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考研的學生來說並不友好。據教育部公布,今年的考研人數已達341人,對比2018年的238萬考生,2019年的290萬考生,今年的報名人數同樣增幅巨大。在如此龐大的數量下會有多少學生上岸成功?我為此查了一下國家數據。
對比2017和2018年的碩士招生人數,增幅僅僅五萬人。而2018年考研人數相比2017年的201萬考生增加了37萬考生。十分之三的錄取率決定了大多數考生註定會在這場無煙的戰場上鎩羽而歸。
面對生源人數的增多,考試完出考場的學生直呼這是最難的一屆考研。像政治,英語,數學等考研話題都在一瞬間佔據熱搜榜。考研難度增加,報考人數年年暴漲,招生人數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考研雖然成為了大學生眼中的香饃饃,但選擇就業的人群仍然是遠遠大於其他。
下圖是2018年本科畢業生去向。
在智聯招聘最新2019年關於大學生的就業數據報告中,關於2019界畢業生的期望工作地點,新一線城市仍然是就業期望值最高的地方。佔比為44.18%。而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分別佔比為30.63%和20.14%。相比三線城市,對於大部分來自三線城市或者是農村的大學生來說,離家近,消費低是最大的優勢。可選擇回家工作的來自三線城市的學生只有5.05%。而這5.05%的大學生仍然面臨的很多問題。
在大學生找工作最看重的因素,排行前五的是能夠學習新東西;待遇好,福利高;工作和生活平衡;良好的企業氛圍;明確的職業發展路徑。對與在大城市的企業來說,這些也許不能很好的全部包括,但有足夠的選擇機會。而三線城市的基礎建設和企業格局,都很難滿足大學生的看重的因素。
在三線城市中供畢業大學生可選擇的最多的是中小企業。可中小企業面臨著國內外的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承受著較大的壓力,數量減少,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回落且比重下降,虧損面增大,導致對就業人數的質量增高。初入社會的大學生,即使有著沉澱的知識存量和較強的創新能力,但由於缺乏足夠的創新能力和與單一專項的知識,並不能直接給中小企業帶來可觀的利潤。這也會導致回家就業的大學生很可能會碰一鼻子灰。
那麼回到家鄉的大學生何去何從?目前國家對此有一定的針對政策。包括西部計劃,針對大學生在西部志願服務期間,中央財政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生活補貼每人每月680元。對於回到農村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各地政府都有相關的福利。但對於更多在三線城市小企業就業的應屆畢業生,政府也會給予企業一定的補貼,具體可能體現在餐補,話費出行補助上。
如果你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你會選擇考研還是直接就業呢?如果你選擇就業的話,你會考慮在哪工作呢?離家近些,還是去大城市闖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