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世間10丨養蠶舊事

2020-12-15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張諾諾在杭州,ID:nuonuozaizh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養蠶繅絲本來是江南的盛事,在四川盆地也有養蠶習俗。故鄉多梯田,田埂上種蠶豆和大豆,邊上還要間歇種些桑樹。我小時候,嫁接桑樹開始推行,原來會裂葉子的老品種桑樹,紛紛被改造成了「良桑」,有了比巴掌還大的肥厚葉子。而養蠶,也就成了婦孺們春日裡重要的事。

蠶種是由政府分發的,每年春季到蠶繭站去,花幾毛錢領一張或者半張蠶種回來,母親用的量詞是「釐」。半張蠶種是五釐,四分之一張是兩釐五。蠶種拿回來,母親也引著我看,並告訴我:「找桑葉就是你的事了,蠶繭賣了你就有下學期的學費,要不然就別讀書了。」母親一貫這樣講話,對她的話充耳不聞,直接跳過,看起蠶種來。

圓溜溜的蠶卵密密麻麻貼在一張五釐米見方的紙上,排得還挺整齊,原先以為是蠶蛾產卵時有強迫症,後來才知道,蠶種是經過篩選的,留下壯碩的才孵化成蠶。「婦姑相喚浴蠶去,閒看中庭梔子花。」說的就是選蠶種了,詩是背得熟,選蠶種卻沒見過。

小孩子對養蠶這件事總是充滿期待的,日日去看蠶卵的變化。一兩天過去,灰白的卵上有了黑點,三五天過去,黑點破了殼,紙上有了細細的黑線在蠕動。母親便叮囑我去找兩片桑葉來,「要嫩嫩的,兩片就夠了,別把桑條尖折斷了。」又在上學時知道了小夥伴家也養蠶,養蠶就變成了孩子們共同的遊戲。

蠶還是黑線時,桑葉也才剛剛展開,黃綠的嫩葉可愛極了。那時候天地和蠶一樣甦醒不久,水淡淡,天淺藍,陽光柔和,新移栽的秧苗還似綠色的針一般。放學路上摘得嫩葉,回家交與母親,看她用菜刀細細碾成絲。最精細的圓簸籮墊了報紙,蠶種連紙一起移了進去,把這細絲一樣的桑葉輕輕灑在蠶周圍。

大約過了三四天,蠶變成了淺灰色,又過了三五日,蠶粗了起來,有了淺石青色的身子與一粒黑芝麻似的嘴。桑葉也不必再切細,可以一整張一整張的放上去了。仔細看簸籮裡,有小小的蜷縮著的皮,才知道蠶已過了二眠了。

三齡的蠶生長有了加速的感覺。換桑葉時不必再用鵝毛把它掃下去,而是直接把新桑葉放在旁邊,蠶很快就會棄了舊桑葉爬過去。而桑葉的生長也在加速,不過幾天,原來只是尖上才有嫩葉的枝條,不經意就滿了半根枝條,葉子舒展開來,成人的巴掌大小,油亮亮的綠色,甚是好看。不止桑樹,走在路上可以感受到一切生命在拔節,秧苗吐了水,鬱鬱蔥蔥起來,玉米根部已經有了幾節莖。好像春天的鼓點一敲,所有的生命都跟著舞動起來。

養蠶這件事,也突然變得認真了起來。不再是放學路上薅一把桑葉回家就夠了,必須得背著背簍去認認真真摘大半背簍的桑葉回來。這也成了小夥伴們放學後理直氣壯聚會的理由。桑葉各家都有,田地隔得也近,孩子們爬上自家的桑樹,一邊摘桑葉,一邊隔著水田聊天,或是說學校的笑話,或是密謀去哪裡玩。本以為天衣無縫,誰知坡頭眼睛多,人還沒回家,密謀早就傳到了家長耳朵裡,真是討厭!

