾個音節的小寶寶成長為熟練運用人類社會語言規則和爸爸媽媽們論是非的機靈鬼,都能深切的感受到這種強大的完善自我的力量。
可是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力量在有的孩子身上漸漸消失了或者不再表現出來了,這是為什麼呢?
蒙氏研究內驅力也想要回答這個問題。
她的觀察和思考包含了了兩方面的內容:
這種積極的完善自我的力量如何被激發又是如何被損害的?
既然孩子出生的時候是沒有發育完全的,那麼他們需要通過哪些方面完善自己?
蒙特梭利作為一位優秀的教育家,在她的年代就意識到了每一個孩子都是可塑性極強的,先天和後天的因素決定了「完善自我」這個詞有無數種可能性。所以她並不專注於完善自我的結果,而是去發現和思考完善自我的過程。她發現孩子們完成自己使命的過程都是相似的,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十一個認知傾向。
第一類傾向是孩子們先要探索自己生活的世界裡有什麼。
這一類傾向的三個關鍵詞是Exploration 探索, Orientation 定向, Order 秩序
就像我們露營,出發去探險的時候,需要知道營地在哪裡,怎樣回到營地,我們的探險才會有安全感。孩子們放心大膽去探索的前提是他們知道自己有能力回到原點。所以蒙特梭利非常強調孩子所處的環境的秩序,她認為無論是具象還是抽象的探索,孩子都會在大腦裡構建一張地圖,地圖裡包括方向,距離,時間和序列,有了這張地圖孩子才能把每一次探索的結果標記下來,形成新的認識,獲得安全感。
這段話看似非常抽象,但它所傳遞的道理其實很容易理解,只有能夠被歸位的觀察結果才能變成自己的認知。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學習新事物是不是也要有特定的步驟,需要特定的思維組織方式。這一張大腦的地圖越清晰,它所組織起來的語言和思維也越清晰。如果內在和外在的秩序和定向混亂了,孩子就會因為缺乏安全感感到壓力,在這一點上,其實我們成人也是一樣的。 當我們不能夠隨心所欲地出發去認知探索的時候,就會漸漸的感到無聊,甚至抑鬱。
寫到這裡的時候,我不由想到常聽大家討論的蒙氏教育的孩子幼小銜接的問題,為了保護這份內在和外在地圖的清晰性,接受蒙氏教育的孩子所處的環境是被過濾過的,被刻意淨化的,當他們離開所處的環境去回到真實的更加無序和混亂的,信息更為冗雜的環境的時候,除非孩子在接受蒙氏教育的過程中,獲得了非常強大的內心力量,足以抵禦這些誘惑和變化,否則很自然的就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因此我覺得在理解理念的基礎上,爸爸媽媽根據孩子和家庭的具體情況斟酌具體的實施方式,可能更容易避免遇到蒙氏教育和傳統教育銜接期間帶來的種種問題。
第二類傾向是孩子會使用抽象思維和想像力進一步加工探索的結果
這一類傾向的三個關鍵詞是Abstraction抽象, Imagination想像
看見紙可以撕開,就像要撕撕看其他東西,看見紙上能留下顏料的印子,就像要看看牆面,地板,衣服是不是都可以,當我們以為孩子在搗亂的時候,他們實際上是在通過不斷的試驗,最後得出自己的結論來理解這種新事物。可以說抽象思維和想像力其實是探索的進一步延伸。
第三類傾向是孩子會使用相同的方式應用抽象思維和想像力的成果。
這一類傾向的三個關鍵詞是Manipulation 控制,Exactness 精確化,Repetition 重複, Control of error 控錯,Perfection 完美化
一旦孩子認為自己獲得了某種認知想要實踐它,他就會開始非常專注的不斷重複,總結失誤,追求零失誤,接著就開始追求效率和速度,希望自己最終能夠完美的掌握新的能力。
第四類傾向是孩子喜歡與人分享獲得的知識和成就感,有交流的欲望。
這一類傾向的三個關鍵詞是Communication 交流
蒙特梭利站在人類的高度認為這一點是我們的認知傾向裡最有意義的一個部分,正因為這個傾向的存在人類的智慧才能代代相傳。
不只對孩子,蒙特梭利認為這十一個認知傾向存在於我們的一生,只是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具體的行為方式會逐漸改變,比如對於一個七個月的嬰兒,七歲的小孩,十七歲的青年人,和七十歲的老年人來說, 探索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因此蒙特梭利總結的第一個內驅力秘密就在於
如果在我們的認知過程中這十一個傾向都能夠得到滿足,我們就能夠和所處的環境建立基本的、持續的聯繫,並能夠從中獲得源源不斷的激情和力量。當這些認知的需求不能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失去求知和成長的欲望。
如果你了解蒙氏教具也許會發現,每一件蒙氏教具的每一個功能和操作方法都提供了機會讓孩子滿足這十一個傾向,從而獲得積極的認知過程。明白了這個原理,要是對蒙氏家庭教育有興趣,卻沒有蒙氏教具的時候,可以找找身邊的物品,已有的玩具看看它們能不能滿足這些需求。
我在上一篇文章裡也使用了這張圖片,現在看有不一樣的想法麼?
