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一大半的意粉都是普利亞出的呢!」在米蘭念書時,常聽到同學Alina炫耀她南部的家。橄欖樹林在寬廣的平原上迎風起舞,大片有機農田和果園瀰漫豐收的芳香,還有有著白色漂亮尖塔的民居「特盧裡」……這個假期,我跟著Alina回了她的老家。
Alina家所在的寧靜小鎮。本文圖均為 鹿貝 圖
火車從米蘭站駛離,一路往南,景色也變得明麗起來。普利亞是義大利這隻靴子的鞋跟,位置雖不怎麼起眼,卻是全球最大的橄欖油產區,本國大部分的蔬果也由此來,甚至米蘭米其林餐廳的食材,也來自普利亞的土地。
「姥姥聽說有中國客人來,說要給你多做幾個好吃的,我就沾光啦,」Alina的姥姥曾經去過中國旅遊,最喜歡吃北京烤鴨和餃子。據說在這位老人家眼中,中國人和義大利人一樣,都是深深熱愛著美食的「吃貨」,因此聽到有中國人來做客,自然想露上一手好廚藝。
晚餐將在戶外的庭院裡享用
七個小時的火車再轉一個小時的汽車,踏進這間農莊時已是晚餐時分。村莊裡家家戶戶已亮起橘色燈光,夜空晴朗,疏疏落落的幾顆星子掛在晴朗的夜空中,「Ciao!Ciao!」早就從照片上認識了Alina的家人,因此見到掛著大鬍子的爸爸Paolo和媽媽
Claudia時感到分外親切。
Alina將我帶到二樓客房住下。這是一間典型意式的村舍,深色地磚白色家具,有藝術感的吊燈垂下屋頂,窗臺擺著幾盆鮮花,布置雖然簡單但感覺溫馨。推開窗戶,土地的氣息撲面而來,眼下是一望無際的農田,點綴著些許橄欖樹,農莊的食材便由此而來。
放下行李便隨Alina潛入廚房,她最親愛的姥姥Nina正在煮飯,一頭銀髮,慈祥可親。「來,慢慢聊吧,我們有的是時間。」Nina說。在「民以食為天」的義大利,能做一手好菜,對女人來說,是被稱讚美麗動人更驕傲的事。「我們的菜看起來很普通,也沒什麼高級的食材,但味道很棒。」Nina一邊攪拌鍋裡的食物,一邊告訴我。確實,頓頓吃鵝肝松茸,很快會膩味。生活的點滴滋味,最終還是要落腳到這普普通通的一粥一飯中。
貓耳朵是普利亞的特色菜
「嘿,這看起來很像中國菜。」我發現鍋子是中國南方常吃的蠶豆,「我們也吃這個,不過很少打成豆蓉。」義大利人則把豆蓉和用鹽醃過的野菜混在一起煮,配上橄欖油煎過的青椒和西紅柿,加上硬麥麵包粒,就是最健康的一道地中海風味菜。
「我們的食物和中國菜確實挺像的,而且都有好多小吃。不過我們用橄欖油,大概要健康一點吧!」幾年前,Nina曾到中國旅遊,玩了一路也吃了一路,北京烤鴨、西安羊肉泡饃、無錫小籠……唯一遺憾的就是吃得太油膩,到後來鬧了肚子。
而我心心念念的意面呢?來之前就知道,普利亞的特色菜餚就是「貓耳朵」,這是一種手工製作的意面,每一口的厚薄與形狀都略有不同,特別有嚼勁,仿佛刻上了製作者的專屬圖章。「我們只用硬麥做義大利粉,」Claudia媽媽告訴我,沒有停下手中捏意面的速度,一個又一個小巧可愛的「貓耳朵」不斷從她手中蹦跳出來,「用新鮮硬麥的好處是只要加水,不用加蛋與鹽,這樣麵團會很有韌勁。」
晚餐很快上桌,「貓耳朵」配西蘭花,橄欖披薩、芝士小魷魚……簡單的幾樣菜色,卻有住家飯的溫馨滋味。配上自製的浸青檸檬果酒,味道好極了。義大利南部人對待食物有種非常嚴肅的態度,他們知道耕作最講天時地利人和,把泥土裡種出來的每樣食物都更視為「上帝賜予的禮物」。就算一時吃不完的也要通通製成果乾、果醋、果醬與果酒,變作地下糧倉的儲藏。這瓶果酒就是用沒吃完的青檸加上伏特加,然後自然發酵一個月做成的,飲一口,甜甜酸酸的味道裡儘是義大利南部的陽光和空氣。
簡單的菜餚卻意外美味
第二天一大早,吃過美味早餐後,Alina帶我去逛她家的農田。「村莊裡的孩子都是從小在這裡玩大的,然後他們離開去大城市念書、工作,再然後……大部分人又回到了家鄉。」在Alina看來,故鄉尤其是故鄉的美食對義大利人永遠有著不可思議的魅力,是其他任何地方都難以取代的。
微風清清爽爽地吹過覆蓋滿柏樹的山頂、長滿小麥和罌粟花的田野、粗獷的石頭農舍以及古老的橄欖樹林……在田埂上望著Alina從小成長的地方,仿佛能感受到村民們對這裡的熱愛並非無緣無故。不知道到了萬物收穫之季,這裡又將是怎樣的美景?
