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一座城市,古樸的建築上到處可見含有「洛陽」兩個字的牌子,這座城市的別稱,竟然也叫「洛陽」,它與我們的城市洛陽,有什麼樣的淵源呢?
中國人來到日本這座千年古城時,看到比比皆是的漢字「洛陽」,大多都有種穿越回到唐代的時空錯亂感,一千多年前的中國都城,大體是這幅模樣。
日本戰國時代諸多大名包括織田信長、武田信玄、今川義元等朝思暮想的「上洛」,就是說的「上洛陽」。上洛本為上京,前往都城之意。洛是謂洛陽,周代以後常定都此地,故漸被用作京城、或都之意。日語中的上洛,主要是謂前往京都,而京都的別稱就是洛陽,故謂「上洛」。
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戰國大名帶兵攻入京都的行動被稱為「上洛」,上洛是諸如武田信玄等戰國大名追求的目標,如同中國春秋時期的「問鼎中原」(稱霸諸侯)。「上洛」主要是用於形容實力最強的地方藩首(大名)集結大軍開往京都表明地位的過程,有些類似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會盟」。
洛,也就是日本現在的京都。京都古城建築城市規劃的突出特點是,同中國唐朝的洛陽城和長安城十分相似,京都的歷史始自平安時代的平安京,一直到明治維新遷都,一千多年來一直是日本的首都。
平安京完全仿照唐代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來設計,不僅設計一樣,連選址也是依據中國風水。平安京最初被分成東西兩個部分,東側為「左京」被稱為「洛陽」,西側為「右京」被稱為「長安」。雖然是依據當時的風水術選址,但右京長安的風水並不好,地處沼澤,開發工作還沒有成功就荒廢了。平安京就只剩下了左京「洛陽」。於是,一千多年來京都就一直被稱為洛陽。
同樣,京都附近的近畿地區被稱為「洛中」。京都府內至今仍隨處可見諸如「洛東」、「洛西」、「洛南」、「洛北」、「洛中」、「洛陽」之類的地名。
除了京都之外,日本的另一個城市奈良市在古代又被稱為「平城京」,起初本打算仿照北魏大同的「平城京」,但北魏很快把首都遷到了洛陽,所以,奈良就仿照漢魏洛陽城建造了奈良的「平城京」。近些年,日本還誕生了「洛陽學」,是專門用來研究古都洛陽的一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