蒙氏很強調觀察孩子,這十一種傾向其實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工具,不管你的孩子是愛玩還是愛鑽研,你一定能夠發現這十一種傾向的痕跡,觀察並且理解這些特質,能夠幫我們總結出最適合保護他/她的內驅力的方式。
回答完了第一個問題,我們來看第二個,孩子到底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完成這些任務和內驅力有什麼關係?
蒙特梭利同樣提到了四點內容:
獨立,協調的動作,語言和發展後的意願。
先說獨立。相信爸爸媽媽都看到過寶寶獨立掌握一個技能之後的滿足樣子。從一個需要被照顧的寶寶成長為能夠照顧自己,幫助別人的小朋友,孩子從獨立中獲得了充分的自信和自我認可。照顧者提供準備好的環境,將孩子需要的外界幫助降低到最小,就能使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儘可能多的事情,獲得成就感。這樣的成就感來源於內心,是真實的,有基礎的,不依靠於外界的評價和鼓勵,會強化他們內心的力量。
蒙氏教育不贊成餐椅,而推薦和孩子高度相稱的桌椅
很多育兒書上說的鼓勵過程,鼓勵努力,而不鼓勵結果才能促進孩子的自我肯定。給孩子提供能夠勝任的挑戰,讓他通過成就感獲得自信也許是更好的方法。
再來說說協調的動作。蒙特梭利顯然是不會認同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句俗語的。身體的協調,意味著大腦發出指令的準確清晰,也就是大腦的發育健全。除了系列一討論的由手到腦的認知過程,由腦到手也是鍛鍊大腦的主要途徑。大動作的發育和腦的發育息息相關,在後面的內容裡你會看到,嬰兒床、各種跳跳椅以及學步車,都是蒙氏所反對的,因為它們影響了大動作發育的節奏,產生了手腦不同步的問題。
圖片來自How We Montessori, 蒙氏教育提倡的學步車
第三個需要完善的是語言能力。語言是智力發展的核心,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都是在用語言思考的。在談十一個傾向的時候,蒙特梭利說到的形成在腦海裡的地圖就是由語言構建的。她特別強調語言是智力發展的核心,通過語言我們才能運用思維創造的新的東西。 好像有點和現在大語言的觀點不謀而合。
最後一項是發展後的意願。蒙特梭利是一位非常有情懷和遠見的教育家,當多數人局限於嬰幼兒早期的智力發育的時候,她看見了人生的意願或者說志向對孩子成長完善自己的影響。 正是這樣的意願幫助我們控制本能,幫助我們做出選擇。 蒙氏教育希望能幫助孩子把願望發展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更好的理解所處的環境和社會,並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說完了這四個方面,我們不難看出,蒙特梭利總結的第二個內驅力秘密就在於
幫助孩子完成完善自己的使命,幫助他們掌握獨立照顧自己應付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的語言和運動能力發展到自如運用的狀態,幫助他們樹立長遠的目標和志向。
讀完了這一篇相信您已經理解了為什麼蒙氏教育的三個基礎是準備好的教育者,準備好的環境以及有責任的自由。她希望教育者相信孩子具有完成自己使命的願望和能力,幫助孩子能在合適的環境中循序漸進的獲得這些能力,並且在獲得足夠多的支持的基礎上發展出對於社會的責任感。
理念的部分討論完了,下一篇將正式進入有操作性的方法的討論和介紹,謝謝您認真讀到這裡,如果您覺得這一篇文字是老生常談,裡面的思想和概念你都很熟悉,那麼恭喜您,在孩子的起步之初您已經是一個準備好的教育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