玩是玩不成了,每天除了摘桑葉,還要清理蠶沙。在母親的指導下,把蠶一隻只捉到乾淨的直徑三尺的大簸籮裡,再清理掉蠶吃剩的桑葉,糞便拿去堆肥。五釐蠶種雖然只有三齡,也有四五個大簸籮,夠捉很久了。捉完了用手把蠶撒開,鋪上滿滿的桑葉把它們蓋上,不一會兒就看見黑黝黝的小嘴從桑葉下冒出來,桑葉也有了許多小孔。

蠶到了四齡後,養蠶的性質明顯上升為「勞動」。摘桑葉變成了一件苦差事,每天要壓得緊緊實實一背簍桑葉,無心欣賞風景了,清蠶沙的時間也越發的久,常常從黃昏到點燈。到了四眠後期,母親全力加入了進來,從早到晚都在伺候蠶。摘桑葉也不必再細緻,拉過一根桑條來,留下尖上一兩片嫩葉並頂芽,手往下一擼,一根桑條光溜溜,一把桑葉已在手。母親動作快,一樹枝條還在晃悠,她已經去到下一棵桑樹了。

桑尺蠖

此時的桑葉上,常有尺蠖偽裝成叉枝,碰到時常嚇得我渾身一凜,也有刺蛾幼蟲躲在桑葉背面,一不小心碰到,手就起了疙瘩火辣辣的疼。即便摘完回到家,還有十幾簸籮的蠶等著我們換蠶沙,一條條粗壯的蠶長了眼睛似的斑點,會昂起頭來探尋桑葉在哪裡。手指觸碰到它們冰涼的身體,肉唧唧軟乎乎,拿起來迅速扔進乾淨的簸籮,遲了一點,蠶腳上就有吸盤似的東西,會粘在我的手上,要稍稍用力才能拿下來。堂屋裡橫七豎八都放滿了蠶的簸籮,多的實在放不下,就放到房間的桌子上,時常在睡覺時把蚊帳仔細壓在蓆子下,醒來還要搜尋,蠶有沒有爬到床上來。本來怕蟲子的我,這個階段最難熬。

母親的愁又是另一種了。蠶快要上山了,食量越來越大,夜裡也要起來三四次添桑葉。摘桑葉也成了母親白天最重要的工作,還得防著有的人家桑葉不夠,半夜去地裡偷盜的。天氣也熱了起來,蚊蟲變多,而蠶最怕蚊蟲咬,叮一下死一條,卻又不能點蚊香,都是昆蟲類,蚊香一燻得死一片。最怕是莫名其妙染病,那時候就要全完了。

那邊養蠶才忙罷,這邊又要準備做蠶上山的草籠。自然界中蠶類結繭並不挑地方,但農人賣蠶繭是要被挑品相的,好的草籠可以讓蠶結出潔白個大,標準的橢圓蠶繭來。結繭的工具我們這邊有兩種,一種是竹篾繞的草籠,一種是稻草和竹皮繞成的像試管刷的草籠。也有不講究的人家,用油菜脫粒後的枝條,或者稻草胡亂結成把的。至於紙格子之類的,都是後面批量生產的工具了。

竹製草籠

我們就做試管刷類型的草籠。母親取來頭一年留好的稻草,薅去表面的浮著的枯葉,碼的整整齊齊,去頭尾留硬挺的中間段,剁成30釐米左右的草段。又砍了竹子,劈成一釐米寬的細條,再剝出青皮來,作為繞草籠的繩子。把篾條繞在一塊竹片上,我在一頭擰,母親在另一頭不斷把稻草夾在篾條中間,隨著我的動作,草籠一直旋轉著變長,根根稻草也支稜開來,成為蠶結繭時的支點。

「試管刷」草籠

蠶停止了進食,頭高高昂起,脖子都亮晶晶的。這就是要吐絲的了。我們就每天把這樣的蠶捉上草籠,放在合適的位置,它落定了,就開始吐絲了。初成的繭輕軟透,還可以看得見蠶在裡面一圈又一圈的晃著頭,慢慢的蠶繭變得又白又密實,也就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樣的境地了。

大批蠶繭結成,日日都要去打聽蠶繭站什麼時候開始收蠶繭,以及大概是什麼價格。這狀態和現在股民炒股差不多。當然,從發蠶種到收蠶繭,蠶繭站是有技術人員把關的,算著日子,蠶繭乾濕得宜了,開門收繭。

