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深陷「隱私安全」風波,雷軍:我攤牌了,數據是匿名的

2020-12-19 彭魚院線

前兩天,美國《福布斯》發布文章聲稱有研究人員發現小米的瀏覽器在收集用戶數據,並將數據傳到了新加坡和俄羅斯的伺服器,而伺服器的域名是在北京註冊的。同時還提到這些伺服器中有一些來自阿里雲。

小米發布了MIUI12意在保護用戶的隱私安全,其集照明彈+攔截網+隱匿面具三合一的全方位隱私守護,真正能做到對APP的監控、保護、管理。不過也因此在無形中得罪了很多軟體廠商。不少網友表示,小米這次動了那麼多人利益,要小心黑稿啊。果不其然,它就來了,不是來自國內而是來自國外。

福布斯認為,小米的設備賣得很便宜。而用戶付出的代價就是自己的隱私。隨後小米也進行了回應,表示福布斯的調查不實。因為小米會嚴格遵守並完全符合當地的用戶隱私問題的法律法規。不過小米方面也承認確實收集了用戶的隱私,但是這些數據都是匿名的,而且在收集這些信息之前,用戶已經同意這樣的做法。

對於小米手機的種種信息,無法辨別這些信息都是誰的。而小米手機這些隱私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用戶的整體體驗。同時小米還表示,收集分析用戶數據,也是網際網路公司常見的一種方式。但是福布斯認為小米的隱私收集更具侵略性。在5月3號,小米對瀏覽器進行了升級,允許用戶關閉數據收集,加強用戶對自己隱私數據的掌控權。

當然對於福布斯的指責,小米肯定會重視並回覆:福布斯的調查結果不真實,對於小米來說隱私問題是頭等大事,而且小米採用的策略都是遵守當地法律,即使存在上傳情況,也是匿名不涉及用戶身份的數據,並且用戶也同意小米這種行為。

其實網際網路公司,甚至說軟體公司都會收集用戶,這是行業明規則。目的包括,了解用戶習慣,改善用戶體驗,為產品後續發展提供用戶數據參考。用戶也會收到提醒,告知會收集你的數據,問你是否同意。你是可以選擇不同意的。

當然,這背後還有潛規則,跟廣告金主有關了。大家肯定都發現了,我在A網站或APP搜索了一個產品,比如手機。我逛B網站的時候或APP的時候就會給你推手機的廣告。跟這些用戶數據都有關係。

這一波衝擊中,可能只有貿易公司偽高科技企業某想要安全一點。類似小米、一加等這類公司,實話實說可能最多處於跟美國對撞的第二級企業。希望這些正在走向國際的中國企業能抗住西方世界的不公平對待,逆流而上。小黑相信,多年之後這一波出海的企業,就會像八九十年代日本的松下、索尼、本田等公司一樣,成為享譽全球、代表中國的國際跨國公司。把「中國智造」的旗幟豎起來!

