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兩浙不爭衢州,守兩浙不守衢州,意思是說,與敵人爭奪兩浙地區卻沒有攻下衢州,是把整個兩浙地區交給了敵人;守衛兩浙地區卻沒有能夠守住衢州,是把自己的性命交給了敵人。這兩句話是對衢州軍事地位的最好詮釋,後來三藩之亂中平定閩藩的戰事發展就以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到了清代,中央政府不僅沿襲明代在衢州推行裡甲制,還在各縣城鄉實行以調查流動人口、維持治安秩序、防止人民反抗為目的的保甲制。到乾隆初年,裡甲制徹底瓦解,而保甲製成為集治安和賦役於一體的地方基層組織。
清初楓嶺營的設立和浙江總督的長期駐守,加上衢州鎮的設立,更使衢州這種強化軍事的趨勢發展到頂峰。清代衢州眾多的軍事設施則是軍事重鎮的直接體現。
(一)衢州浙閩楓嶺營的設立(1654年)
據《浙江通志》記載,浙江為東南地區的屏障,州又為浙江的重鎮,而仙霞嶺又是衢州一府的要隘。仙霞嶺在江山縣南百裡,嶺上有石階路,有臺階360級,彎道26處,前後長達二十裡。
整條山路依山塹成驛道,依勢設立雄關,四周重崖峭壁,十分險要,堪稱東南險要之地。連接仙霞山的山嶺有座個,分別是窯嶺、茶嶺、大竿嶺、小竿嶺、梨嶺和楓嶺,其中楓嶺是浙閩兩省的分界。
連接仙霞山路的雄關有五座,分別為安民關、六石關、青塢關、木城關和二渡關。過了二渡關,就是江西永豐縣的地界。六嶺五關,都在這方圓百裡範圍內。可以說這「六嶺五關」形成了浙閩贛三省相交之處的交通要隘。
楓嶺關位於江山廿八都浙閩分界處,以嶺中多唐楓(即烏桕樹)而得名,地勢極為險要,與仙霞嶺連接,成為浙閩三要衝之一,極譽為浙江五大名關之一。楓嶺關原徑道是唐末黃巢起義軍所闢,現存關門一道。南端門高2.8米、寬2.1米、深1.9米,北端門高3.1米、寬2.8米、深1.9米。殘存關牆全長21米,上方已塌。
衢州雖已納入清政府的版圖,但是明將鄭成功在福建的勢力仍然相當強大,數次大敗清軍,其水軍還一度威脅南京。為加強福建、浙江邊界的軍力,防止明軍入浙,順治十一年(1654年),清政府下令組建楓嶺營,駐江山縣廿八都,隸屬處州鎮管轄。該營設從三品遊擊一員、正五品守備一員、正七品把總二員,計有兵丁1000名。
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值三藩之亂,清政府又下令將楓嶺營擴編,主將遊擊下轄左、右二營,每營設守備、千總各一員,把總二員,兵丁750人。
雍正十三年(1735年),楓嶺營改屬衢州鎮,設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500人。至同治七年(168年)浙閩楓嶺營仍有馬戰兵276人,百子炮4門。又據《白雲山志》記載,光緒年間,又設提督一員,兼管浙江衢嚴楓嶺、水師巡江營。
(二)浙江總督的興廢(1658—1738年)
順治二年(1645年),清朝設福建總督,駐福州府,兼轄浙江。順治五年(1648年),浙江巡撫蕭元起平定衢州趙之超反清起義。鑑於浙西局勢嚴重,同年五月,清廷將福建總督更名為浙閩總督,移駐衢州府,兼轄福建,總理兩省軍政要事,下轄督標三營。
由於名將鄭成功在福建勢力大增,其水師北上舟山,南下廣東,為應對危局,順治十五年(1658年),朝廷分置福建、浙江總督,分駐漳州府與溫州府。浙閩總督在衢駐守前後十年。
康熙十一年(1672年),移福建總督駐福州府。次年,三藩之亂爆發;康熙十三年至康熙十五年(1674—1676年),江總督李之芳駐衢平叛。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裁浙江總督,以福建總督兼轄;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更名福建浙江總督,俗稱閩浙總督。雍正乾隆年間雖有短暫的反覆,又分置福建、浙江兩總督,但時間都不長。
清初浙江總督的反覆設置,並兩度駐衢,對穩定戰亂中的浙江,乃至福建局面,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衢鎮總兵的設立(1735年)
為了鎮壓衢州軍民的抗清鬥爭,早在順治三年(1646年),衢州府城設總兵官一員,統兵三千,總兵駐府山。後來,衢州局勢平穩,總兵的設置撤銷。順治六年(1649年一說在順治五年),衢州駐軍改為協鎮副將,統左右二營。
每營設都司僉書、守備各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共1600人,隸屬溫州鎮管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衢州協城守營擴編,增設中營,有中、左、右三營,兵員共2600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衢州協城守營改隸處州鎮管轄。
雍正十三年(1735年),工部尚書徐本、浙江總督程元章等聯名上奏:衢州地處三省交界,為江西、福建的咽喉門戶,緊要地方,副將不足彈壓,請求朝廷將衢協改為鎮。閏四月,朝廷下詔,改衢州駐軍協副將為衢州鎮總兵。
設總兵官一人,轄鎮標中、左、右三營,有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等官,馬步戰守兵丁共2057人。除轄鎮標外,衢州鎮總兵還兼轄嚴州(今建德)協左、右兩營,楓嶺營、衢州城守營等。
雍正《浙江通志·兵志二》記載了衢州鎮的編制:衢州城守營,駐衢州府城966人;分防龍遊縣、常山縣、開化縣及江山縣城690人,分防樟樹潭、大洲、西安、溪口、杜澤、鳳林各汛共計269人,分防龍遊溪口汛55人,分防華埠、七都球、草萍各汛196人。
嚴協城守營,下轄左、2營,每營設都司、守備、千總、把總等官,分防建德縣、淳安縣、分水縣、遂安縣、壽昌縣及桐廬縣各汛414人,分防淳安威平汛23人,西路安設路一處2人,南路安設路六處22人,巡緝東港、西港江洋往來、稽查墩臺14人。
浙閩楓嶺營,營設遊擊、千總、把總各1人,駐廿八都500人,廿八都兼溪口汛169人,分防仙霞關118人,分防峽口102人,分防清湖88人。金華協蘭溪營,分防蘭溪縣汛92人,防湯溪縣汛以上合計3720)清代浙江水陸提督節制五鎮,即定海鎮、海門鎮、溫州鎮、處州鎮、衢州鎮。乾隆年間,全國共設有六十六鎮,衢州鎮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