村婦們用背簍背著蠶繭絡繹不絕往蠶繭站去,真的是一個人一個價,大家相互評論著對方蠶繭的品相,一邊忐忑不安的估摸著自己家的價格。有人興奮的捏著票子從人群中擠出,也有人垂頭喪氣聲稱「划不來,以後再也不養了」的。有濫竽充數提前摘了繭,希望蠶繭不夠幹可以多點分量的,卻不知每一戶養蠶人領蠶種時都是有登記的,技術員一看名字一對日子,就露了餡兒,蠶繭硬生生被降了一等價格。

母親也拿了錢出來,一臉喜色,說家裡還有桑葉,過幾天再來領一張夏蠶回去養。一問才知,養春蠶只需個把月,賣蠶繭的收益卻可以趕得上用大半年的養一頭肥豬出欄的錢了。這等幫婦女增加收入的事情,村婦們人人都樂於參與。我怕蟲子,不願意再養,母親說少養一點,不放我房間了,我也就妥協了。

在夏蠶出蠶種之前,還有很重要的一個臨時工作,就是選蠶繭。春蠶繭在蠶繭站裡堆積,需要及時分揀,烤死蠶蛹防止破繭,再按品級分揀裝包,運往江浙繅絲。蠶繭站會招募一批能幹的婦女來做這個事情,母親做事手腳麻利,年年都可去,我也借給母親送晚飯之機得以進入蠶繭站一探究竟。

蠶繭站是一個大型鋼梁式的倉庫,新收的蠶繭堆積在地上,像雪白的山。婦女們就各搬個小板凳,坐在山腳下,蠶繭一捧捧手中流過,染了血點的,壞的,沒結成熟的都挑出來撂到一邊,好的的丟到身後去。每個婦女就這樣一邊說著家常,一邊移著眼前的山。

身後的蠶繭堆成小山時,就有人推來一個方形多層鐵架子,架子四角下面四個輪子,把生蠶繭鋪在方形簸籮裡,一層層放上鐵架子車,再推進火炕裡。曾在火炕鐵門打開時看了一眼,深深的坑裡熊熊的燃燒著煤炭火,四壁燒得通紅。兩鐵架子蠶繭推進去,一段時間後再用鉤子拉出來,蠶繭往地上一倒,就要開始第二批分揀了。

烤蠶繭的鐵架子車

婦女們移完了生蠶繭山,又去移熟蠶繭山。熟蠶繭按成色分,形狀、淨度分。烤過的蠶繭有著溫熱柔和的手感,也有著和生蠶繭很不一樣的氣息——烤熟的蛋白質的味道。有的滑頭的婦女就趁管理的人不注意,用隨身的剪刀剪開幾個,倒出蠶蛹,往嘴裡一扔。看我在旁邊擰巴著臉皺著眉頭,強行遞給我一個:「可香了,你試一下嘛!」

我接過了那個蠶繭。膠囊一樣的繭表面有著柔軟的亂絲,一端被剪開了一個扣子,像被掀開了蓋子。繭裡臥著小小的蠶蛹,旁邊還有一粒皺縮的皮,它們都被烤成了金黃色。我仔細端詳著手裡的蛹,想不出它是怎麼從蠶變成這個樣子的。蠶繭站裡有很多蠶蛾,我也仔細看過它們,也想不出蛹是如何變成蠶蛾的。滑頭的婦女看我發呆,催促我趕緊吃,免得被管理看見。我嘗試著把它放進嘴裡,用門牙磕了一點,立刻吐了出來。那難以描述的味道,讓我今生都告別了「蠶蛹」這道菜。

小孩子要找玩場很容易,四處撲稜的蠶蛾就可以盯著看半天。蠶蛾毛茸茸的,有著梳子一樣的觸角,有的粗有的細,翅膀小身子胖,飛起來費勁,只能說在撲騰。也有蠶蛾在交尾,停在那裡一動不動,也有蠶蛾在蠶卵,不拘在哪裡,尾部生出一堆淡黃色的圓溜溜的卵來,挺粘的。蠶蛾看膩了,推著鐵架子車當滑板也玩夠了,母親她們還不能下班,我就在裝好袋的蠶繭上,聞著烤熟的蠶蛹氣息沉沉睡去。

