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張諾諾在杭州,ID:nuonuozaizh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養蠶繅絲本來是江南的盛事,在四川盆地也有養蠶習俗。故鄉多梯田,田埂上種蠶豆和大豆,邊上還要間歇種些桑樹。我小時候,嫁接桑樹開始推行,原來會裂葉子的老品種桑樹,紛紛被改造成了「良桑」,有了比巴掌還大的肥厚葉子。而養蠶,也就成了婦孺們春日裡重要的事。
一
蠶種是由政府分發的,每年春季到蠶繭站去,花幾毛錢領一張或者半張蠶種回來,母親用的量詞是「釐」。半張蠶種是五釐,四分之一張是兩釐五。蠶種拿回來,母親也引著我看,並告訴我:「找桑葉就是你的事了,蠶繭賣了你就有下學期的學費,要不然就別讀書了。」母親一貫這樣講話,對她的話充耳不聞,直接跳過,看起蠶種來。
圓溜溜的蠶卵密密麻麻貼在一張五釐米見方的紙上,排得還挺整齊,原先以為是蠶蛾產卵時有強迫症,後來才知道,蠶種是經過篩選的,留下壯碩的才孵化成蠶。「婦姑相喚浴蠶去,閒看中庭梔子花。」說的就是選蠶種了,詩是背得熟,選蠶種卻沒見過。
二
小孩子對養蠶這件事總是充滿期待的,日日去看蠶卵的變化。一兩天過去,灰白的卵上有了黑點,三五天過去,黑點破了殼,紙上有了細細的黑線在蠕動。母親便叮囑我去找兩片桑葉來,「要嫩嫩的,兩片就夠了,別把桑條尖折斷了。」又在上學時知道了小夥伴家也養蠶,養蠶就變成了孩子們共同的遊戲。
蠶還是黑線時,桑葉也才剛剛展開,黃綠的嫩葉可愛極了。那時候天地和蠶一樣甦醒不久,水淡淡,天淺藍,陽光柔和,新移栽的秧苗還似綠色的針一般。放學路上摘得嫩葉,回家交與母親,看她用菜刀細細碾成絲。最精細的圓簸籮墊了報紙,蠶種連紙一起移了進去,把這細絲一樣的桑葉輕輕灑在蠶周圍。
大約過了三四天,蠶變成了淺灰色,又過了三五日,蠶粗了起來,有了淺石青色的身子與一粒黑芝麻似的嘴。桑葉也不必再切細,可以一整張一整張的放上去了。仔細看簸籮裡,有小小的蜷縮著的皮,才知道蠶已過了二眠了。
三
三齡的蠶生長有了加速的感覺。換桑葉時不必再用鵝毛把它掃下去,而是直接把新桑葉放在旁邊,蠶很快就會棄了舊桑葉爬過去。而桑葉的生長也在加速,不過幾天,原來只是尖上才有嫩葉的枝條,不經意就滿了半根枝條,葉子舒展開來,成人的巴掌大小,油亮亮的綠色,甚是好看。不止桑樹,走在路上可以感受到一切生命在拔節,秧苗吐了水,鬱鬱蔥蔥起來,玉米根部已經有了幾節莖。好像春天的鼓點一敲,所有的生命都跟著舞動起來。
養蠶這件事,也突然變得認真了起來。不再是放學路上薅一把桑葉回家就夠了,必須得背著背簍去認認真真摘大半背簍的桑葉回來。這也成了小夥伴們放學後理直氣壯聚會的理由。桑葉各家都有,田地隔得也近,孩子們爬上自家的桑樹,一邊摘桑葉,一邊隔著水田聊天,或是說學校的笑話,或是密謀去哪裡玩。本以為天衣無縫,誰知坡頭眼睛多,人還沒回家,密謀早就傳到了家長耳朵裡,真是討厭!