相關焦點

  • 大數據安全 用戶隱私該如何保護
    但在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一場如何構建數據安全新秩序的高端論壇讓她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每天上網的一個個小動作,會給自己帶來隱私洩露的風險。從Facebook用戶數據洩露,到攜程利用大數據「殺熟」,再到今日頭條虛假廣告風波……論壇嘉賓舉出的一個個案例,讓這個90後大學生意識到,隨著大數據產業的飛速發展,中國正在迎來一場空前的「隱私危機」。
  • 外媒稱紅米手機收集隱私,小米回應對該報導很失望
    畢竟是先有了小米MIUI主題界面、預熱有效後才發布的小米手機!小米MIUI 12營銷的是安全與隱私。一些博主齊刷刷地讚美MIUI 12,稱小米扛下了APP廠商的壓力,頓時感覺雷大善人光輝如此耀眼…就算是小米走投無路出此下策,也確實給混亂的安卓生態上了一課。
  • 雷軍親上陣股價仍不振!小米Areyouok?
    事實上,小米一直處在「是硬體公司還是網際網路公司」的爭議之中。梳理小米上市以來的財報可以發現,小米的網際網路收入佔比始終較低。小米2018全年財報數據顯示,其網際網路收入佔比僅有9.1%,而智慧型手機收入佔比為65.1%,IoT與生活消費品收入佔比為25.1%。財報顯示,IoT與生活消費品主要包括智能電視、小米手環、米家電動滑板車以及米家掃地機器人等若干生態鏈產品。
  • 小米被指私自收集用戶瀏覽器數據
    自從小米發布MIUI 12版本系統更新之後,備受好評的一個功能更新就是隱私保護。MIUI 12中新增加了「匿名面具」功能,在用戶不想授予應用某個權限但是又想正常使用這個應用的時候,這個功能就顯得尤其實用;增加了詳細記錄應用的敏感行為、提醒用戶應用正在錄音/攝像/定位等的「照明彈」功能……
  • 小米崔寶秋:安全隱私關乎10億收入 國內國外同等對待
    為了提升小米員工的安全隱私保護意識,小米在今年6月特地舉辦了首屆安全與隱私宣傳月。崔寶秋說,希望能夠通過宣傳月的活動提升全體員工對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的重視,真正做到產品默認安全與從設計出發的隱私保護。據悉,小米於2012年小米成立了專門的信息安全團隊,2014年成立小米安全與隱私委員會,崔寶秋親自擔任委員會主席;2016年至2019年,小米獲得了多項國際ISO安全與隱私認證;今年上半年,小米隱私品牌也正式發布,預示著小米隱私保護工作進入新的階段。
  • 小米瀏覽器隱私爭議——可能涉及多款手機及瀏覽器
    根據最新的《福布斯》報告,小米正在從其用戶中收集大量瀏覽數據。儘管小米的默認瀏覽器似乎記錄了用戶訪問的每個網站,但製造商表示這並沒有任何異常。當檢查Redmi Note 8上的Mi Browser時,網絡安全研究人員Gabi Cirlig發現,即使將其設置為私有或「隱身」模式,它仍在跟蹤許多用戶行為。根據Cirlig的說法,收集到的數據包括訪問過的網站,在小米新聞提要中查看的項目以及搜尋引擎查詢。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驚喜,不僅是小米上預裝的瀏覽器有問題。
  • 因隱私洩露谷歌禁用小米智能家居產品
    萬物網際網路時代,智能家居安全再爆安全隱患。1月2日,因用戶隱私洩露問題,谷歌禁止了小米所有智能家居產品訪問其AI控制集成中樞Nest Hub與谷歌AI語音助手Assistant。實際上,5G潮流下的AIoT既成諸多廠商追逐的趨勢,也成為用戶安全隱私洩露的隱患所在,在小米集團剛剛發布的新年全員信裡,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將2019年年初提出的五年「AIoT」100億元戰略加碼升級為五年投入「5G+AIoT」500億元。與此同時,全世界範圍內圍繞智能家居爆發的隱私洩露事件層出不窮。
  • 雷軍:2021年的第一件大事,給工程師發百萬美金大獎
    此外,小米還採用了獨立MCU+算法,進一步提升充電安全。MIUI隱私保護,全方位國際領先2020年,小米在一年之內發布了MIUI 12和MIUI 12.5兩個大版本,其中安全與隱私能力的突破性提升,獲得了用戶和國家機構的高度認可。
  • 給數據加「噪音」,差分隱私如何保護用戶數據安全和隱私
    舉個簡單的例子,Netflix曾舉辦了一場根據公開數據推測用戶電影評分的比賽(Netflix Prize),公開數據中抹去了可識別用戶的信息,但一年後,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兩名研究員將公開數據與IMDb(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網站公開紀錄進行關聯,通過差分攻擊等手段識別出了匿名用戶的身份。
  • 雷軍撕不掉小米標籤
    圖 / 微博@雷軍 燃財經截圖事實上,近一個月前,雷軍就引用IDC的數據,迫不及待地宣布了這一事實。智慧型手機仍然是小米的核心業務。它的波動牽動著小米用戶、資本市場和雷軍的目光。在財報中,小米也提及,在第三季度,小米智慧型手機的ASP(手機平均售價)為1022.3元,去年同期則是1006.5元,同比增長14.7%。這說明,小米的中高端機型賣得不錯。這應該是雷軍所樂意見到的。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的演講中他就說,「幹了十年,大家覺得小米還是中低端,我挺鬱悶的。」