後來母親果然養了夏蠶,而我也因為快要期末考試了,沒怎麼參與了。但是很不幸,四眠過後夏蠶生病了。一條條蠶躺在簸籮裡奄奄一息,母親去蠶繭站拿了藥回來,用藥水灑在桑葉上,依然也不見好。快5釐米的蠶一條接一條的死,吐出米湯樣的汁液,屋子裡都是難聞的氣息。七八個簸籮慢慢沒幾天就變成了三四個,後來只一兩個了。大片的死蠶和蠶沙一起,倒進沼氣池裡堆肥。

母親整日愁眉不展,好不容易剩下的蠶結了一些繭,送去蠶繭站才知道大家都差不多是這樣的境況,蠶繭價也極低。母親抱怨:「雖然說夏蠶養的時間更短,價格也不至於這樣低啊!」於是婦女們都說,夏蠶繭價格又低,蠶又愛生病,以後只養春蠶了。

再後來,我們離了故土,老家也不再有人養蠶了,蠶繭站也改做了他用。等我到了杭州,看到小小一塊純絲綢手帕的價格時,很是意外。就好像賈寶玉送秦可卿靈柩路上,進入二丫頭家院子,看到紡車等物,一下子念出來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而我想到了小學三年級學的那首《蠶婦》。

蠶婦

宋:張俞

昨日入蠶市

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

不是養蠶人

相關焦點

  • 在杭州養10條蠶寶寶至少花2500元?家長崩潰!
    據我知道,一條蠶寶寶一生要吃一斤左右的桑葉,按照這樣計算,養十條蠶寶寶光桑葉就需要2500元!」 兒子養了20多條蠶寶寶,一開始在小區裡採,採完之後每次出門就找桑葉,零星找到過一些。可是蠶寶寶胃口越來越大,完全不夠吃。偶然聽說華家池有一片桑葉園,明知偷採不對,不過,看大家都去也就採了不少。可沒想到,蠶寶寶餵了幾天後不愛動了,後來全死了,兒子哭得一塌糊塗。這位爸爸說,聽別的家長說,才知道這批桑葉打了農藥,他非常後悔。
  • 從10隻養到約2000隻 擔心開學後沒時間照顧 11歲男孩小區門口賣蠶
    他 在小區門口賣蠶從10隻蠶養到約兩千隻西安11歲男孩成於宣說,賣蠶讓他知道了父母賺錢不易人物介紹成於宣,家住西安城東金花北路紅旗乳品廠家屬院,是西安電機廠子弟學校小學四年級學生。11歲的他沒想到,自己養的蠶會變得這麼多,壓力變得好大。不過最近幾天,他體驗了一件辛苦又有意義的事。3次賣了16元 媽媽幫他製作「廣告牌」4月23日16時,作業寫完了,成於宣第一次拿出自己養的蠶,在小區擺攤售賣,10隻蠶一元,約3個小時後,他賣了7元。
  • 七彩童年:你的文具盒裡養過蠶寶寶嗎?
    大概是二年級的時候吧,姑姑給奶奶送了幾十條蠶寶寶。那年,姑姑不知道在誰家裡弄來的蠶寶寶,但是自己又忙,沒時間養。養過蠶寶寶的都知道,蠶寶寶要不停的吃桑葉,才能長成大蠶,正巧我家門口就有一株很大的桑樹,姑姑就把蠶寶寶都送過來了。
  • 在杭州養10條蠶寶寶至少花2500元?家長崩潰:自己都吃不好!
    據我知道,一條蠶寶寶一生要吃一斤左右的桑葉,按照這樣計算,養十條蠶寶寶光桑葉就需要2500元!」每年,一到三四月份,杭州一群小學生又要開始養蠶了。這其中有樂趣,也有煩惱,對家長來說,為了找到合適的桑葉,也是一言難盡。剛剛養好蝸牛又要開始養蠶了!
  • 我在千島湖養了30萬隻蠶
    卻要養比幾十年經驗的人多7、8倍的量!養蠶:它們是寶寶呀蠶從卵到繭,約需要1個月左右時間。養蠶的基本計量單位叫「張」。蠶卵從蠶種場出來後放置在紗布袋中,一個紗布袋就是一「張」,裡面約有2.5-3萬個蠶卵。蠶的成長主要經歷4眠,每一眠都要蛻一次皮,蛻一次皮就長一歲,一共5歲。我們一般叫5齡蠶。
  • 那些年我們一起養過的蠶寶寶,它們的死法絕對是大家心中永遠的噩夢!
