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了中國傳統的煎餅餜子,咱也嘗嘗西方的煎餅是個啥滋味
文|鼠小弟
最近兩天鼠小弟的朋友圈幾乎被2019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刷屏了,華為在大會上發布了旗下首款5G摺疊手機MATE X,驚豔的設計和功能讓國產手機再次揚眉吐氣。不過這價格也是很驚豔,2299歐元,折合成人民幣要17500元,難怪大家說「以前沒錢買華為,現在沒錢買華為」。
這煎餅餜子也像華為一樣走出了國門,出現在國外的小攤上,據說還很受歡迎。作為禮尚往來,咱也嘗嘗國外的煎餅唄。
歷史悠久的煎餅
西方的煎餅是由基督教流傳而來,傳說耶穌曾經將五塊餅掰開,讓五千餘名信眾吃了一頓飽餐,這聖餅就是煎餅。而耶穌受難前夜「最後的晚餐」中食用的餅也是煎餅,由此衍生而來的基督聖餐禮必不可少的就是西式的煎餅。
實際上公元前7000多年的人類就已經開始將穀物和水混合,攤在燒熱的石頭上做成餅狀,算是最早的煎餅雛形。
公元5世紀時的羅馬,教宗哲拉修一世(Gélase Ier)曾經用麵粉與水做成的帶有宗教標誌的煎餅撫慰朝聖者們,煎餅被視為好日子和大豐收回歸的象徵。
到了公元13世紀,十字軍東徵將烏麥(蕎麥)從亞洲帶到法國,並且在布列塔尼地區開始種植,煎餅的主要原料就變成了蕎麥麵和水,並且開始加入一些果汁、蜂蜜使得煎餅更加鬆軟。
再後來,人們在煎餅中加入雞蛋、紅酒等主料、配料也越來越多,而且在製作煎餅時也出現了很多新奇的工具,烘焙技術也得到很大發展,使得煎餅在口感、厚度、形狀上出現了很多不同種類。
傻傻分不清楚的煎餅
英語中的煎餅統稱為Pancake,指的是將麵糊放入烤盤、平底鍋或者其他模具中煎烙而成的薄餅。由於煎餅的歷史悠久,並且歐美各個國家有各自的特色,所以西方的煎餅有很多種分類和名字。
可麗餅(Crêpe)
可麗餅也稱為法式薄餅、法式蛋餅、法式煎餅、凱普餅等。傳統的可麗餅是用麵粉、雞蛋、牛奶和奶油製成麵糊再兩面烙制而成的大而薄的煎餅。可麗餅口感鬆軟,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塗抹或者卷其他食材來吃。
可麗餅可以分為甜可麗餅和鹹可麗餅(Galette)。甜可麗餅的主料是小麥麵粉,而鹹可麗餅多是用蕎麥和鹽製成,顏色更深。
可麗餅還有一大用途是作為甜點的盤底或者麵皮,這種美味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班戟。班戟這麼奇怪的名字實際上是由Pancake的粵語發音音譯而來,做法就是由甜可麗餅包裹奶油和水果製成的,比如芒果班戟、榴槤班戟。
相比直接吃的可麗餅,作為班戟皮的可麗餅需要多次篩麵粉和粉糊去除顆粒和氣泡,達到細緻光滑的狀態,放入冰箱中冷藏一下,還可以加入一些帶顏色的水果或者蔬菜將班戟皮染成各種顏色,增加賣相。
美式煎餅(Pancake)
美式煎餅也可叫做美式鬆餅,美食煎餅與可麗餅的區別在於使用的一般是經過發酵的面來製作,同時也可以用小麥粉和玉米粉或者直接用玉米粉來製作,烙制的時候是單面煎烤。
美式煎餅逼可麗餅更厚實,形狀夜更小一些,由於麵糊經過發酵,所以口感更細膩鬆軟。抹上糖漿直接吃是最簡單的吃法,在美式速食快餐店的早餐搭配中經常出現。
美式煎餅也可以卷夾其他食材,比如大名鼎鼎的銅鑼燒就是用兩片美式煎餅夾上紅豆沙做成的,是哆啦A夢的最愛。
華夫餅(Waffle)
華夫餅也叫做比利時華夫餅、布魯塞爾華夫餅、格子餅,用雞蛋、麵粉、砂糖、酵母和奶油打成麵糊,放在凹凸的方格模具中煎烤而成的小格子方形的華夫餅是我們在下午茶或者西式甜點中經常見到的,可以抹上奶油、糖漿或者冰淇淋一起吃。
荷式煎餅(Stroopwafels)
荷式煎餅也稱荷蘭煎餅、荷蘭華夫餅,是在傳統華夫餅的基礎上加入紅糖製成麵團,再用小格子花紋的雙面鐵板烘烤而成。在製作過程中,在麵餅變脆之前再刷一遍紅糖、麥芽糖、奶油和肉桂糖漿並且將兩片麵餅粘合成一塊的圓形煎餅。
相傳荷蘭煎餅是由一位荷蘭麵包師用製作威化餅(wafer)所剩下的材料所製成的,所以在外觀和口感上荷蘭煎餅與威化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酥脆可口,香濃美味。
荷蘭煎餅一般搭配茶和咖啡一起食用,中和煎餅的甜膩。傳統的吃法式將煎餅蓋在茶杯或者咖啡杯上,待煎餅變軟之後就可以一邊吃煎餅一邊喝飲料了。
自己在家做西式煎餅
說了這麼多,我們其實可以發現,和中國的煎餅相比,西式煎餅無非是在麵粉原料中加入了雞蛋、牛奶、奶油或者黃油,所以我們有時間的話可以在家自己做。
以可麗餅為例:
1、低筋麵粉、白糖、牛奶、黃油按照10:1:20:2的比例,每100克麵粉選用3枚雞蛋準備原料;
2、麵粉過篩後加入雞蛋、白糖用攪拌器攪勻,倒入牛奶攪拌成糊,再將黃油加熱拌入,濾去氣泡和大顆粒,靜置一段時間放入冰箱冷藏20分鐘;
3、平底鍋(最好用不粘鍋)小火加熱,刷一層薄薄的植物油,將麵糊淋在鍋中央,再轉動鍋使麵糊均勻鋪滿鍋;
4、小火繼續加熱,麵糊定型之後根據喜歡的口感掌握時間即可出鍋了;
5、根據口味卷上水果、蔬菜或者其他食材就可以吃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