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既然筆畫那麼複雜,為何到今天依舊有人使用?
文字是承載文明最好的工具,千年前始皇一統江山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恐怕就是統一文字和度量衡了。漢字在經過幾千年的演變中,最終形成了現在的簡體字和繁體字,大陸使用簡體,港澳臺等地則是使用繁體較多,但是繁體的筆畫是非常複雜的,為什麼至今還有人使用呢?
雖然在字典中有上萬的漢字,但是人們經常使用的只有幾千個,世界上各種文字體系差不多都這樣。但即使如此,繁體的常用字相較於簡體還是多了很多筆畫。在學校是這種差異更是被放大化,寫作業時的書寫時長肯定是要比簡體多的,若是在學校犯了錯被罰抄課文,那就更讓人頭疼了。
但不可反駁的是,繁體字寫出來比簡體好看很多,所以一些書法作品多是繁體,凸顯文字的魅力。而且繁體字更容易理解漢字的演化過程和字義,記得小時候學習漢字的時候,老師總會解釋這個字是怎麼來的,簡體字經過多個版本的簡化,早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但是繁體大都還保留著,理解起來更容易。
更多的人說繁體就是中華文化,雖然有些以偏概全,但也並非全無道理。常有人說「存在即合理」,繁體既然到現在都沒有被取締,肯定是有它的作用的。文字經過不同時代的演變,現在的繁體是最接近古文的,在小篆演變成隸書的時候,這種文字體系就誕生了。有些人甚至會將繁體成為「傳承字」,可見其地位之高。
歐洲的一些國家也稱繁體為「傳統中文」,其距離現在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一直到1956年之前,各地華人通用的文字還是繁體。後來的時候中國出現了文字簡化運動,但是港澳臺以及東南亞等國的華人依舊還是使用繁體,他們大都覺得這才是正統的漢字。
不過時代一直在發展,雖然繁體使用了上千年,但是現在的這個社會重點還是掃盲,讓更多的人能認識並書寫漢字,所以簡體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至於繁體,它肯定不會消亡,但若想大範圍的使用,估計也是很困難了。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