自天台拍攝的鄉間田野
「看,這棵橄欖樹已經有一百多歲了。我們只在每年春天採摘橄欖,其餘時間就好好照顧它,這樣它才有足夠多的時間來恢復體力,孕育出更好的果實。」而當地人最愛的小青瓜,就一定要在太陽升起前把它們採下,不然就會被曬傷。這種青瓜用橄欖油炸一道就是當地人最喜歡的零食了,吃起來清新又健康。義大利最常見的綠葉菜野生菊苣也隨處可見,Alina摘下一條就往嘴裡送,我也學她,略苦的青草味,咬起來很健康。「在這裡可以盡情大口呼吸,因為空氣中沒有農藥。」她嘎吱嘎吱嚼著菊苣,口齒有點含糊不清。「不會有蟲災麼?」「大自然會幫我們對付它們。」蔬菜那麼好吃,難怪這裡的飲食是以素食為主了,也難怪這裡無論男人還是女人的身材,都那麼曼妙多姿。
特盧裡據說可以隨時倒塌隨時重建
除了美食的誘惑,跟Alina回家,另一重大誘惑便是當地的傳統建築特盧裡。特盧裡在義大利語中的意思是「單個的圓頂房子」,據說在古代,每年國王的收稅官員都要到鄉下農民的家裡收稅。為了避免沉重的稅負,聰明的農民建造出了可以隨時倒塌隨時重建的特盧裡——在國王的收稅官員來到特盧裡之前,農民就抽動特盧裡的機關磚塊,房子屋頂倒塌,國王的收稅官員自然不能收稅。等國王的收稅官員走後,他們又堆砌好屋頂,迅速地重建自己的家。
這種民間的智慧在漫長的歲月中被沿襲了下來,今天在普利亞連綿起伏的綠色山林中,點綴著一片片猶如小丑帽子的白色圓錐屋頂,變成壯觀的奇景。從Alina的農莊出發,騎車不過幾十分鐘就到了小鎮阿爾貝羅貝洛,漫步在寧靜的「天堂小道」上,滿眼都是白色的特盧裡,依然有人居住其中。走進其中一棟,發現整棟房子都是堆砌而成,無柱無梁,石板之間也沒有水泥等任何的粘合劑。Alina告訴我,特盧裡冬暖夏涼,住在裡面,不必擔心石板之間不用水泥而有塌頂的危險。不過,千萬不要亂拉特盧裡的石塊,因為其中有一塊是機關:只要一拉動,整所房子就會垮塌下來。「是哪一塊呢?」Alina搖搖頭,說她也不知道。甚至房子年代太久了,連當地村民也不知道。
以各色植物裝點的小店一角
夕陽西下,我們一路又騎回Alina的農莊。兩旁的橄欖樹林融入了綠色地平線和黃昏的薄霧中,是意南最尋常也最動人的風景。就和正在等待我們去品嘗的住家晚餐一樣,想起便心頭暖意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