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吃驚的是,主犯趙博士是高校大學生,並且學習成績優異,還曾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無論是外表還是舉止都很平凡,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是這場26萬人圍觀的性侵的始作俑者。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N號房是什麼?
簡單概述就是:威脅未成年少女拍攝淫穢色情的視頻,並在網絡聊天室中公然販賣。並且會員人數達到26萬人次。官方數據的韓國人口是5164萬人,除去老人、女性、孩子,26萬人約等於韓國總男性人口的2%,也就是說大約一百個韓國男人裡,就有二個付費觀看了視頻。
來自:知乎
博士脅迫受害女孩們錄下在身上用刀刻「博士」和「我是奴隸」等字樣的過程,供他在「付費奴隸房」炫耀。不僅如此,博士很會利用人性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他利用女兒要挾母親拍視頻。還有中學生的姐姐,因為想要救淪陷的妹妹,還被拍了某些視頻。
在韓國N號房曝光後,「國內版N號房」事件也被曝光。短短幾天,某苗論壇、蘿某網、某某樂園……很多非法網站一一被網友扒出來。其中有些涉及性侵兒童的網站,註冊會員竟然高達800萬。
我國著名犯罪心理學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曾經表示,性侵害案件,尤其是針對中小學生的性侵害,其隱案比例是1比7。也就是說,一起性侵兒童新聞的曝光,或許意味著7起案件已然發生。近幾年的兒童性侵案件數據也是觸目驚心。
雖然看近幾年的數據,遭遇性侵的大部分是女童,但是男童同樣值得重視,因為大部分男童的性侵更具有隱蔽性,更不容易被發現。
同時,根據調查顯示,針對孩子的性侵,熟人作案比例一直非常高。在近幾年的逐年統計中,最高的一年熟人作案的比例竟然達到87.87%。
這些真實的數據和案件,看著令人無比心痛:
「拿什麼來保護你,我的孩子?」
未成年人性侵案件頻發,不得不讓我們回到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未成年人的性教育。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之中,爸爸媽媽因為想和孩子聊聊與性相關的話題而互相推脫、吞吞吐吐,不好意思。
點擊播放 GIF 2.2M
倒是孩子答得落落大方,有板有眼:
點擊播放 GIF 1.8M
這從側面反映了當下我國性教育的現狀:爸媽羞於啟齒,孩子「自學成才」。
對我們的孩子進行性教育,首先家長的態度就要擺正:不要扭扭捏捏、閃爍其詞。對孩子進行恰當的性教育,是一生的功課,也是保護孩子刻不容緩的舉動。畢竟,你嫌性教育太早,壞人不會嫌你的孩子太小。
1
性教育做好了,它會成為保護孩子的鎧甲
兒童的心理如同一塊白板,成長就是父母教育在白板上建立聯結的過程。可是就目前的大環境看,中國兒童性教育的「白板」,還很空。
據統計,中國青少年的性知識大多來源於書,影視劇,父母教育的概率加起來只有4%,遇到性問題時,不到10%的孩子會去問父母,剩餘的孩子會選擇「悶在心裡」。其實,孩子在3歲之後就已經形成了自我意識,這時候需要對兩性產生認知,對性侵產生自保行為。
電影《熔爐》劇照
可是許多父母對孩子(尤其男孩)的性教育十分疏忽,電視上播放類似的畫面時,爸媽下意識就去換臺。孩子其實能感受到父母對此的排斥,如果父母沒有及時進行解釋,孩子會自動把這件事歸類為「父母嫌棄的事」,長此以往,便成為「羞恥的事」。
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其實是給孩子加一層防護鎧甲,這是對兒童性侵最好的預防。父母可以藉助兒童性教育普及的畫冊對寶寶進行性概念的講解,用最專業的名詞進行性器官的介紹,溝通時要像介紹胳膊,手指一樣自然。還要告訴孩子,如果別人的觸摸讓他不舒服,就一定要反抗,勇於說不。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確,這不是他的錯,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
2
不要粗暴對待孩子的求助
要給孩子無條件的信任與愛
曾有這樣一個新聞:5歲的小女孩被同學的爸爸猥褻性侵,但她並沒有告訴父母。直到父母看到了傷痕,才明白孩子受到了侵害。父母很生氣地逼問她為什麼不說,小女孩坦白回答:「我怕你們打我。」果然,話還未說完,父親就真的打了她一巴掌。
鮑爾貝的依戀理論提出,「兒童的依戀有著深刻的生物根源,他們渴望待在父母身邊,降低風險指數。」可是一些家長奉行的教育心經,阻斷了孩子的依戀,而是讓孩子學會怕。要知道,嚴厲生畏,粗暴生恨,這種粗暴型的教育方法,不是徵服,而是降服。
