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幹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與大昭寺奉祀的12歲等身佛像有關。
作者:邱承彬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幹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與大昭寺奉祀的12歲等身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現在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大昭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格局。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進行轉經儀式的路線。
西藏拉薩大昭寺釋迦殿有獅子吼觀音。
觀音菩薩又叫觀音、觀自在、光世音、觀世自在、觀音聲、觀音大士、救世菩薩、蓮花手菩薩、圓通大士、大悲菩薩、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等。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譯為觀自在,在我國略稱觀音。觀世音意思是世間一切遇難眾生只要一心稱念該菩薩名號,菩薩就會及時觀其音聲而前來相救。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載:「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三十三觀音並非化現各種形象,而是觀音菩薩本身不同形貌,而且不是密宗式變化形相,只是以姿態、場景與所持法器來區別。何以又成三十三身之數,這應與《普門品》、《楞嚴經》所述觀音應化數有關。此類觀音各相之間區別並不太大,很多特徵也不是唯一的,有些觀音圖像既可作此解,亦可為彼說。
三十三觀音分別是:楊柳觀音、龍頭觀音、持經觀音、圓光觀音、遊戲觀音、白衣觀音、臥蓮觀音、瀧見觀音、施藥觀音、魚籃觀音、德王觀音、水月觀音、一葉觀音、青頸觀音、威德觀音、延命觀音、眾寶觀音、巖戶觀音、能靜觀音、阿耨觀音、葉衣觀音、琉璃觀音、多羅尊觀音、蛤蜊觀音、六時觀音、合掌觀音、一如觀音、不二觀音、持蓮觀音、灑水觀音、馬郎婦觀音、普悲觀音、阿麼提觀音。
顯教的六觀音是大悲觀音、大慈觀音、獅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
密教的六觀音是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準提觀音、如意輪觀音。
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等,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千手觀音為觀音部果德之尊,「千」為無量及圓滿之義,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無量廣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圓滿無礙。據《陀羅尼經》載:「千手千眼觀世音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隨眾生之機,相應五部五種法(又作五種成就法,為密教所行修法之類別,即息災法、增益法、降伏法、敬愛法、鉤召法),而滿足一切願求。」千手觀音是屬鼠的人的守護神。
獅吼觀音亦稱阿摩提觀音、獅子吼觀音、騎吼觀音等,為觀音菩薩的化身之一,佛教認為其是為降伏一切龍魔所生的病苦,使三界眾生脫離苦海所化現的觀音,具有極為威猛的力量。
獅吼觀世音菩薩,為白色身,具三眼,面相寂靜,高髻披髮,袒露上身,肩披仁獸鹿皮,腰系禪帶,以王者坐式,右舒坐於獅背。其右手呈施與願印,手邊豎有一根三叉杖,杖上有一靈藥化身的白蛇纏繞。其左手抵按月座,近旁有株蓮花齊肩,蓮花頂上有善除痴暗的智慧寶劍直立。其上界為無量光和月幢菩薩,下界為六臂大黑天。
西藏拉薩大昭寺金頂
作者邱承彬在西藏拉薩大昭寺為《解密天珠》的讀者籤字
西藏拉薩大昭寺釋迦殿獅子吼觀音
西藏拉薩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寺前終日香火繚繞,萬盞酥油燈長明,朝聖者絡繹不絕,是佛教聖地,也是旅遊勝地。
作者:邱承彬(字:木兮,號:六不居士,天珠學者、佛學者、傳統文化學者,天珠學創始人,旅遊專欄作家,旅遊文化學者,肚皮舞理論家,詩人。《解密天珠》的作者,《中國頌》、《黃河頌》、《雪山聖湖頌》、《高山流水頌》、《泰山頌》、《歷山頌》、《禾木頌》、《黃山頌》為邱承彬著名的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