    雖然說學校附近的文具店、雜貨店都可以買的到,其實蠶寶寶這種生物真的非常難養,尤其在那個好動的年紀,根本沒有辦法好好照顧這些小動物呀~~~下面小編就來介紹幾個那些年我們一起養過的蠶寶寶的回憶吧!!1.一不注意就會變成螞蟻的食物每次買到一盒裡面都會有近十隻的蠶寶寶,但裡面能順利存活到結繭羽化成蛾可能只有少數2、3隻,扣除營養不良及生病的因素,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螞蟻」呀!!!每次都會趁著半夜在睡覺的時候偷偷把蠶寶寶搬走~~~交作業的那天早上看見整盒蠶寶寶都長滿了螞蟻真的會欲哭無淚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古蓬上浪:專攻四齡蠶培育 蠶農受益又增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古蓬上浪:專攻四齡蠶培育 蠶農受益又增收 2020-10-10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蠶寶寶生病,千戶蠶農絕收
    自9月28日發現蠶寶寶生病以來,大規模的病害仍在不斷蔓延。村民們介紹,他們養了20多年的蠶,從來沒有遇到這樣的病害,懷疑蠶種質量有問題。    肥西縣蠶桑生產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不止一個品種出現了病害,受損農戶有1000多戶。根據專家論證,由於今年肥西地區受到冷空氣影響,前段時間氣溫一直很低,蠶桑才出現了大規模病害。
  • 蠶寶寶的一生
    你小時候養過蠶嗎?那時候,可沒有這些五顏六色的蠶繭 手捧著一盒盒蠶寶寶,孩子們很興奮,他們要回家親自養。但是,養過這些小蠶後,他們也許就會慢慢懂了。 絲綢是我國一大特產,因其華美輕軟的質地,頗受海內外人士喜愛。俗話說,春蠶到死絲方盡,你了解蠶的一生嗎?在這個明媚的春天,一群孩子在重慶蠶科院的科普教育基地裡,見證了蠶寶寶從蠶種孵化到吐絲結繭,最終紡成絲線的全過程。看著這些白乎乎的小生靈,是否勾起了你養蠶寶寶的童年回憶?
  • 廣西邊陲山村「石旮旯地」:桑樹再長10天就能育小蠶了
    「現在桑樹枝條已經長出50釐米,再長10天左右就可以開始育小蠶了。」靖西市南坡鄉布龍屯的蠶農黃文學告訴新京報記者,「春季是最適宜養蠶的季節,此時桑葉營養豐富,蠶繭質量也是全年最好的。」 桑樹田裡枝條已經長出50釐米。
  • 從10隻蠶養到上千隻 西安11歲男孩小區門口賣蠶給媽媽買甜甜圈
    4月23日下午4時,作業寫完了,他第一次拿出自己養的蠶,在小區擺攤售賣,10隻蠶一元,約3個小時後,他賣到7元。第一天賣蠶結束後,他總結經驗,回家請媽媽幫他做了一個「廣告牌」。「廣告牌」是用食品包裝盒(紙盒)製作的,媽媽用彩筆塗了兩個大字「賣蠶」,旁邊標註:一元十隻。4月24日下午,他賣到了6元;4月25日早上,他也「出攤」了一會兒,賣到了3元。
  • 忻城縣:好消息好消息,現在養四齡蠶的貧困戶有額外補貼了!!!
    買四齡蠶有補貼從今春開始,忻城縣拿出2700多萬元的財政資金,對貧困戶蠶農進行養蠶補貼,2014、2015年退出戶購買四齡蠶的補貼170元/張,2016至2019年已脫貧戶補貼220元/張,預脫貧戶補貼300元/張,每年每戶扶持四齡商品大蠶12張為上限。
  • 「蠶媽媽」教學生感受生命成長
    4月10日,當蠶卵變成白色時,蠶寶寶就孵出來了……」課桌上,還擺放著學生們養蠶時觀察到的蠶的孵化記錄表,每名學生認真記錄了蠶卵孵化蠶寶寶,再到蠶破繭成蝶直至死亡的全過程。為了解生物的更多習性,趙文霞和學生一起養起了螞蟻。通過體驗式學習,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越來越高。螞蟻課程結束後,為了讓學生們親身體驗更多生命的奧秘。等到教授蠶蟲課程時,趙文霞二話沒說網購了蠶卵和桑葉,開始養殖蠶。
