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出口是衡量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東營市商務局2019年工作總結提到:2019年以來,東營市商務局深入貫徹省、市對外開放和「對標學習溫州」工作要求,對照「溫州商務」等先進典型,理清差距、明確方向。那麼到目前,咱們東營的對外貿易對標工作開展得如何?業務辦理服務怎樣?優惠政策是否落實了呢?來看問政調查。
有著12年打拼經歷的80後創業者小王在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金融港創業,每年的輪胎、定製地毯進出口額在3億美元左右,對外貿易可謂是風生水起。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最近卻為辦理進出口權犯了難。
小王說,「辦進出口權,咱這邊得一星期。這還是找代辦公司去辦,他們跑得比較熟。要是自己去辦,半月也辦不下來啊。」
後來,小王在上海創業的同學得知此事後,就介紹他入駐了上海浦東新區,業務辦理不僅快速高效,而且服務零距離。
小王介紹,「我都沒想到那個快,就籤了一個字。現場拍照片,一會就拿出來了。進出口權當天上午就辦出來了,他們組織了一個綜合辦公室,每月給企業開一個定期座談會。包括稅務、工商、商務,開會了解企業情況。」
小王介紹,除了跟進服務及時到位,上海浦東的商務部門還把外貿企業的融資發展當做自己的事來做。
小王介紹,「在上海,我就不擔心我做多大的貿易。合法、正經的業務。那麼咱就找到這部分人,他們就給你解決。在東營,我接到一個億的訂單,我找誰去啊,我自己都能嚇死。」
2019年,市商務局負責同志對標溫州考察學習後表示,一是走出去學,到江浙滬等先進地區,學習當地先進經驗和理念,提高理性思考和業務工作能力。二是聚焦「穩外貿」,推動外貿出口「挺」起來。那麼,除了創業者小王,其它地方的外貿出口「挺」起來了嗎?記者走訪了墾利、河口的一些外貿企業,他們告訴記者。
墾利某外貿企業負責人說,「政府地方政策,我們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覺得現在發展外貿太難了,咱(東營)這邊就是一上就是大項目。貸款一百個億、十個億,跟有些地區截然不同。濰坊、青島外貿比我們,尤其是小外貿公司多的多。在東營每年一數出來,就這麼幾個企業。二十多家、三十多家企業,新面孔不多,在東營就形成不了低價產業集群。」
河口某外貿企業負責人說,「增加了一個新項目,生產生芝麻,出口義大利 。對於義大利對產品的要求我們不了解,他們對於這方面的法規也是希望客戶提供。我們國家對於這方面的法規,他們了解得也不是很清楚。說實話,我們企業去了解這些國家法規很難去了解到,還是希望政府部門能直接給我們下達文件,讓我們了解對我們這個產品有什麼要求。」
而對此,河口商務部門的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河口商務部門的工作人員說,「向阿拉伯出口這個業務,應該不是我們局。對外貿易這一塊,就是我們這個科室管理,對這一塊我們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