  • 雷軍小米十年演講 並不是一帆風順
    用雷軍的話來說,小米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2011年8月16日,小米1代在北京798發布,雷軍的96頁PPT燃爆了現場的米粉,當時的小米「為發燒友而生」。黎萬強的「因為米粉,所有小米」參與式營銷造就了米粉經濟的神話,並將小米推向了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第一。
  • 雷軍分享MIUI 11投屏隱私保護功能:羅永浩點讚
    3 月 14 日消息,小米創始人、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分享了MIUI11 的投屏隱私保護功能。該功能得到錘子科技CEO羅永浩的點讚,羅永浩本人評價:「這個細節好」。
  • 雷軍,小米創始人的成長曆程
    如今小米公司已有產品一代小米手機、小米1S、小米2、小米2S、小米2A、紅米手機、紅米Note、小米盒子、小米3、小米電視、小米電視2、小米平板、小米路由器、小米移動電源、小米隨身wifi、米鍵等諸多數碼產品及配件產品。截止2013年8月最新一輪融資,小米估值超過了100億美元。
  • 「輕裝上陣」的小米11有多輕?雷軍給出一套方程式
    「輕裝上陣」是小米11的主打亮點,也就意味著小米11的重量將會非常輕,網友也一直都在猜測小米11的重量究竟能有多輕,雖然小米科技官方並沒有透露具體的數據,但小米科技創始人——
  • 小米7年:「發燒友」雷軍的「逆襲」與「妥協」
    作為他「憋著一口氣證明自己」的作品,至今,雷軍與小米已走過了7年時光。期間,雷軍歷經了2015-2016年的小米出貨量下滑困境,也在今年實現出貨量「逆襲」,並在年底被頻傳將於明年上市。  如果說雷軍與小米是一場締結,現在,或許到了突破「七年之癢」的時候。雖仍定位為「創業公司」,但小米已擁有超15000名員工,相比曾經的「發燒」,雷軍現在提及更多的詞卻是另一個——「新國貨」。
  • 雷軍身後的馬基雅維利投影
    又因此種學說與鼓吹成功主義的厚黑學不謀而合,也被眾多企業家奉為圭臬。小米創始人雷軍的商業手段某種程度上就充滿了濃重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色彩。「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是馬基雅維利的名言。雷軍以小米進軍智慧型手機市場,並以「高性價比」為賣點迅速積累起龐大的用戶群體,這些自稱為「米粉」的消費者一度引發關於「粉絲經濟」的討論。
  • 嚴格匿名領獎,福彩守護中獎者隱私
    「 經濟參考報報導如何平衡個人隱私和信息披露之間的關係?動輒數以百萬、千萬甚至上億元計的中獎額,無疑使福彩大獎得主成為眾多彩民當中的幸運兒,同時也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不過,由於大部分中獎者選擇匿名領獎,不願意公開個人信息,使得大家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同時,也難免心生疑惑:匿名背後是否有違規操作空間?得獎人信息是不是具有公共性?
  • 雷軍的「小米」多元化商業模式的緣何熬成「粥」?
    最近雷軍和他的小米可以說是經常上新聞頭條,一直低調的雷軍更是逐漸的顯示在公眾視野。在國內小米的銷量被華為、OPPO、蘋果反超。引起人們的反思為何小米還能保持如此好的業績增長和。不僅僅小米業績在增長並且雷軍在默默的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殊不知,一個新的首富在逐漸的浮出水面。
  • 小米雷軍:10 個季度內重回國內市場第一;微信公眾號可以修改錯別字...
    小米雷軍:10 個季度內重回國內市場第一2 月 7 日,雷軍發布公開信稱,2017 年 10 月提前實現了年初提出的營收過千億目標,跨過千億門檻,小米僅僅用了 7 年時間。雷軍在公開信的結尾定下了一個新的目標,10 個季度內,要重回國內市場第一。小米從 2017 年 Q2 開始,出貨量開始明顯提升,市場份額重返了世界前五,連續創造單季出貨新高。雷軍在公開信中表示,小米已經進入 70 多個國家和地區,在 16 個國家銷量進入了前 5 位,根據多家調研機構數據,從去年第三季度起,我們在印度市場就穩居市場份額第一。
  • 雷軍分享創辦小米前後的一些思考:小米模式是網際網路的產物,可複製
    早在2014年12月,小米創業的第5年時,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分享了創辦小米的一些思考,包括小米在創辦前的幾個學習對象,有同仁堂,有海底撈,還有沃爾瑪和好市多(Costco),以及其學習實踐。今天(12月16日),雷軍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一篇名為《雷軍:創辦小米前後我的一些思考》的文章。