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學藝術
還來得及不?
來得及!
封納塔也是50歲左右才腦洞大開,
在畫布上劃了一刀,
劃出一位極簡主義大師出來。
▼
更重要的是,
他只是在畫布上劃了幾刀
作品拍出1.85億元,
他就是盧齊歐·封塔納。
20世紀最偉大的幻想家之一
▼
「探尋宇宙的過程即為發現未盡空間。劃破畫布留下刻痕,也就是我探尋永無盡頭的空間的方法。對我來說,這是當代藝術的基礎。」封塔納這樣解釋他的《空間概念》。
白的,紅的,黃的,綠的...每年的香港巴塞爾我都會多看幾眼,今年也不例外,封塔納的作品幾乎成為香港巴塞爾的標配。
這是當代藝術大師盧齊歐·封塔納的作品,作品簡單至極,其實就是將一塊畫布用小刀劃破,留下一道或幾道劃痕。曾有藝術評論家指出,藝術家還原每幅作品具體的人類精神史、美術史語境很必要,有的作品看似荒謬,卻具有繪畫觀念變革的標誌性意義,封塔納的刀痕畫就屬於這一類。早在1950年前後,封塔納就開始嘗試刀痕畫了,其意義在於,一刀毀掉觀者原本想要看到一個正常畫面的期望,封塔納也因此成為極少主義的始祖。
你知道了他,就等於知道了一切!
▼
關於自由
飛翔的蝴蝶會引發我的想像。它將我從思想中解放出來。我在時間中為自己鬆了綁,開始製造「洞孔」。
關於神靈
神什麼都不是,但意味著一切。
關於變化
我們生活在一個機械的時代。布面油畫以及站立的石膏像已經沒有繼續存在的意義。我們需要的是從本質及形式上的改變。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取代繪畫、雕塑、詩歌以及音樂的東西。我們需要的是與全新精神的需求和諧共處的藝術。
關於空間
我不想拓展繪畫,我想擴展空間,創造一個新的維度,與宇宙相連,好像它能夠無限延展,突破圖像的平面局限。打破了畫布的空間,好像在說:自此我們可以自由地做我們喜歡的了。
關於進化
我們在延續著藝術的進化。
關於創新
運動中的物質、顏色和聲音,都是一種現象,它們的同步發展成就出新藝術。
關於發現
「洞孔」就是我的新發現,我創造了無限的一維。這樣的發現足以讓我瞑目了。
一個走進洞穴的人
他自己這樣說,
「弄出一個洞,
打破了畫布的空間,
好像在說:
至此我們可以自由地做我們喜歡的了。」
▼
我想擴展空間,創造一個新的維度與宇宙相連,好像它能夠無限延展,突破圖像的平面局限。
——盧西奧·豐塔納
他是空間主義的創始人,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幻想家之一,被認為是極少主義的始祖,從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到今天,他的作品深深影響了幾代藝術家;他也是飽受爭議的藝術家,只是因為在畫布上劃了幾道口子就能賣到2000多萬美元。他就是Lucio Fontana(盧西奧·豐塔納)。
人們質疑為何許多天價藝術品簡單得傻氣時,盧西奧·豐塔納(Lucio Fontana)常常被拿出來做例子:他只是在刷得特別平的畫布上,拿刀子割幾個口子,戳幾個窟窿,為什麼竟賣到2000萬美元以上?許多非具象藝術家會受到此類來自古典主義美學的質疑。隨著歷史推進,藝術大師們用自己的才華創造新的美學邏輯和體驗模式,一點點拓展人類表現的可能性圍度。這些圖像自主或不自主地留在人們的意識中,構建起我們的認知方式,那些開創了全新視覺體驗的藝術家,自然值得人們關注。
Campione Olimpionico 彩色石膏 121×92×70cm 1932
即使在今天,盧西奧·豐塔納過世已經超過四十年,這位藝術家的作品看起來仍然十分獨特。提起豐塔納的大名,我們腦海裡立刻閃現出色調明快厚實的單色畫面上,仿佛霹靂一般割開人們習慣性觀賞的裂痕。在他的畫面中,裂痕或單獨出現,或幾條有機排列,鋒利的刀體準確找到位置,迅速割開,因此邊緣整齊不帶一絲猶豫。莫瑞吉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曾向豐塔納致敬,借鑑佐羅行俠仗義之後的留名,創作紅色畫布上劃出「Z」的作品。
打破二維空間的結界
豐塔納1899年出生在阿根廷一個混血家庭,母親是阿根廷人,父親是義大利的雕塑家。年幼時,他和家人回到義大利米蘭生活,23歲時返回阿根廷,和父親一起工作,同時一點點開始自己的創作。
在創作初期,豐塔納並未形成後來空間主義的創作模式。他年輕時候集中創作雕塑,作品有明顯的原始風格,此後逐漸拓展,作品涉及繪畫、金屬雕塑、陶瓷等,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時便成為義大利最初研究抽象主義的藝術家之一。在他「前空間主義」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他利用不同材料,在不同創作方向的探索,既有纖細妙曼鐵絲彎成的雕塑,也有表現人物、靜物的古典風格彩色作品。
1966年所作《Concetto spaziale, Attese》 Fondazione Lucio Fontana, Milano / by SIAE / Adagp, Paris 2014
二戰期間,豐塔納回到阿根廷,和一些藝術家、學者朋友共同創建了空間主義。在他看來,藝術應當跨越繪畫、雕塑等形式和材料的隔閡,與詩歌、建築、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結合,發展成一種「結合時間與空間,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藝術」,追求藝術中的新精神。順著這個思路,從1949年開始,已經回到義大利米蘭的豐塔納開始嘗試打破材料的限制。
這個「打破材料的限制」,在豐塔納的創作中以一種非常具象的方式顯示。一般來說,架上作品和雕塑作品的分野非常清晰:架上是二維的藝術,而雕塑是三維的藝術。豐塔納戳破畫布,在畫面上打洞。在豐塔納看來,畫布「不是,或不再是支撐物,而是一種幻象」。畫布仿佛是將畫面禁錮在二維概念的結界,戳破了這一層結界,破洞就創造出了另一重圍度,如此架上作品也就變得立體,穿透畫布並非為了破壞,反而是為了構建。這一邏輯後來又被運用在他的雕塑中。
華地藝術品為您整理推薦,想了解更多藝術資訊,關注華地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