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全國大中小學生回校園日子未知,不能泡圖書館,也不能逛博物館。不過別著急,國家博物館虛擬展廳讓你動動手指就能遨遊展品中,故宮博物院則帶來一份文化大禮,讓你足不出戶就能「雲遊」故宮,了解紫禁城的奧秘。
戳戳海報 看那些錯過的大展
只要登錄國家博物館官微,戳戳海報,動動手指頭,就能遨遊在展品之中。此次國博沒有推出新展,而是拿出以往的經典大展。看過的可以再看一次加深對文物的了解,沒看過的可以趁宅在家一圓國博看展夢想。
圖說:國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推出第一期虛擬展廳
虛擬展廳裡,只需輕點路徑箭頭,就可以邊走邊看,可以近距離「觸摸」文物,還能打開語音導讀,了解藏在文物背後的故事。
去年初,「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博拉開帷幕,該展通過關鍵抉擇、壯美篇章、歷史巨變、大國氣象、面向未來等主題展區,運用歷史圖片、文字視頻、實物場景、沙盤模型、互動體驗等多種手段和元素,充分展示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發生的偉大變遷。在虛擬展廳裡,觀眾可以跟著箭頭進國博,觀摩波瀾壯闊的中國40年壯美篇章。
喜歡古代歷史文物的觀眾有眼福了,「大唐風華」和「古蜀華章」分別展出了能夠代表盛唐發展水平的代表性物證和古蜀青銅文明在中華文明生成過程中的獨特貢獻。去年底,「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 在國博展出的盛況或許你還記憶猶新。小橋流水,紅燭羅帳,亭臺樓榭……唯美的展廳布景就足夠讓人回味無窮,再配上《葬花吟》的悽美曲調,仿佛進入了紅樓世界。
圖說:國博館藏的漢代鎏金「中國大寧」神獸紋鏡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國博館藏的漢代鎏金「中國大寧」神獸紋鏡曾在「秦漢文明」展覽中作為壓軸展品展出。我們每個人的心願就像這面漢代銅鏡的銘文一樣「中國大寧」。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看看大展,品賞文物,讓「抗疫」的每一天都充實度過。
「微課堂」全景式雲遊故宮
故宮送給孩子們的文化大禮是《我要去故宮》少兒讀本和同名公益視頻課。20冊精美圖書和視頻課,可以讓小朋友們暢遊故宮,徜徉在樣式紛繁的宮殿建築、數不清的文物珍寶、意蘊深厚的歷史文化的海洋,了解紫禁城的奧秘。
圖說:《我要去故宮》封面分三種顏色 故宮博物院供圖
線上故宮課程共十節,包括探秘午門、探秘太和殿、探秘中和殿保和殿、探秘乾清宮、探秘交泰殿坤寧宮、探秘御花園、探秘養心殿、探秘慈寧宮、探秘乾隆花園、探秘珍寶館,新穎的形式,深入淺出的講解,讓人收穫系統的故宮知識、故宮中軸線上不容錯過的10大必看景點、豐富的建築細節以及領略故宮之美、藏品之豐、文化之盛。據悉,課程每周一更新一集,目前已能收看第一課:探秘午門。
如果聽課還不過癮,可以買書來看。這套《我要去故宮》封面分三種顏色,區分故宮不同功能區域:紅色外朝,介紹舉行朝會和盛大典禮的場所。紫色內廷,介紹帝後和妃嬪的居住場所。黃色內廷,介紹太上皇、皇太后的養老之處及故宮專館。
圖說:《我要去故宮》少兒讀本 故宮博物院供圖
紅色封面系列講述的是紫禁城外朝好玩的事兒。比如大家都見過的午門在古代有什麼功用?書中這麼介紹,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五個門洞有嚴格的行走規定。中間的門洞只允許皇帝通過。但也有例外,如大婚當天,皇后乘坐鳳輿從中門進入;科舉殿試的狀元、榜眼和探花,可從中門走出;另外,進春禮中的芒神和春牛,也可以從中門通過。朝會時,宗室王公出入右翼門,一、二品官員出入左翼門,三品以下,就只能走兩側掖門了。
紫色封面系列則講述了內廷裡帝后妃嬪的日常生活。皇帝具備的十二種優秀品格竟然體現在龍袍上?書中介紹,皇帝的龍袍上,除了龍,還有十二章紋,分別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fǔ)、黻(fú),象徵皇帝所具備的十二種優秀品格。古代大臣早朝時因為太早出門天還沒亮,所以需要「蹭燈」?據說,宮裡出於防火的考慮,絕大部分官員不準打燈籠入宮,只能摸黑從東華門走到乾清門廣場東側的景運門,再到九卿房集合。碰巧趕上特許點燈的官員入宮,就會出現官員跟在後面「蹭燈」的情形。
黃色封面系列最有意思,除了介紹太上皇和皇太后的故事外,還有不少故宮收藏的各種奇珍異寶。書中介紹了寧壽全宮,它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預備的歸政養老之處。著名的乾隆花園就在這裡。時隔兩百多年,乾隆花園總體上還是保留著當初的模樣,建築錯落,山石堆疊。文人雅趣,隨處可見。鐘錶館則集中了許多非常吸引人的鐘表。清朝皇帝對製作、進獻和購買鐘錶的要求很高,還親自參與設計。著名的銅鍍金象拉戰車鍾,由英國製造,進獻到皇宮後,成為宮廷喜好的大玩具,想看看它是什麼樣的嗎?(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