  • 蠶的一生,平凡而偉大!
    蠶的一生 家蠶屬於完全變態昆蟲,完成一個時代要經過卵、幼蟲、 蛹和成蟲等四個形態和功能上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即完成它的一生。其完成一個時代的過程,就是家蠶的生活史。家蠶屬變溫動物,氣溫高,蠶的體溫也高,新陳代謝就旺盛,發育快,齡期縮短。
  • 桑樹生病蠶寶寶沒"飯"吃 蠶農不得不去外地購買桑葉
    浙江在線10月26日訊最近,臨海白水洋鎮岙口村養蠶農戶楊金定很頭疼,因為自家的桑樹得了病,植株矮小,葉片萎縮、變黃,根本不能給蠶寶寶當糧食。  楊金定遇到的情況,並不是個例。據了解,今年在白水洋鎮的岙口村和環溪口村兩大蠶桑主產區,桑樹出現矮縮現象非常普遍。  因為桑葉產量下降,很多蠶農都不得不去外地購買桑葉。
  • 桑葚或許不熟悉,但對大家而言最熟悉的,還是大家曾經養的蠶寶寶
    相信大家小的時候都是養過蠶寶寶的,白白淨淨的蠶寶寶啃次啃次的吃著桑葉,發出沙沙的聲音,小時候的我們別提多喜歡。當有人將蠶寶寶帶到學校的時候,那個人肯定在下課時收到同學的圍觀。而在上課的時候,也會時不時的將蠶寶寶拿出來看看,小心翼翼的將蠶保護起來,生怕不小心將蠶寶寶壓住了。
  • 佛山漁耕粵韻旅遊文化園清明舉辦蠶花會,沿襲廣東拜蠶神習俗
    在國家5A景區西樵山南門下,有一片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保護單位,被稱為「世間少有美景」的桑基魚塘,面積3000多畝,是目前中國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桑基魚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間少有美景、良性循環典範」。漁耕粵韻旅遊文化園也位於這片桑基魚塘的核心區域。
  • 蠶鄉月令丨蠶寶寶等你領回家!和孩子一起探索生命的意義,記錄它們...
    蠶寶寶小課堂   蠶寶寶的生活習性:吃飽了就睡,睡醒了就吃;   蠶寶寶的生活環境:不喜歡曬太陽,溫度在20~30℃,塑料或木質的盒子裡。   蠶寶寶喜歡吃的食物:桑葉。   (注意:桑葉使用前需要用紙巾擦拭乾淨,吸乾水分,不然蠶寶寶吃了會拉肚子的哦。每天用幾張桑葉,其餘的灑點水裝在冰箱裡冷藏保鮮。)   蠶寶寶會蛻皮:經過一次蛻皮後,就是一齡幼蟲,幼蟲脫一次皮就算「增大一歲」啦,蠶寶寶一生共要蛻皮四次。   蠶寶寶會結繭:四次蛻皮後再過7-10天,蠶寶寶不再吃桑葉,身體開始發亮,開始尋找適當的位置結繭。
  • 蠶的一生,一路「開掛」的蠶吐完絲後真的死了嗎?
    彩色的蠶、彩色的繭又是怎麼回事?……莫茉帶著十萬個為什麼養了一期蠶之後才恍然大悟知曉答案,現在把酒話桑麻,為您解鎖蠶那奇妙有趣一路「開掛」的一生。蟻蠶長到第一階段逐漸變成麻灰色的一齡蠶;之後每經過大約3-4天休一次眠脫一次皮長大一點,由一齡蠶長成二齡蠶、三齡蠶、四齡蠶、五齡蠶,再過6-8日成為可以結繭的熟蠶。
  • 柳城:全自動餵蠶機投產運行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馮豔芳 黃永成 編輯:陳麗婕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柳城訊 在操作車間內,聽不見隆隆的機器聲,只見三個工作人員手腳麻利地添葉、輸送蠶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