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指出,《經濟學人》22日出了最新一期,封面特寫為「What China wants」。澎湃的譯文較之原文存在多處缺漏,例如:缺失了人民大學教授時殷弘「如今無法十分確定中國會和平崛起」的言論(時殷弘5年前曾表示,相信中國會和平崛起);只翻譯「當中國再度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時,它想要重獲過去數百年裡所享有的那份尊重」,而缺失了「無論如何,一方面謀劃著要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又要維持原狀,實在是一項進退維谷的任務。中國領導層努力控制著一個經濟、社會都高速發展的中國,他們已在設法解決國內變革與穩定之間的巨大矛盾,這使得任務更為困難」這句話。
除了澎湃新聞,對英語媒體的翻譯存在故意性報導缺失的中文媒體還有很多,包括廣為大眾熟知的環球時報、環球網,中國新聞網、國際在線、《參考消息》等也存在此現象。「環球系」幾乎每個工作日都會從「外媒視角」刊發與當前中國熱點事件或中外、國際熱點問題有關的綜合稿件,形式上是摘編多個西方主流媒體的文章,圍繞某個主題把它們整合成一篇中文稿件。例如,25日的《美媒:中國的「壯志凌雲」翻滾過美國飛機》就是基於摘編多家英語媒體而成的稿件,但文章讀過後會有種被標題忽悠進去的失落感,因為本以為可以獲得更多資訊。可是,如果你去其引用文章之一的《紐約時報》原文看,還會發現不少「吸睛」的新聞點,例如:引用美國國防部一名官員話稱,「中國這種挑釁的做法『很像個高中生』,這種攔截做法不專業,對飛行員安全和健康造成損害,會加劇美國五角大樓和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另外,《紐約時報》也從中方反駁的角度撰寫了新聞稿。
「環球系」不僅存在故意的翻譯缺失,還常被指造謠。例如,2013年8月,針對《李顯龍:中國或得到釣魚島 但會輸掉世界地位》一文,新加坡外交部發言人回應說,該文完全「歪曲、誤報了李顯龍在日本所說的話」,「內容不準確、誤導」、「題目聳人聽聞」。發言人稱,這種「不職業的報導」於兩國關係無益。又如, 2013年9月,《環球時報》網站綜合報導稱「普京下令若西方攻敘利亞,俄羅斯將打擊美國盟友沙特。」然而該消息的真實性隨後被其他媒體否認。
中國新聞網近期在報導「美國警察槍殺黑人少年」方面,中國新聞網幾乎也是在不遺餘力地替這名黑人少年的家屬「進行聲討」,發表多篇題為如同《美國黑人少年遭警察槍殺引發騷亂》的文章,讓人們一眼看上去認為美國種族歧視依舊,美國白人仍舊歧視黑人。不可否認,美媒確實也以這樣的題目進行報導,但負責任的媒體對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後續進展做了深入報導,事件本身遠非白人槍殺黑人這麼簡單,它涉及黑人犯罪率、美國警察有保護自身不受侵害的權利等等。如今,這名美國警察所獲得的社會捐款已經超過黑人少年那一方。
除了上面提到的對外媒原文的缺失性報導外,在選擇引用哪一個媒體方面,這些中文媒體也是心有分寸的。體制內媒體對於何種外媒能夠引用,何種是「黑名單」、何種是「安全來源」區分得很清楚,像中國新聞社的網站中國新聞網在海外有「合作媒體」,例如美國《僑胞》,他們對後者的稿件進行「出口轉內銷」,在標題前打上一個「美」字,讓其變身「美華媒:***」,仿佛便沾上了洋味兒,有了「外媒看中國」的視角。
其實,對於哪些外媒可以引用沒有硬性規定,但在涉華報導方面,如果存在非正面消息,在相當大程度上是不可被引用的,若存在負面報導,則100%會被斃掉。例如,《紐約時報》因其報導過大量涉華,並時而刊登被認為是「敏感」事件的稿件,從而經常登上「黑名單」,懂英文的你掌握了外語,還需要掌握「翻牆」技術,方可閱覽得到。
回到此次澎湃新聞做假新聞,有觀察者評論稱,不賣泡麵的火車站跟賣假新聞的澎湃一樣令人髮指。但眼下中國媒體生存環境的現實是,官媒依傍權力而生,權力在官媒在,新媒體政策只會讓官媒如狗添翼;從新聞專業角度來講,官媒就沒活過。因此,為了能夠更加平衡、更加客觀,儘可能貼近事實真相地了解事件原委、不被忽悠,還是把英語學學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