孩子雖然小,但是心底裡藏著一套權衡標準,如果平時在家中被打怕了,那麼「向父母求救」這個選項就會被他放棄。
他們秉承的原則便是,既然在外面也挨打(性虐待),在家中也挨打,那麼權衡下來,還是保持沉默不再聲張,只選擇一邊挨打就好。
點擊播放 GIF 4.6M
電視劇:《不完美的她》
從現在起,做好預防措施,防止自己變成孩子恐懼的人。戒掉粗暴型教育,不要再用打來控制寶寶,平時多調整自己說話的語氣,對孩子採取平等式的溝通。如果孩子已經對你有恐懼,那麼你就要多一些包容與耐心,擁抱並親吻他們,這些親暱的身體接觸是創後良藥。這樣他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敢於並且樂於告訴你。
3
不要過度反應,也不要忽視
讓孩子知道:你是他的港灣
一位媽媽曾講述過自己的困惑,她說自己的孩子萌萌和幼兒園的小朋友鬧了點不愉快,萌萌告訴了媽媽,媽媽十分生氣,直接找到幼兒園去大鬧,狠狠批評了對方。之後對方的父母也趕到幼兒園,雙方由劍拔弩張的對峙變成爭吵、推搡。這件事之後,萌萌被班裡的小朋友孤立了,好像大家都怕萌萌的媽媽,誰都不願意和她玩。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本來遇到事情是會求助的,但是父母的過度反應,有時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加難以控制。除了萌萌媽媽這種過度反應,有些媽媽則表現得沒什麼反應。回想一下,這些場景發生在你和孩子之間嗎:
「媽媽,今天老師罰我進辦公室了。」
「說明你做錯了,老師是為你好。」
「媽媽,我不想和姑父一起去遊樂園了。」
「姑父這麼疼你,你這孩子怎麼不知道好歹呢?」
「媽媽,你能給我換個家教老師嗎?」
「你又想偷懶對不對,告訴你,沒商量。」
很多時候,性侵很多都是熟人性侵,孩子的試探性求救,但都被家長忽略和反駁。
美國行為心理學家華生認為,「兒童具有刺激-反應的學習過程,長時間的失望刺激會讓其擁有放棄的反應模式。」而孩子心中有一個計分器,如果他曾經向父母求助過,但是發現根本沒什麼用或者會變得更糟時,那麼以後遇到任何事都不會求助,因為他不相信父母都夠處理好。
電影:《素媛》
想獲取孩子的信任,就要學會重視他說的每一句話,當孩子向你傾訴時,你要耐心地注視著他的雙眼,讓他知道你是在意並且相信他的意見的。平時幫助孩子處理事情的時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防止事情變更糟透支孩子的信任。比如幫助孩子處理人際糾紛時,要辯證地分析問題,冷靜地找到對方的家長,商量出解決方法,達成共識後引導孩子自己進行協商與和好。
在平時的積累中,讓孩子明白你是一個能夠幫助他解決煩惱的好媽媽/爸爸,當他真的遇到性侵威脅需要幫助時,一定會向你求救。
如果孩子經歷了創傷,那麼媽媽也要耐心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傳達「我依然很愛你」的信息,讓孩子相信你對他的愛足夠多。
4
不同年齡性教育的重心
0-2歲:
通過一些簡單的繪本、圖片等方式, 告訴孩子男生、女生的不同。
2-3歲:
孩子會逐漸建立性別意識,還會出現看父母洗澡、上洗手間、看同伴的身體等行為,這其實是標誌著,孩子的心理發展進入了自我認知的重要階段,可以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身體的器官部位。
4歲以上:
開始接納社會規則並學習融入群體,所以這個階段也是讓孩子學習尊重他人身體、保護自己隱私、通過性的科普知識去幫助孩子建立身體界限。
請告訴我們的孩子——
1. 不管是陌生人或熟悉的人,被小背心和小短褲遮擋的地方,只有爸爸媽媽和醫生可以看,且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才可以看:
★ 爸爸媽媽幫你洗澡、上廁所幫你擦屁屁、衣服髒了溼了要替換時才可以;
★ 醫生只有在你生病去醫院了檢查身體時才可以。
2. 幫助孩子認識身體。這沒有什麼好迴避和害羞的,因為當你和孩子一起解讀「乳房的故事」、「小雞雞的故事」的時候,才是讓他從正面認識和學習性知識,讓他們的好奇心得以真正的滿足。
要知道,這些事對於孩子來說,一點色彩都沒有。但如果我們刻意閃躲,卻有可能直接影響到他的想法:「是不是這些問題,我問錯了?」
3. 如果你不同意,沒有人可以親你,抱你,摸你......
當我們去擁抱孩子的時候,他們如果在掙扎,想要擺脫,請立刻停下。藉此機會進行性教育,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我碰你,好的,我不碰你!」讓他們學會拒絕。
父母尊重孩子的身體,孩子也會尊重自己的身體,建立孩子的身體界限意識,是從父母開始的。
其實風箏也有恐高症,但是它相信牽著它的人。
這個世界有傷害和黑暗
小人國的孩子也會恐懼
還好,他們還有你
希望這世界所有的小孩都被溫柔以待
來源:現代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