玩是玩不成了,每天除了摘桑葉,還要清理蠶沙。在母親的指導下,把蠶一隻只捉到乾淨的直徑三尺的大簸籮裡,再清理掉蠶吃剩的桑葉,糞便拿去堆肥。五釐蠶種雖然只有三齡,也有四五個大簸籮,夠捉很久了。捉完了用手把蠶撒開,鋪上滿滿的桑葉把它們蓋上,不一會兒就看見黑黝黝的小嘴從桑葉下冒出來,桑葉也有了許多小孔。
四
蠶到了四齡後,養蠶的性質明顯上升為「勞動」。摘桑葉變成了一件苦差事,每天要壓得緊緊實實一背簍桑葉,無心欣賞風景了,清蠶沙的時間也越發的久,常常從黃昏到點燈。到了四眠後期,母親全力加入了進來,從早到晚都在伺候蠶。摘桑葉也不必再細緻,拉過一根桑條來,留下尖上一兩片嫩葉並頂芽,手往下一擼,一根桑條光溜溜,一把桑葉已在手。母親動作快,一樹枝條還在晃悠,她已經去到下一棵桑樹了。
桑尺蠖
此時的桑葉上,常有尺蠖偽裝成叉枝,碰到時常嚇得我渾身一凜,也有刺蛾幼蟲躲在桑葉背面,一不小心碰到,手就起了疙瘩火辣辣的疼。即便摘完回到家,還有十幾簸籮的蠶等著我們換蠶沙,一條條粗壯的蠶長了眼睛似的斑點,會昂起頭來探尋桑葉在哪裡。手指觸碰到它們冰涼的身體,肉唧唧軟乎乎,拿起來迅速扔進乾淨的簸籮,遲了一點,蠶腳上就有吸盤似的東西,會粘在我的手上,要稍稍用力才能拿下來。堂屋裡橫七豎八都放滿了蠶的簸籮,多的實在放不下,就放到房間的桌子上,時常在睡覺時把蚊帳仔細壓在蓆子下,醒來還要搜尋,蠶有沒有爬到床上來。本來怕蟲子的我,這個階段最難熬。
母親的愁又是另一種了。蠶快要上山了,食量越來越大,夜裡也要起來三四次添桑葉。摘桑葉也成了母親白天最重要的工作,還得防著有的人家桑葉不夠,半夜去地裡偷盜的。天氣也熱了起來,蚊蟲變多,而蠶最怕蚊蟲咬,叮一下死一條,卻又不能點蚊香,都是昆蟲類,蚊香一燻得死一片。最怕是莫名其妙染病,那時候就要全完了。
五
那邊養蠶才忙罷,這邊又要準備做蠶上山的草籠。自然界中蠶類結繭並不挑地方,但農人賣蠶繭是要被挑品相的,好的草籠可以讓蠶結出潔白個大,標準的橢圓蠶繭來。結繭的工具我們這邊有兩種,一種是竹篾繞的草籠,一種是稻草和竹皮繞成的像試管刷的草籠。也有不講究的人家,用油菜脫粒後的枝條,或者稻草胡亂結成把的。至於紙格子之類的,都是後面批量生產的工具了。
竹製草籠
我們就做試管刷類型的草籠。母親取來頭一年留好的稻草,薅去表面的浮著的枯葉,碼的整整齊齊,去頭尾留硬挺的中間段,剁成30釐米左右的草段。又砍了竹子,劈成一釐米寬的細條,再剝出青皮來,作為繞草籠的繩子。把篾條繞在一塊竹片上,我在一頭擰,母親在另一頭不斷把稻草夾在篾條中間,隨著我的動作,草籠一直旋轉著變長,根根稻草也支稜開來,成為蠶結繭時的支點。
「試管刷」草籠
蠶停止了進食,頭高高昂起,脖子都亮晶晶的。這就是要吐絲的了。我們就每天把這樣的蠶捉上草籠,放在合適的位置,它落定了,就開始吐絲了。初成的繭輕軟透,還可以看得見蠶在裡面一圈又一圈的晃著頭,慢慢的蠶繭變得又白又密實,也就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樣的境地了。
六
大批蠶繭結成,日日都要去打聽蠶繭站什麼時候開始收蠶繭,以及大概是什麼價格。這狀態和現在股民炒股差不多。當然,從發蠶種到收蠶繭,蠶繭站是有技術人員把關的,算著日子,蠶繭乾濕得宜了,開門收繭。
村婦們用背簍背著蠶繭絡繹不絕往蠶繭站去,真的是一個人一個價,大家相互評論著對方蠶繭的品相,一邊忐忑不安的估摸著自己家的價格。有人興奮的捏著票子從人群中擠出,也有人垂頭喪氣聲稱「划不來,以後再也不養了」的。有濫竽充數提前摘了繭,希望蠶繭不夠幹可以多點分量的,卻不知每一戶養蠶人領蠶種時都是有登記的,技術員一看名字一對日子,就露了餡兒,蠶繭硬生生被降了一等價格。
