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美國《福布斯》發布文章聲稱有研究人員發現小米的瀏覽器在收集用戶數據,並將數據傳到了新加坡和俄羅斯的伺服器,而伺服器的域名是在北京註冊的。同時還提到這些伺服器中有一些來自阿里雲。
小米發布了MIUI12意在保護用戶的隱私安全,其集照明彈+攔截網+隱匿面具三合一的全方位隱私守護,真正能做到對APP的監控、保護、管理。不過也因此在無形中得罪了很多軟體廠商。不少網友表示,小米這次動了那麼多人利益,要小心黑稿啊。果不其然,它就來了,不是來自國內而是來自國外。
福布斯認為,小米的設備賣得很便宜。而用戶付出的代價就是自己的隱私。隨後小米也進行了回應,表示福布斯的調查不實。因為小米會嚴格遵守並完全符合當地的用戶隱私問題的法律法規。不過小米方面也承認確實收集了用戶的隱私,但是這些數據都是匿名的,而且在收集這些信息之前,用戶已經同意這樣的做法。
對於小米手機的種種信息,無法辨別這些信息都是誰的。而小米手機這些隱私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用戶的整體體驗。同時小米還表示,收集分析用戶數據,也是網際網路公司常見的一種方式。但是福布斯認為小米的隱私收集更具侵略性。在5月3號,小米對瀏覽器進行了升級,允許用戶關閉數據收集,加強用戶對自己隱私數據的掌控權。
當然對於福布斯的指責,小米肯定會重視並回覆:福布斯的調查結果不真實,對於小米來說隱私問題是頭等大事,而且小米採用的策略都是遵守當地法律,即使存在上傳情況,也是匿名不涉及用戶身份的數據,並且用戶也同意小米這種行為。
其實網際網路公司,甚至說軟體公司都會收集用戶,這是行業明規則。目的包括,了解用戶習慣,改善用戶體驗,為產品後續發展提供用戶數據參考。用戶也會收到提醒,告知會收集你的數據,問你是否同意。你是可以選擇不同意的。
當然,這背後還有潛規則,跟廣告金主有關了。大家肯定都發現了,我在A網站或APP搜索了一個產品,比如手機。我逛B網站的時候或APP的時候就會給你推手機的廣告。跟這些用戶數據都有關係。
這一波衝擊中,可能只有貿易公司偽高科技企業某想要安全一點。類似小米、一加等這類公司,實話實說可能最多處於跟美國對撞的第二級企業。希望這些正在走向國際的中國企業能抗住西方世界的不公平對待,逆流而上。小黑相信,多年之後這一波出海的企業,就會像八九十年代日本的松下、索尼、本田等公司一樣,成為享譽全球、代表中國的國際跨國公司。把「中國智造」的旗幟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