母親也拿了錢出來,一臉喜色,說家裡還有桑葉,過幾天再來領一張夏蠶回去養。一問才知,養春蠶只需個把月,賣蠶繭的收益卻可以趕得上用大半年的養一頭肥豬出欄的錢了。這等幫婦女增加收入的事情,村婦們人人都樂於參與。我怕蟲子,不願意再養,母親說少養一點,不放我房間了,我也就妥協了。
七
在夏蠶出蠶種之前,還有很重要的一個臨時工作,就是選蠶繭。春蠶繭在蠶繭站裡堆積,需要及時分揀,烤死蠶蛹防止破繭,再按品級分揀裝包,運往江浙繅絲。蠶繭站會招募一批能幹的婦女來做這個事情,母親做事手腳麻利,年年都可去,我也借給母親送晚飯之機得以進入蠶繭站一探究竟。
蠶繭站是一個大型鋼梁式的倉庫,新收的蠶繭堆積在地上,像雪白的山。婦女們就各搬個小板凳,坐在山腳下,蠶繭一捧捧手中流過,染了血點的,壞的,沒結成熟的都挑出來撂到一邊,好的的丟到身後去。每個婦女就這樣一邊說著家常,一邊移著眼前的山。
身後的蠶繭堆成小山時,就有人推來一個方形多層鐵架子,架子四角下面四個輪子,把生蠶繭鋪在方形簸籮裡,一層層放上鐵架子車,再推進火炕裡。曾在火炕鐵門打開時看了一眼,深深的坑裡熊熊的燃燒著煤炭火,四壁燒得通紅。兩鐵架子蠶繭推進去,一段時間後再用鉤子拉出來,蠶繭往地上一倒,就要開始第二批分揀了。
烤蠶繭的鐵架子車
婦女們移完了生蠶繭山,又去移熟蠶繭山。熟蠶繭按成色分,形狀、淨度分。烤過的蠶繭有著溫熱柔和的手感,也有著和生蠶繭很不一樣的氣息——烤熟的蛋白質的味道。有的滑頭的婦女就趁管理的人不注意,用隨身的剪刀剪開幾個,倒出蠶蛹,往嘴裡一扔。看我在旁邊擰巴著臉皺著眉頭,強行遞給我一個:「可香了,你試一下嘛!」
我接過了那個蠶繭。膠囊一樣的繭表面有著柔軟的亂絲,一端被剪開了一個扣子,像被掀開了蓋子。繭裡臥著小小的蠶蛹,旁邊還有一粒皺縮的皮,它們都被烤成了金黃色。我仔細端詳著手裡的蛹,想不出它是怎麼從蠶變成這個樣子的。蠶繭站裡有很多蠶蛾,我也仔細看過它們,也想不出蛹是如何變成蠶蛾的。滑頭的婦女看我發呆,催促我趕緊吃,免得被管理看見。我嘗試著把它放進嘴裡,用門牙磕了一點,立刻吐了出來。那難以描述的味道,讓我今生都告別了「蠶蛹」這道菜。
小孩子要找玩場很容易,四處撲稜的蠶蛾就可以盯著看半天。蠶蛾毛茸茸的,有著梳子一樣的觸角,有的粗有的細,翅膀小身子胖,飛起來費勁,只能說在撲騰。也有蠶蛾在交尾,停在那裡一動不動,也有蠶蛾在蠶卵,不拘在哪裡,尾部生出一堆淡黃色的圓溜溜的卵來,挺粘的。蠶蛾看膩了,推著鐵架子車當滑板也玩夠了,母親她們還不能下班,我就在裝好袋的蠶繭上,聞著烤熟的蠶蛹氣息沉沉睡去。
八
後來母親果然養了夏蠶,而我也因為快要期末考試了,沒怎麼參與了。但是很不幸,四眠過後夏蠶生病了。一條條蠶躺在簸籮裡奄奄一息,母親去蠶繭站拿了藥回來,用藥水灑在桑葉上,依然也不見好。快5釐米的蠶一條接一條的死,吐出米湯樣的汁液,屋子裡都是難聞的氣息。七八個簸籮慢慢沒幾天就變成了三四個,後來只一兩個了。大片的死蠶和蠶沙一起,倒進沼氣池裡堆肥。
母親整日愁眉不展,好不容易剩下的蠶結了一些繭,送去蠶繭站才知道大家都差不多是這樣的境況,蠶繭價也極低。母親抱怨:「雖然說夏蠶養的時間更短,價格也不至於這樣低啊!」於是婦女們都說,夏蠶繭價格又低,蠶又愛生病,以後只養春蠶了。
九
再後來,我們離了故土,老家也不再有人養蠶了,蠶繭站也改做了他用。等我到了杭州,看到小小一塊純絲綢手帕的價格時,很是意外。就好像賈寶玉送秦可卿靈柩路上,進入二丫頭家院子,看到紡車等物,一下子念出來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而我想到了小學三年級學的那首《蠶婦》。
蠶婦
宋:張俞
昨日入蠶市
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
不是養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